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4 > 2014年第8期

陈虹:新考

作者:
陈瑶
时间:
2015-10-17 10:37:53

和上汽多年的传统一样,陈虹也在高位接盘了。只不过,相比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这样的子板块,董事长的位置更加高不可企。这也意味着,荣耀背后,有着同等重量的负荷。

  陈虹履新,上汽步入一个新时代。至此,汽车江湖的“第一代领袖们”(一汽竺延风、东风苗圩、长安尹家绪、江淮左延安??),多已退居幕后。某种意义上,在最后时刻,由陈虹将上个世纪的大门关上了。

  从当时的接棒猜测到如今的权杖落定,舆论对于他的关注,无法消停。

  掌舵上汽,并不简单。销量、利润、品牌、体系等综合实力,无论从哪个维度看,上汽在中国汽车圈的影响力都排在前列。可是,一直都站在潮头,这种优越感是否一定是件好事呢?

  很久以前,陈虹曾自言:“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一句话,是个做事的人。”

  做事的人,很少有高谈阔论,不论他人是非,也不对行业指指点点,只用业绩说明一切,包括成为对手的楷模。这或许正是陈虹和上汽奉行的准则。

  可是,和上个世纪相比,陈虹的压力,却正是来自于这个时代。上汽登顶之后,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一面镜子,将它的全貌展现了出来。

  和自己的前任一样,对于“国际化”与“世界级”,陈虹有着清晰的认识。

  如其在6月19日的股东大会上所言:“我们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成为5—8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中的一员。主要目标就是在国内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居国内第一阵营,世界500强排名进入前100位。”

  前任董事长胡茂元对于“国际化”的战略构想,必须由陈虹来完成。技术与品牌两大要素,就能将中国企业拒之门外。在汽车领域,由于核心技术长期被跨国巨头所把持,战略的重点依然还局限在本土,并长期纠结于与合资品牌在本土市场份额的对峙之中。

  胡给陈虹留下了一个荣誉加身的上汽。曾经的全国第四,早已冲进第一阵营且保持领先优势;这个地方国企,相比大型央企,更有国际范儿,更有向上的心气。最为同行艳羡的,则是其与合资公司的合作,上汽不仅能得到销量与利润,还真能够获得包括技术、管理等一些核心东西。

  陈虹和胡茂元的战略目标,其实本质一样,但某些规则是否需要打破?这将是陈虹时代的一道命题。

 

“第八大”还有多远?  

  5年前,还是上汽副董事长的陈虹,在广州车展高调表态:“上汽集团2009年汽车销量将达到265万辆,有望超越铃木与菲亚特,成为世界第八大汽车集团。”

  正是该年,上汽成功收购通用中国所持的上海通用1%的股权,上汽持有上海通用的股份由50%增加到51%,成为控股股东,从而顺利合并上海通用财报。次年,上汽的营收和利润两项指标分别增加了近千亿元和50亿元。

  当然,通用后要回购这1%股份,属于另一范畴的话题。

  随后的几年,因全球汽车市场萎缩以及跨国巨头的东进,上汽“第八大汽车集团”的势头越发猛烈。

  但如果排除掉合资企业的贡献,上汽又是什么现状?

  “要真正达到世界第八大汽车集团的位置,上汽的路还很长。”现已离职上汽、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分析,“你看世界这几大汽车集团,能够成功进入世界俱乐部,谁不是在本土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海外,而且一个数据是,他们的海外销售比例都在60%左右,且大多在当地建厂。”

  据悉,即使是在英国、泰国、印度等几个较为完整的市场,上汽自主品牌的销量海外占比也不足10%。

  “上汽要想成为世界级企业,就要敢于摔跟头。一个全球性的汽车品牌,应该是在美国和欧洲都有成功的经历,然后再去发展新兴市场,这是全球不二的法则。所以,上汽要让自己跳出一些局限,用更开放的思维来看待自己。”零点咨询研究集团汽车研究中心咨询副总监李子良对《汽车人》说。

