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3期

中印之“合”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8:30

中印边界问题首席谈判代表这差事,注定不大好干,无论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还是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都是如此。中印边界谈判历时30年,至今没有达成协议,甚至就谈判的程序也未形成一致意见。

春节前,戴秉国和梅农结束了延宕已久的第15轮谈判,终于收获了成果,即《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以下简称《协定》)。会议后,戴秉国与辛格总理会晤。政府首脑接见整个谈判团体以及协议后的红酒,是明显的政治信号:中印两大国决心继续合作,不仅仅在边界问题上。

金砖四国中,惟一没有对中国构建全面贸易壁垒的印度,正在考虑仿效巴西和俄罗斯的做法。显然,贸易上的争吵并不构成两国关系的主线。两国在几乎所有“南北议题”的多边框架下,都采取统一步调。

那么,是谁鼓吹中印势不两立呢?那要看谁能从中印对立中渔利,答案是美国人。不仅美国民间智库和大学的学者在媒体上鼓吹印度的“复仇情绪”,最近美国情报机构的“泄露”的报告声称,中印正在为冲突做准备。

这其中真实的一面,是中印确实未能建立互信,尼赫鲁的大国期望与北方邻国的强大现实反差,形成了困扰新德里的“瑜亮情结”,更方便美国利用喜马拉雅两侧的狐疑情绪。

多么经典的反间计。印度政府又不是傻子,怎会甘心被美国人当枪使。问题是如何建立互信机制?华盛顿对北京采取接触型遏制政策,对待新德里则态度友善,甚至有讨好的成分。辛格政府一方面对美俄虚与委蛇,忙着捞好处;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中国的戒备,这表达了印度对中国的竞争心理,也反映印度人一贯的东西方、两面光的政策特点。从这个角度看,印度人才是标准的“双头鹰”。

如果指望边界谈判成功,那得打个问号。从《协定》中有意模糊的措辞来看,双方立场相距遥远。因此,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密切,才是建立互信机制的可靠道路。

除了边界问题,中印之间障碍不多。被过度解读的经济竞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站不住脚。中印在初级产品(精矿、农产品)贸易上存在和谐的互补,而工业制成品贸易则经常刀光剑影。2011年中印贸易达到创纪录的739亿美元,增长16%。而270亿美元的逆差引起“印度政府的担忧”。

在吸引汽车产业投资上,印度则高奏凯歌,雄心勃勃,一如10年前的中国。

两国汽车工业发展阶段不同,廉价小型车仍占据消费市场的主流。在印度汽车市场上,底特律的企业家们和华盛顿一票人玩游戏的风格大相径庭。

1996年,通用几乎同时进入中国和印度汽车市场,开始本地化生产。2002年,上海通用汽车突破年产10万辆大关;而通用汽车在印度销售首次超过10万辆(2010年),则用了大约15年时间。

2009年,通用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推出的8种车型,没有一种招印度人待见。转而与上汽合作,拿五菱现成的两款车型(宏光、宏图)征战微面市场,这两者都挂雪佛兰标,在印度孟买120公里外的普纳——通用的Halol工厂里生产。

2011年雪佛兰新赛欧的出口总销售为3.1万辆,今年1月份赛欧单车型出口达5000辆。进口车型开始走量的时候,本地化生产就顺理成章了。通用的另一个本地Talegaon工厂即将开始生产印版赛欧(CKD形式),这款专为中国开发的老车型,在印度焕发了青春。

通用“借鸡生蛋”策略初步奏效。通过复杂的股权置换,把上汽、五菱捆绑到印度市场的利益链条上,大家都能得到市场份额和红利。商业上,“和”为贵,“合”亦为贵。通用借助中企对抗印度市场上强势的铃木和现代,美企联中抗日,说到底,只是生意。

印度企业界也深深知道,中印在工业制造能力、基础建设上有差距,他们试图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填平中印间实力鸿沟。印度塔塔集团和马亨德拉集团既是跨行业的实业巨头,其本身也是资本雄厚的财团。两者都采取收购策略,延伸自己的海外触角,曲线进入中国市场。

中企热衷于用微小型车辆敲开印度市场的大门,而塔塔则高举高打,从高端车下手,通过捷豹和路虎在中国市场上分一杯羹。应该说,塔塔接手后,两大豪华品牌表现出的进取意识和活跃程度,远远超过在福特手中的时候。塔塔不遗余力的财政支持固然重要,印度人表现出的经营手段和整合能力也值得称道。

印度国内,捷豹和路虎在路上难得一见,广告更是阙无。在中国则相反,即便路虎新揽胜加价数十万才能提到车的情况下,塔塔也从未吝于广告投入。印度人做生意的精明,不亚于他们的同胞——几十年前在上海、香港的印度珠宝商。

在上汽收购双龙铩羽而归、灰头土脸之际,马亨德拉仍然敢于进场接盘。当年上汽以5亿美元收购了双龙48.92%股权,而2010年马亨德拉则用4.6亿美元得到双龙70%的股权。双龙强悍的工会组织并没有吓退捡便宜的印企,如何整合文化背景殊异的韩企,马亨德拉看起来心里颇为有数。

如今一年半过去了,双龙的工会既没要求涨工资,更没公开举行罢工,更别说绝食抗议,至少表面上和谐得不可思议。看来,马亨德拉的刷子比上汽多了不止一把。

印度车企的优势不单是钱多胆大,其跨文化的管理经验值得中国企业研究。中企在这方面尚无可夸耀的履历。

印度的汽车制造能力无法同中企竞争,但他们的竞争优势也显而易见。中企搞不定的并购案,目前在印度人手里玩。虽然,论定其并购成功为时尚早,但至少眼下比当时的上汽表现更佳。论及现代企业管理,不必言必称西方。某些印企足以为师。

既然双方可以凭优势竞争,自然也可合作。各耍各的套路,隔膜就难以消除。北汽福田以小型商用车为突破口,与古吉拉特邦的政府和配套企业合作,开拓印度市场。印度既然被看做世界上继中国之后最有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中国人不能缺席。

中印广泛的市场空间,为两国合作提供了充裕的选择余地。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后,有助于建立双方的互信,难解的政治问题突破才有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