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11期

一寸山河一寸血 寻找真实的抗战信史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16:30

“荣威W5的广告给我强烈的震撼就是它的主题与《我的抗战》的主题不谋而合,这是我所不曾想到的,但此片(荣威W5广告片)与《我的抗战》一起放映时还真很难区别开来。”

这是今年9月23日崔永元携带他担任总策划的《我的抗战Ⅱ》纪录片全国巡映首站,来到成都建川抗战博物馆放映时的即席发言。

他说,我从来不参加商业活动,但我被荣威W5的广告片所打动。尤其是片子中驾驶荣威W5去探寻抗战老兵的沧桑镜头,与我们在寻找抗战老兵讲述封存的历史不谋而合。

沧桑与震撼的广告片

在今年4月份上海国际车展上,荣威W5发布会首次放映这部广告片时震撼了所有在场的媒体记者,还有无数的参观者。厚重的音响与生动的画面,犹如还原历史的真实,唤醒了历史的记忆,令任何人都无法拒绝它的震撼——那是民族救亡中一群屹立的英雄,用生命谱写的悲壮,可歌可泣的中国脊梁。在这样巨大的精神内核下所表达的自主品牌力作——荣威W5则相得益彰,折射出强大的时代张力,过目难忘。

我们看到,以专业SUV的性能与全时功能所表现出来的可靠、安全、信赖等诸多元素与人文情怀契合成一体,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有人说,这是近年来最能打动人的汽车广告片,不仅有故事,还有细节。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真实可信。

这是久远的一种情感回归,也是几代人心灵撞击的喷发,带着积淀与思考。

我们在荧幕上看到,通过爬山涉水,穿越崇山峻岭,沿着已经消失的战场,还能听到战机的轰鸣,闻到硝烟的弥漫,看到战火留下的痕迹;行进在蜿蜒曲折,用血肉之躯铺成的滇缅公路,翻越驼峰时的艰险,谁还能不为之动容?

以这样的深邃的镜头阐述荣威W5,以这样热切的期待展示荣威W5,以这样豪迈的情怀表达荣威W5,谁还能不为之感动?

崔永元说,荣威W5是有骨气的品牌,低调,有内涵。他说,我想说的是,因为这部广告片使我想到了《我的抗战》,正如片子中的独白“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条路都可能成为传奇”一样,与《我的抗战》所要表达的意思暗合,并非简单的巧合。

“《我的抗战Ⅱ》为何选择了荣威W5作为全国巡映的专用车辆?”

面对我的提问,崔永元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品牌与我们的片子风格相近。他坦言,《我的抗战Ⅰ》放映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好评如潮,获奖不少,现在找上门来要求合作或赞助的很多,但都被我们拒绝了。原因是,我们不想与商业有染,尽管我们需要帮助,但必须动机纯正。在这方面,荣威所表现的是我们所认同的。

崔氏的风格依然直率,如他的主持风格一样,实话实说,幽默中不失真诚,泾渭分明。即便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回避,也不躲闪,直面回答。

“做《我的抗战》,这是牵涉到我很大精力的一件事,可以用九分的精力花在了《我的抗战》上,一分精力才用在自己的老本行(节目主持)上形容。”崔永元认真地说,这是个不赚钱,很难赢利的事。但是,我们选择了以纪录片的形式在与时间赛跑,目的是留下历史,走进真实。有人形容崔永元的这种做法是“执著”,是在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关键性的精神记忆”。

我想,看了《我的抗战》谁还能无动于衷?正如曹景行所说,《我的抗战》是在挽救一段历史。对此,他的点评点到了人们的心里。他说,一年前《我的抗战Ⅰ》播映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好评,现在《我的抗战Ⅱ》又问世了。在发布会上到会的有两位抗战老兵,他们的到场给了我们一个紧迫感,也就是抗战老兵现在越来越少了。崔永元他们所做的努力,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志同道合者们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挽救这段历史,这就是《我的抗战》这样一个作品的价值。

正如曹景行所说,他在成都目睹和采访了参加《我的抗战Ⅱ》首映式的四位抗战老兵。他们都已风烛残年,最小的86岁,最大的96岁,尽管有的腿脚不利索,走路蹒跚,说话不清晰,耳朵有点背,眼神开始混浊,但他们的记忆却是惊人的一致,回忆起抗战的经历竟然是如此的清晰,有些细节难以想像。这些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兵对60多年前那场卫国战争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以至于他们至今都不曾后悔过为此付出的代价与牺牲,甚至遭受的坎坷。他们都曾是有文化的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尽忠报国,血洒战场,九死一生。

正如一位编导所说,“抗战”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词汇,但对抗战老兵而言,那是他们用生命纪录的一部历史。