  如果排除掉合资公司的贡献,2013年,上汽自主品牌仅有23万辆的规模,远未达到30万辆行业规模曲线的盈亏平衡。这也是现在上汽自主品牌备受诟病的焦点。

  “2014年上汽乘用车计划销售26万辆、争取销售28万辆,盈利1亿元。”在今年年初的上汽乘用车公司干部大会上,时任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的陈志鑫立下军令状。

  时间过半。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上半年,上汽乘用车销量实现10.2万辆的销量,距离目标销量不到一半。照此趋势,今年甚至可能不及去年销量。一个大背景是,自主品牌已经持续10个月呈现下滑趋势。

  单纯的产销量与利润率,并不是“世界级”的本质。

  在上个时代,上汽与整个大势一样,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大而不强”是一个现实。

  “上汽的合资品牌是强大的,但强势品牌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外方手中。”在上述离职人士看来,尽管上汽综合实力靠前,但自主品牌在价值链中收益低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

  其实,在行业的印象中,上汽以国企之身,总是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身份,参与到世界舞台中去。曾经,《财富》(中文版)发布《2012年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的名单中,上汽成为惟一的一家汽车企业,排名仅次于第一名的腾讯。后者,一直被中国青年们视为是能与美国硅谷企业媲美的标杆。

  遗憾的是,上汽近年的战略,显得有点四平八稳。

  最明显的例子——无论是东风收购PSA集团15%的股权,还是北汽与戴姆勒集团的交叉持股,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合资合作在股权层面应该还有巨大的空间。但是,本走在前面的上汽,在用真金白银帮助通用汽车渡过艰难的破产危机、换取了上海通用1%的股权后,于2012年,却被通用汽车收回了1%的股权。

  “多轮博弈,最终上汽放弃了这难得的1%股权。如果不放弃,通用也不一定会终止与上汽的合作,但在中国可能会去寻找第二个合资伙伴;如果放弃,后续产品开发投入凭上汽的研发实力也许无法满足,上海通用的最终命运也可预知。所以,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手中,最终的放弃也实属无奈之举。”上述人士说。

  现实情况是,上汽自主品牌的整车开发流程建立在借鉴通用汽车的基础上,在整车(荣威950、荣威E50)、关键零部件(如SGE发动机)等层面,均进行了合作和支持。甚至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上汽与通用利用五菱产品一起开发印度市场。

  所以,通用之于上汽,属于战略层面的合作伙伴。历经1%股权的纠葛,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该被上汽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双陈时代的想像

第一次亮相的股东大会,陈虹遭到5位股东们的发问。上汽自主品牌的亏损现状,成为诘难的焦点。

“我和陈志鑫都是上汽的老人,我们都在上汽工作了30年以上。我在上汽总裁的位置上干了10年,志鑫副总裁干了10多年。上汽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基于现在,但是也一定要面向未来。”陈虹如此回应。且一再明言,要将更多的资源向自主倾斜。

言下之意,上汽要在持续已有优势的基础上,面向未来进行战略性布局。而将陈志鑫推向台前,意在强调这位新晋的上汽总裁,将与自己一起来完成上汽战略目标的实现,自主品牌放在集团战略的重中之重。

当天的大会上,和以往不同,陈虹没有对具体的产量规划、车型研发和上汽的国际化进程开出支票。在他看来,以前分管的日常运营业务已经交给前副手陈志鑫,他只须把握上汽的方向即可。

陈虹称,目前集团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受到外资及合资品牌汽车挤压,但未来将继续在自主品牌上加大投入。此外,还将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新能源+自主品牌”,其实是上汽早已确定好的路线。只是如何更有策略性地实现,战术上需要有更全面的考虑。

“双陈(陈虹、陈志鑫)无疑对自主品牌是重视的。陈志鑫本身来自于上汽乘用车,而陈虹此前对于乘用车公司的大事项,比如项目立项、产品评审都会亲临现场。升任董事长之后,主要负责整体的战略和投资决策,如果能给予陈志鑫更多的自主空间,可能更利于陈志鑫的发挥。”上汽乘用车内部人士说。

