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2 > 2022年第9期

福特“瘦身” 裁员潮要来了

作者:
齐策
时间:
2022-09-13 14:06:05

 

只要电动化趋势成立,汽车业的岗位必然会递减。这次裁员只是开始,大的还在后面。

 

作者丨齐策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全媒体

8月22日,由福特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签名的裁员邮件,终于发出。同一天,新闻界也知道了。

 

这次裁员从年初就开始做舆论准备,吉姆·法利一直在各种场合念叨,“福特有太多的员工”,向电动和数字服务转型过程,又缺少相关技能的员工。腾笼换鸟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裁员传闻在7月底达到高峰,当时外界得到的信息是“裁8000人”。但拖到8月底,却变成了裁3000人,只裁二线白领和合同工,生产线暂时不动,范围是美国、加拿大、印度。显然,这不会是裁员运动的结束。

 

两个吉姆,萧规曹随

 

两个“吉姆”,都在自己的战略旗号下举起裁员大刀。

 

2020年退休的前任CEO吉姆·哈克特(Jim Hackett)曾祭出“110亿美元重组计划”:任期三年中裁员三次,总计裁了2万人(从2017年20.6万人,变成2020年底的18.6万人),关了6座厂。

 

而另一个吉姆,即吉姆·法利,更进一步,制定了“Ford+”计划。

 

简单说,就是将公司拆成互相独立平行的三大块:一块名叫“Ford Blue”,抓燃油车业务;第二块为“Ford Model e”,抓电动车业务;第三块是“Ford Pro”,是商用车业务。还有次级业务单元,比如“Ford Drive”(移动出行)和福特金融。

 

 

显然,“Ford+”是一个典型的转型计划,必然伴随着传统业务瘦身,以及资源、架构重组。“毕业”的这3000人,就属于预定被削减的“结构性成本”。

 

去年,吉姆·法利号召员工自愿离职+补偿,今年春天试探性裁了580人,现在则开始玩真的。

 

比较尴尬的是,预计到2026年才完成结构成本削减额度30亿美元,但今年原材料采购成本直接膨胀了30亿美元,已经把未来的“减支”目标全吃光了。

 

“吃光”的结果是:这次裁员只是开始,大的还在后面。

 

负责养家的还被嫌弃

 

之所以传闻中的裁8000人,变成裁3000人,恐怕与UAW(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有关。

 

和福特管理层一样,UAW领导层也早就发出消息,对电动车发展导致更少的工作岗位表示担忧。这些消息都用来牵制谈判桌对面。

 

有消息称,整个夏天,福特和通用汽车都在与UAW谈判。但双方谈的不是裁员与否,而是尽量减少裁员的痛苦和公平的补偿。这意味着,福特不会一次性拿出太多补偿金。

 

 

福特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401.9亿美元,同比增长50.2%;净利润6.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9%;息税前利润37亿美元,其中33亿美元为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汽车业务营收379.1亿美元,超过市场预期的343.2亿美元。

 

今年二季度,F150卖得相当好,不愧是福特摇钱树。7月份,F系列皮卡的销量达到63341辆,这是今年月销首次超过6万辆。

 

燃油车业务赚钱,貌似给UAW增加了新的筹码,后者要求福特电动转向不要太快,因为燃油车仍然并继续带来利润和现金。而福特预计2025年才能在电动车业务上盈利。

 

吉姆·法利则辩解称,2026年前福特将累计投入500亿美元,用于电动车生产基地、电池模组研发和软件开发。而这么大的投入从哪里来,还是得从燃油车部门来。吉姆·法利称,燃油车业务是“整个企业的利润和现金引擎”。

 

 

但问题是,“Ford Blue”和“Ford Model e”财务都独立了,将前者赚的钱直接给后者,从财务制度上不可行,只能从集团层面做“转移支付”。

 

这样一来,燃油车部门就变成“大冤种”,一方面,负责养活电动业务部门;另一方面,还被嫌弃。

 

决定没问题,但理由是编的

 

“两个吉姆”在裁员问题上的路数很相似,都是看人员效率比,只要人均创造价值不如对手,立马陷入焦虑。以前是和丰田北美比,现在是和特斯拉比。

 

“裁员信”的措辞当然是官话,但也能看出一点端倪。

 

比如,信中提到:“……打造这样的未来,需要改变和重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几乎所有的运营方式,这需要专注、清晰和速度。正如我们最近几个月所讨论的,这意味着重新部署资源,解决我们的成本结构问题,我们的成本结构与传统和新的竞争对手相比没有竞争力。”

 

吉姆·法利在另一个场合下说:“我们的管理团队坚信,我们的内燃机和电动汽车投资组合收益不足。”

 