留下真实的抗战信史

面对这些老兵我能感受到崔永元的那种“使命感”。我的震撼同样是难以忘却。正如总导演曾海若所说:“请注意,我们今天的一招一式,都可以与抗战关联;正如我们的血脉,与炎黄关联。”

这也正是崔永元和他的团队愿意与荣威W5合作的真正原因。对于我来说,在采访荣威W5这个自主品牌时也深有感触。因为我了解中国民族汽车工业之艰辛与曲折,甚至所遭受的磨难,以及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荣威W5的研发团队,许多生动的事例和细节也同样能打动人,这里既有自尊也有自强,更有自立于世界汽车之林的自信与毅力,同时将智慧融入了一种自觉,担当起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一份责任,甘于寂寞地付出与努力。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和领悟,才会拍出穿透人心的广告片,连崔永元都被打动。

我想,这里暗合的不仅是诉求的相同,也有价值观的共识。据介绍,此片并非出之名师大腕之手,也没有大投入耗巨资拍摄,不仅是低成本制作,连广告词也是出于无名者的集体创作。

这说明了什么?又是怎样的启示?

我想,这是言为心声的一种精神与境界的物化。在我对汽车历史的了解和记忆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条路都可能成为传奇”,可以列入当下最优秀的广告语之中,它不仅传神地诠释了荣威W5的灵魂,还是自主品牌励志的箴言。

“《我的抗战》刚起步时遇到很多困难,其中经费就是一个难题。”崔永元说,现在好了,拍《我的抗战Ⅱ》经费不成问题,一个月就能筹集到不少善款。他说,这些善款的每一笔花销都可以在“中国红十字会崔永元公益基金”中查到。这就是说,崔永元花10年时间与他的团队制作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实际上也是在做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口述历史——给我们留下一个千百年后还可以和老人温馨对话的机会。”

是的,“从功利上言,拍抗战纪录片正所谓吃力不讨好。但从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出发,从历史研究者到纪录片创作者,许多人还是像飞蛾扑火一样致力于寻找,挖掘和表现更丰富更真实的抗战,共同的心愿是为中华民族留下一段真实的抗战信史。”

也正因为此,历时8年,耗资1.3亿元,采访3500人,集成影像200万分钟,搜集历史照片300张,用300位抗战亲历者的时空绝唱,拷问每个中国人的良知!

崔永元团队,从电影传奇走向民族传奇。

这是怎样的传奇?

8年,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8年,虔诚记录300位老人亲身经历!

一位编导说,和抗战日子相比,现在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让思想麻木,我们行色匆匆走在路上,抱怨似乎成了习惯。可抗战的时候,能保住性命就是上天给予的最大恩赐。那一张张死尸的照片,那一句句满腔愤怒的文字,那一段段不会遗忘的历史故事在提示我们,这是“无法忘却的大国耻辱”,也使我们看到,还有“无数无法安息的灵魂”需要寻找??

一部广告片让崔永元感动,也就证明了荣威W5所选择的方向正是大家所要寻找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份历史的担当。我相信,怀揣英雄梦的平凡人走出自我,定能找到自己的传奇。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品牌也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应是这样。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为了让媒体体验荣威W5广告片中的真实场景,再现当年抗战时血与火的战争场面,今年7月,上汽乘用车公司专门组织了一次“重走滇缅路的试驾活动”,我对此触动很大,感慨也很多。由此感受到此广告片所表达的意境已经超越了商业的范畴,将自主品牌的“担当”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唤起了一种深层的危机意识。

滇缅公路在抗战时期,被称作为“中国惟一的生命线”。对于这条公路的险峻,1945年由一位美国人拍摄的一幅“二十四拐”的照片,形象地描述了这条“中国抗战生命线”的象征,后被报刊广泛刊用。成为滇缅公路永久性的符号。后又被称作是“史迪威公路”。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在飞机上俯瞰滇缅公路,使我们对这条抗战时中国与盟国的惟一战略补充线有了更为完整的印象。也有人把这条公路比喻为“血管”。这是贴切而再精准不过的描述。作为展示我国西南后方的一条历史最久、运量最大的国际通道,它直接有效地支持了国内的抗战。至于这条路修建的重要性有关资料是这样叙述的:“入缅远征的终极目的与一条道路有关,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只有一个:保持道路畅通。于是修路也成了战争的一部分。”

1939年,老作家萧乾在他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的报道中写道,“永昌(保山)以南路工死于瘴毒的数目很可惊人,筑梅子箐石桥的腾越200职工有一半生还。”我曾试驾过这段已经被废弃的路段,亲见崎岖艰险、触目惊心的路况。在当地专业司机的指导下,只能以时速30公里速度在盘山路上“爬行”。车辙碾压之处,还能看到当年由人工铺设的痕迹。据资料介绍,“近146公里的地段,在3个月间便死亡男工523人、女工218人。”