但该人士有一个担心是,陈志鑫原先制定的一些方针策略,在王晓秋回归上汽乘用车之后能否顺利执行,是个未知数,“毕竟县官不如现管。”比如,在盈利与销量的矛盾之间,陈志鑫更为提倡要提升自主品牌的溢价能力和制造能力。

“按照上汽的传统,定好的大战略不会轻易更改。”在行业专家孙木子看来,作为技术派的王晓秋,稳重务实是其特性。当然,王晓秋二度担纲上汽自主品牌,也并非第二次踏入同一河流。要知道,作为上汽旗下三大子公司(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乘用车)惟一的集团副总,王晓秋所拥有的资源和权限,与以往都不可同日而语。

自进入上汽以来,王晓秋在上汽系统内部多个职位工作过,包括上汽工业质量监督中心副主任、上汽工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上海大众质量保证部副理等,后又担任上汽乘用车第一任总经理,于2009年离开。

“将王晓秋调回上汽集团,为的就是打好自主这张牌,因为他在自主领域有很丰富的经验。”上汽乘用车内部人士说。

其实,相比“胡茂元+陈虹”的时代,“陈虹+陈志鑫”的双陈时代,必须在“强”上下功夫。借助合资伙伴的力量,依然还是这个行业的趋势。正如在自家门口的老师,为何不向别人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胡茂元与陈虹,均是从上海通用总经理的位置上锻炼起来,这多少也黏合了集团战略层面与通用的关系。如上文所述,通用在技术、平台、新能源、海外市场等,都与上汽集团结成相对密切的合作联盟。

反观德国大众汽车,在与上汽的合作中却显得相对保守。虽然朗逸、新索纳塔也是上海大众自主开发的杰作,单车月均销量都在2万辆以上,但受益者更多的是上海大众本身,对于上汽乘用车这一“亲儿子”,支持力度则相对较小。

“从这个角度而言,新上任的上汽总裁陈志鑫,之前来自于上海大众,后又负责上汽自主品牌的发展,成为上汽总裁后,是否会从德国大众获得更多支持,我们还是很期待的。”上汽乘用车内部人士如此表示。

与之同时,上海大众总经理张海亮升任集团副总裁,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供想像的空间。

“合资的道路是不能否定的。未来只要能够共赢还是可以采取合资方式。”在公开场合,陈虹表达过自己对于合资的态度。既然拥有大众和通用两大强势合作伙伴,如何借势而上,并实现集团内部的优化组合,就是他在董事长位置上所必须考虑的。

产品曲折

一个事实是,上汽已经两度与利润目标失之交臂——上汽2012年提出的1000万元利润目标和2013年提出的5000万元盈利目标,均未顺利完成。这也意味着,前行的路线,肯定在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与其他自主品牌相比,上汽的确有很多优势。比如,资金雄厚,已经连续投入400多亿元。而且人才基础较好,大多数技术、营销人员从大众、通用等合资公司引入,来支持自主品牌发展,这些人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经验和技能。”

上汽乘用车内部人员指出,上汽自主品牌的优势和劣势,近年都表现得都非常明显。尽管通过罗孚平台英伦血统以及上汽出色的营销能力,上汽乘用车在行业内立下了“高举高打”的标杆,但随后因对市场反应速度的滞后,产品更新换代能力、研发能力尤其是动力总成的薄弱,导致势头渐下。

在荣威和MG品牌销量构成中,A级车荣威350与MG3占据了整体销售份额的65%以上,而荣威550、MG6等车型的份额在收窄。

曾经,这个被誉为是“最有可能登上世界舞台与合资对抗”的自主品牌,现在让行业有点看不太明白。尤其是技术来源方面,上汽此前所获取到的双龙技术、罗孚技术以及通用技术,在自主品牌中的最终呈现,却显得有点模糊。

“从严格意义上讲,荣威550早该换代了。但到现在,荣威550却还只是改款产品。而首款产品荣威750,也远不如当时刚上市那样深入人心,至今都还在销售。”一位长期关注上汽的第三方人士说。