什么叫“投资组合”?就是两块业务的比例。电动车到目前为止是亏本买卖,需要长期资本净输入;而燃油车则是赚钱的业务。

 

 

如果只考虑收益,就应该强化燃油车,而非电动车。所以,从财务角度来说,是不可能得出裁撤燃油车业务结论的,尤其是F系列为代表的高端燃油车。

 

当然,这次裁的是二线人员,而非一线,但裁员之火早晚会烧到燃油车一线。

 

而管理层恰恰是根据财务报表,来决定裁员。这意味着,实施手段和宣称的判断标准背道而驰。

 

再往前推一步,意味着福特管理层是以预测,即直觉来代替逻辑判断。面对汹涌而来的电动趋势,跨国车企如果转型激进,证明它们做出了非理性判断。

 

真正依据报表行事的“理性派”,都是在控节奏的。后者的具体做法,大都是嘴巴上喊得凶(恐怕是为了对付舆论诘问),而实际向新业务投入都很计较。这方面,日企的做法比较典型。

 

 

对于改天换地的时代变革,根本无法从线性逻辑推知趋势。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是必要的。福特管理层从反应到实施手段,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们的理由是编造的。

 

电动车不干也得干

 

虽然美国两党的气候政策不一致,来回翻烧饼,但州的层面上并非如此。8月25日,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通过了“先进清洁乘用车政策”的更新版。

 

新政策的核心是个进度条:车企在2026年必须销售35%的零排放乘用车;2030年需要达到68%;2035年需要达到100%。

 

同时,纯电续航必须在150英里(241公里)以上,这很容易。但是,下一条就不那么容易了,PHEV不能超过厂商售车总数的20%。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强制执行的零排放汽车政策。

 

 

加州不止是一个经济规模最大的州,其政策威力在于范围,不限于加州的地理边界。起码有12个州跟进,这样美国汽车市场的40%都将是这个政策。

 

福特的裁员令在这个政策出台前发布,但稍微了解一点政策体系的车企,都对该趋势心里有数,早晚的事。

 

对于美企来说,想保住本土业务,电动车不干也得干。要不是欧盟今年遇到能源问题,在强制电动的法律上,未必让美国人抢先。而日本人则仍保持慢节奏。

 

中国策略的异同

 

除了目前几款卖得不错的车型,诸如Mustang Mach-E、F-150 Lightning、E-Transit,福特还打算2024年推出7款电动车型,在欧洲市场大干一场。有意思的是,福特欧洲业务部门在2018-2019年裁了1.2万人。

 

而中国业务部门这几次都没裁人,但电动业务并未“大开大合”,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业务性质是合资,必须要考虑中方伙伴的意见;另一个是要做差异化竞争,中国品牌电动业务比较强,福特的中大型SUV在中国更好卖一些,承接这部分业务的最佳选择是混动,而不是纯电。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跨国车企在中国策略的相似性。现代、斯特兰蒂斯、福特、通用汽车,在中国的电动业务,基本处于守势。即它们宣称的激进手段,时间都放得比较靠后。而对于欧洲和美国市场,大都更积极、更迫切地推动。

 

日企比较特殊,全球的电动推动速度都差不多。

 

德企则相反,在全球都保持高投入态势,在中国敢于与中国品牌对面刚。

 

虽然今年前7个月,无论是按新能源企业排名(前15名),还是按产品(轿车、SUV)排名,合资都不大理想,只有两个大众和ID.4上榜,但在电动业务上,德企普遍表现出强烈的战略进取心,不回避挑战对手和面对未知的财务局面。

 

晚裁不如早裁

 

裁员本身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只要电动化趋势成立,汽车业的岗位递减板上钉钉,而且正在进行中。被动减不如主动减,晚裁不如早裁。

 

电动车和智能化当然会创造新岗位,但远远抵不上消失的。

 

 

日本媒体去年称,该国68.6万个汽车产业链相关的岗位中,2050年之前或将消失多达8.4万个,占比12.2%。

 

而德国某研究机构则认为,61.3万汽车产业人口(2019年数据),未来10年中有40%岗位“受影响”。

 

日本人认为,30年内减少百分之十几就已经是“剧变”了;而德国则认为,10年内减少40%。

 

从这个数据就可以判断出,两国关于电动化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估计大相径庭。虽然这个意见不等于主机厂本身的意见,但从调子就可以看出,日本对未来产业转型的残酷性,估量得太温和了。

 

而福特的做法,5年裁6次,其实是强迫自己提前适应新形势。在电动车的野火没烧上来之前,主动瘦身攻出去。从企业角度看,这被认为是仁慈的做法(虽然对老一代员工则相反)。

 

哪种做法更能适应未来,不需要等到2050年,恐怕2025年就能见到初步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