这条仅用9个月修建的战略公路(滇缅公路)震惊了世界。“滇缅公路工程浩大”,“可同巴拿马运河媲美”,这是“滇西各族民众用生命铺设了一条通向缅甸和印度的道路,创造了人类公路史上的奇迹”。

对于滇缅公路,我专门采访了今年已经年逾86岁的抗战老兵苏子良。他回忆说,这条路在他的心里不会被岁月磨灭。“早已消失的美国道奇卡车满载着弹药和粮食这两种相互矛盾的东西从仰光驶来,再从横断山脉驶过。粮食是用来维持生命,而弹药却是用来消灭生命。”这就是战争的逻辑。这样的情景对苏子良来说并没有消失,也不会在脑子里被抹去。

挥之不去的梦魇

后来我在成都先后采访90岁左右的黄士伟、叶文光和廖俊义3位抗战老兵。已经退休在家的黄士伟抗战后退役后就去念书,专攻财经,后来成了一名经济师,在财务领域颇有建树,晚年以诗词书法相伴。

直到1984年,从日本解密的资料中披露,他就是当年(1942年)炸侵华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的功臣。这一军功,老人是在40年后才得以知晓。“当时只晓得我们埋的雷炸死了好多鬼子??”老人回忆着,他生于重庆荣昌,父亲是老同盟会的会员,家里是独子。16岁便已参军,21岁就任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副营长、代营长,1942年浙赣战役中,他率工兵在兰溪北郊所埋地雷炸死了侵华日军中将酒井直次。对此,他写了一首词,回忆了当时浴血战场的情景——日酋酒井战争狂,鼓声昂,马蹄忙。紫绶雕鞍,万骑渡兰江。为报天皇夸虎将,驱劲旅,攻寿昌。

酒酣胸袒上沙场,豹驱羊,正鸱张。马踏埋雷,霹雳震山冈。血肉腥膻污净土,浙赣路,陨天狼。

同样,作为参与藤县抗战惟一健在的老兵,叶光文对这场揭开台儿庄大战序幕战争的回忆是:3天3夜血战,他代理排长的全排37个弟兄,最后只剩下11人。而他们的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全师5000多人,最后只剩下2000多。

老人的回忆至今如同昨天,清晰到战场上发生的每个细节萦绕一生,以至于40年后重返战场故地时,老泪纵横,失声痛哭。他说:“敌我双方最近的只有20多米,互相扔手榴弹。日军欺负我们没空军,飞机低空俯冲就用机关枪扫,炸弹都不投,远了就用重炮轰??”这种惨烈,尸横遍野。叶文光说,但是,我们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尊严,“烈比睢阳”。抗战胜利后,老人借老母病重回家照顾为由退役,回家开了一家书店,解放后又转到企业工作。

与叶光文地面作战不同,廖俊义从空军培训学校毕业之后,直接飞上天空。他第一次接到的任务是给于学忠率领的鲁苏游击司令部空投钞票和医药,接着就是轰炸日军控制的汉口机场。让他没想到的是,日军直接将中国的老百姓赶到了机场的跑道上,来阻止国军飞机的轰炸,两边站着一排荷枪实弹的宪兵。为了完成任务,廖俊义们不得不含着眼泪俯冲投下炸弹??70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廖俊义依然泪流满面:“实在是难啊!我们返航成都后,当晚,一大半的飞行员都没有吃饭??”

我相信,如果接触过这些老兵,聆听过他们的亲历就会引起共鸣,也就能体会到荣威W5为什么要以“寻找抗战老兵”的故事作为产品的诉求,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这种镜头语言难怪崔永元要感动不已。他说:“为何这些老人在台上都滔滔不绝,因为,我们给他们讲话的机会太少了。抗战,成为了老兵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在意识形态的高压之下,没人敢去谈论和日军的浴血拼杀,更遑论政府能给予一些救济与帮助。到了后来,很多老兵的子女都不清楚自己父辈曾经参与了抗战。”

这使我想起《巨流河》的作者齐帮媛在她被誉之为“惆怅之书”的自序中所说,半世纪以来,我曾在世界各地的战争纪念馆低回流连,寻找他们以身殉国的意义;珍珠港海水下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沉船,爱丁堡巨岩上铁铸的阵亡者名单,正门口只写着:Lest ye Forget!(勿忘!)——是怎样的民族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呢?

在腾冲的国殇园里,我有着同样的情感,“回应历史的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的成败的人与事。”《大国之魂》的作者邓贤也是这样,他在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的后记中说:“我以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人的白骨。但愿我在稿子上录下的这些沉重的铅字能使我的读者受益,历史的曲折来自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是一个广告打动人的真正原因,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想当年,一寸信念一寸血;现如今,一寸理想一寸金。真实可能因掩埋而沉淀,却永不会消亡。担当身前事,何惧身后评。活着,已是英雄。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