也并不是说荣威750所搭载的罗孚技术不好,由于罗孚2003年破产,上汽所购买的罗孚技术更多只代表20世纪末的平台,必须进行技术升级优化。否则,如今的荣威750,也不会给人老迈的感觉。

“为什么君越技术平台不直接换代荣威750而是给予了荣威950?此前双龙技术chairman(大型轿车项目)为何不用在荣威950上呢?为何又是荣威SUV W5搭载了双龙chairman的技术?关键是,荣威W5的模样也不俊俏,尤其是内饰,完全就是90年代的风格。”

在该第三方人士的眼里,上汽自主品牌的产品战略驶入到了弯道。既没有消化吸收到当年所获取的技术,也没有抓住市场爆发的增长点。

“W5销量为什么这么差?”“W5为什么叫好不叫座?”这些甚至成为各大论坛里的常见话题。网友们频频与之对比的,是包括长城、海马等与上汽不在一个级数上的自主企业,它们在SUV市场均有不错表现。

“当紧凑型SUV这么火爆的时候,上汽居然没有对应的产品。而技术老化的W5,也并没有很好地抓住SUV市场的增长机会。”李子良也认为,至少在这一轮SUV竞争中,上汽错失了机会,鲜有作为。与之对应,长安汽车则在紧凑型轿车平台上,快速推出CS35,并随后推出大型SUV CS75,迅速抢占了这一细分市场的红利。

外界的争论,不代表完全正确,但也确实有一定道理。至少,荣威550与荣威350曾经都曾创下过月销过万的佳绩,但现在,基本维持在两三千的状态。下滑的态势,意味着高举高打的机会越来越少。

上汽乘用车内部人士承认,上汽原本准备的chairman(大型轿车)项目的确无疾而终,双龙技术主要为SUV W5部分吸收,“但是这款车技术本身比较落后,底盘是非独立承载式,整车内饰特别是电子电器落后于同时代产品10年以上,所以W5的竞争力不太强。”

这位人士同时透露,之所以君越技术平台没有换代荣威750,源于与通用的协议,在君越技术平台上诞生的自主产品,定位、价格、宣传范围等都有一系列限制。“本来950性价比还不错,但因为定位较为模糊,所以目前也还没收获到较好的市场效应。”

至于明星产品荣威550,原本2011年实现中期改款,却因动力总成迟迟不能通过实验,而拖到了2013年,“一款中期改款的产品被当成换代产品来销售,肯定不被市场认可。新老两代550加起来的销量,都不如老款550最辉煌的时候。”

与此同时,上汽另一子品牌名爵,也处于跋涉期。

按照上汽规划,因罗孚在欧洲有着较大的用户群体,且还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一汽车品牌俱乐部,拥有逾百万位忠实会员的MG-Club, 相对于荣威的深耕本土,名爵被定位于定位国际市场的开拓者,而从一开始,名爵在上汽内部是被拒绝称为“自主品牌”,同时取消中文名字而以“MG”亮相,后因不符合国人习惯而再度称为“名爵”。

然而,庞大的国外用户群,与上汽当初的想像有很大的差距。以MG6为例,在国内,这款车被视为是时尚的代表,但在英国,购买该款车的用户基本是在45-60岁这一年龄层次,且多分布在伯明翰等郊区地带。

“这与上汽希望用‘英伦范儿’来塑造品牌的时尚感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目前名爵所推出的一些产品,很难与罗孚情结的国外用户对接起来。”孙木子分析指出,即使是近日在英国所推出的A级三厢轿车MG GT版,以彰显罗孚的赛车基因以及性能操控为主,“但是罗孚在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机械性能,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灯,上汽虽然希望将名爵恢复为一个运动品牌,但是目前来看还做不到。”

历经7年的发展,上汽自主品牌实际走到了一个敏感的境地。

由于定位在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之间,无论是荣威还是名爵,都具有较高的品牌溢价。这块市场之前是被合资品牌忽略的,随着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上汽自主品牌若再无对应的产品,压力必然加大。

修正进行时

上汽确实有存在的问题。陈虹坦承,上汽自主品牌的影响力还比较薄弱,至今没有建立起“简单而直指人心”的品牌。

“虽然现在上汽自主品牌总量已经达到十几万辆,并且在7年中完整构建了相关的细分市场,但在如550、750、950等单一产品上的规模还不够,这也是我们到目前为止在经济效益上没有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下一步工作中,一定要通过保持品牌定位,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品牌体验的角度,来扩大自主品牌销量。”

陈虹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他明白投入和盈利的因果关系,自主尚未形成盈利之前,倾斜过多的资源无疑将拖累整个集团的盈利。但如果不做出更多努力,单纯指望自主市场向好,过于天真。

为此,他将继续受到股东和上级(国资委)的盈利压力。而他认为,培育一个成熟品牌,付出10年的代价是值得的。但是这10年之期中的现实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据悉,上汽正在实现内部代号为“A架构”平台提升计划,也即把A级车的平台全部捏在一起,重新开发新架构,用一个平台衍生更多车型,统领今后所有A级车产品。

而“A架构”最大的好处,是能解决上汽平台过多问题,比如荣威350和550,目前是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对应平台也完全不同。未来在A架构下,它们将是同平台产品,部分设计接口相一致,车身零部件也将实现部分互通。

根据计划,2016年上汽自主品牌将切换到A架构,届时,自主品牌的盈利情况会更好。

“所谓A架构,既有销量考虑,也有品牌考虑。”上汽乘用车内部人士解释,从世界范围来看,不管是欧美日韩等汽车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中级车(A级车)都是份额最大的细分市场,对于汽车集团而言,“无轿不富”,而对于轿车企业而言,则是“无中级车不大”。

“比如A级车市场有高尔夫(16万)、速腾(12-15万)、荣威550(11-15万)、吉利帝豪(7-9万),相对来讲,荣威就是占领了一个相对中高端的细分市场。上汽要实现做大的目标,自然要在中级车市场发力。”

不仅如此,上汽薄弱的动力总成,也将通过全新的升级换代推出,这是自2008年与通用汽车用宣布联合开发的结果,即将推出的CUBE-TECH全新一代动力总成技术,包括MGE系列和SGE两个系列缸内直喷发动机,MGE系列的代表机型是2.0T,而SGE的代表机型是1.4T,同时还将推出TST6速双离合变速器和TST7速双离合变速器。

年底即将上市的MG中级车(内部代号为AP13),将率先使用该项技术,此后全新动力总成技术将在上汽的全系产品上铺开。全新1.4T发动机还将用于下一代荣威350,而全新2.0发动机则将用于下一代W5、荣威950和未来的SUV产品。

“根据现有的产品计划,2016年才开始切换到A架构,没有新品推出的荣威,日子可能会较为难过。而从2014年起开展的一系列MG品牌强补计划,MG应该会有比较多的亮点。”已经离开上汽的上述人士,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其实,从上南融合开始,荣威与名爵如何运作,就是悬在上汽头上的一把剑。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双品牌运作都是战略性话题。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个品牌如何去满足?一旦差异化程度不够,就不足以区隔。”上汽内部人士告诉《汽车人》,荣威与名爵并非独立的组织架构,由于荣威和MG在技术上有太多重合之处,而现有研发能力又不足以支持二者做差异化开发,差异化做不好就是同质化,内耗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据悉,荣威与名爵之间的销量比例是3:1,而荣威价格被规定要高于名爵3%。换言之,在企业内部,名爵从属于荣威。但事实上,名爵在海外又有广泛的品牌拥趸。

最新的消息是,陈虹已经放出风声,荣威与名爵将实现独立运作,类似建立通用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事业部形式,同时名爵将引进国际化团队运作。

“上汽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重视自我反思。”这是采访过程中,大家一致对于上汽的肯定。

不过,独立运作的困难在于,需要大量的投入与足够的放权,且必须保证组织架构的统一协调性。这需要陈虹在董事长的位置上,再一次面对股东权益的平衡。

荣威550由盛及衰,是一个明证。按照上汽全球开发的9个环节,从立项一直到上市,每个环节都要基于经济成本的核算。只有上一个环节达到目标,才有可能进入到下一步。

“无论是湿式6速双离合变速器,还是数字智能网络行车系统,包括节油率,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却没有摸准市场的方向,外形上也没有做很大的改观。”上汽内部人士人为,新款荣威550其实还有很多亮点。但是技术升级,时间却一再推迟,加之荣威550做了很多利润指标的调整,导致这款产品最终未能完成终极目标。

由于上汽产品开发流程建立在通用汽车的基础上,且多调动合资公司人员担任自主重任。“所以,和自主同行比,上汽的标准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它的产品更新会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比如说通用做这件事情在100万辆的规模基础上,但上汽就只在20万辆规模基础上,如果投入和通用差不多,这肯定是不对的,需要适当调整一下。”第三方人士说。

一个更直接的例证是,刚刚推出的荣威E50电动车,在行业内标准无疑是最高的,但是借用内部人士的一句话:“这个车这么小,造型也不太好看,如果不是牌照原因,真的能打动消费者吗?

庞大身躯背后

相比于乘用车自主品牌,上汽最大的软肋,行业共知。在商用车板块中,无论是此前的上海汇众、融合之后的南京依维柯以及三方重组的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汽的商用车领域,在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之后,依然相对薄弱。

新的时代,这一薄弱板块究竟怎么办?陈虹的首次股东大会发言中,商用车并未出现在他的言论中。但从此前的趋势来看,上汽对于这一板块,一直都耿耿于怀,甚至被称为是“企业的痛处”。

“商用车的管理是另外一种思路,所以上汽做不好商用车,也情有可原,全球同时在经营商用车和乘用车都做得很好的有几个?”李子良指出,全球商乘并举总体还不错的,也就奔驰。而全球几十年以来,没有亏损过的商用车企业只有两个,“一是瑞典的斯堪尼亚,一是美国的佩卡。”

但他的另一个观点是,既然上汽在商用车领域缺乏积累,为何不从吸收外部有丰富商用车经验的人才进来?——“上汽认为自己的培养体系是不错的,确实之前也有过证明,但是这恰恰是要命的,非常要命的一件事。”

商用车不同于乘用车。市场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同时受制于政策、消费习惯、宏观经济等多方因素,商用车的管理难度远大于乘用车。仅仅凭借一两个人的力量,无法快速建立成熟的商用车体系。

不得不正视的一件事情是,红岩汽车在被并入上汽体系之前,就实现过年销超3万辆的成绩。但在合资整整7年的时间内,新企业最好的成绩,仅是2013年的2.8万辆。

“市场销量一直在上下摇摆,肯定会影响到上汽依维柯红岩的品牌。”在谈到现状时,上汽依维柯某中层干部表现得很焦虑。“以前的红岩虽然是个老国企,但是在重卡市场也有40多年、接近半个世纪的经验了。但在三方重组之后,将以前的一些传统丢掉了。”

来自零点咨询研究集团汽车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老红岩尽管地处西南,但原有用户的品牌忠诚度非常之高,而现在这一数据下滑得很厉害。

尽管“一家人”的概念,在上汽、依维柯与红岩三方重组之后,由上汽入驻管理层提出,但实际操作中,包括职业生涯,薪酬待遇等,三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更多地是在减法,而不是在做加法。商用车经验红岩真的是有的,而不是如想像的那样不入流。”上汽依维柯红岩该人士认为,上汽在带来企业制度与数据分析工具的同时,却将此前老红岩的文化忽略了,用所谓的“上汽方式”重新注入企业,以致于原红岩人员都有一定的不适应。

比如,三方重组后,上汽直接停掉了原红岩老金刚的生产,随后又因市场需要而重启老金刚。这实际相当于是不尊重市场规律,而人为控制产品的生命周期;再比如,从管理成本考虑,红岩原双桥成熟基地被要求停止,同时开启江北新基地,然而后者却在几年时间后产能饱和,这实际是当时管理层对市场认识的不客观。

就在上汽依维柯红岩折腾的这几年时间内,中国重汽、陕汽等竞争对手却扩大产能,占据市场份额。落后许多的上汽依维柯红岩,追赶的过程还需要几年。

“上汽可能在商用车领域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李子良指出,尤其是上汽大通轻型商用车的成功,某种程度,也会让上汽忽略一些东西。“不过,上汽大通是一个全新的企业,上汽依维柯红岩是建立在半个世纪的老国企基础上,而且两者的市场差别很多,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其实,在轻型、中型、重型等不同级别的商用车产品中,轻型商用车是与乘用车市场最接近的。“由原荣威人马入驻上汽大通,将轻型商用车当作乘用车来做,这实际是符合这一细分市场需求的。”上述提及的第三方人士,肯定了上汽大通的运作思路。

曾经,江铃全顺、江淮星悦??都希望能够改观高端轻型商用车被外资垄断的格局,但惟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收购英国大通技术基础上的上汽大通,尤其是上汽大通G10行政商务版,直接瞄准奔驰唯雅诺、丰田艾尔法等产品。

从上汽的产品布局来看,上汽大通正在成为迅速崛起的黑马。第三方人士认为,如果再放手一搏,它是有可能成为中国轻型商用车的领头羊,但如何平衡南京依维柯的内部竞争关系,却是一个较大的课题,这也是以陈虹为首的新管理层需要平衡的关系。毕竟南京依维柯涉及上南合作,而依维柯的动力总成技术还是不错的。

关于经验缺乏的重卡板块,是否需要导入新鲜的血液来管理,这实际是对上汽传统的一种挑战。

据孙木子讲,在与上汽各板块进行项目合作的时候,能感觉到他们是一群非常专业的人,所以只有他们认为专业的人,才能与他们对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汽对于人才的筛选,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纵观这几年,上汽无疑成为了行业的“黄埔军校”。大量的职业经理人在这里成长起来,后又陆续从这里出走,加盟其他企业。

据悉,从2006-2007年,上汽大规模海外招聘的“海归”专家(当年两批“海归”约几十人,后续进入的“海归”人数并不多),如今仅剩1-2位技术高管。

“上汽是一个很市场化的企业,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海归’来讲,有时候会有些感觉不太对。比如,高管开会时他们会经常说上海话,我们听不太懂;比如,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后,领导会觉得‘海归’有点多事。有时候还有一些说法,说是‘海归’待遇太高了,其实,相比于长安和广汽,上汽的待遇并不算最高的。”这是一位已经离开上汽的“海归”回复《汽车人》的手机短信。

其实,上汽有着“海纳百川”的企业文化,在中国汽车黄金10年,造就了“大上汽”。但当权杖交到陈虹手里时,“强上汽”是必须达成的任务。由于自身起点较高,如何挑战自己,反倒成为一个难题。

“时代不一样了。”李子良认为,在销售市场上,荣威、名爵要更多地覆盖三四线城市,“新城市文化正在兴起,打个比方说,就是大量的农民也开始进城了,他们是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什么上汽一定要高高在上而忽略他们呢?而且一定要用这些新城镇居民听得到懂的语言,告诉他们荣威、名爵是什么。”

他同时指出,在企业管理层面中,上汽应该像大众、日产等跨国巨头一样,敢于启用外部人才,并真正给予充分的责权空间。而不是像当下一般,内外部都在讨论所谓的“大众派”与“通用派”。

“比如,像苏伟铭以华人身份能够进入大众集团核心管理层;而杨嵩则是进入日产北美管理层的首位本土人才。只有做到这样,上汽才能够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企业,否则世界500强的排名,没有意义。”李子良的疑惑还在于,为何像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进入不了上汽的核心管理层,“仅仅因为他是做微车的吗?但他却是最接地气的中国管理者。”

敢于破坏性地创新,才是一个阶段性登顶企业突破自我的方式。如同海尔、如同苹果。陈虹新考,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