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10期

疯狂的锂电资本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24:23

  近几个月的A股市场上,大盘一直维持低位震荡整理的局面,热点板块轮换速度飞快,各领风骚一两天。一飞冲天的“锂电池”概念股票也已回调,即便如此,“成飞集成”、“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等股票都已飙涨200%?300%,成为不折不扣的2010年明星板块。

  为何偏偏是“锂”?

  市场对锂电概念的追捧长达数月,反映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锂电池领域最被投资者看好。《2011-2020年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颁布后,新能源技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一直存在不同技术路线的竞争。现在看来,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与电动车(EV)似乎占了上风。不管PHEV还是EV,锂电池能量密度较高、热失控温度高,没有记忆效应,要比铅酸、镍氢电池更受青睐。

  在PHEV和EV开发过程中,电池、电动机、电传(电控)系统是三大技术关键。但目前投资者一窝蜂地扎堆儿锂电池领域,证明资本力量的大多数并非着眼于长远利益,拆借资金和游资更希望快进快出,尽快取得收益。电动机在技术上并不成熟,无论从输出功率还是寿命,都远逊于传统的内燃机,而电传、电控系统方面虽涌现大量发明专利,但还未走到成熟的商业轨道上来。于是,市场直接选择了最近的投资出口——电池行业,毕竟锂电技术前景较为确定,正从实验室向工程化迈进。

  但炒作资金者却不考虑,如果没有对应发展的电机和电传系统,动力电池根本没有实际的市场空间。

  目前的手机、笔记本、数码产品大多应用锂聚合物电池,但该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经过经济危机的打击,需求不振。惟一的亮点在于,电动自行车应用的锂电池市场还处于上升期,但每辆电动车只需碳酸锂(制造锂电池的原料)1-2公斤,加之市场容量偏小,根本养活不起一拥而上的众多生产厂家。至于药物、玻璃等对锂的需求更难提升,惟一能够引领未来锂需求的,只有新能源车了。

  据悉,国内目前从事锂电池研发和生产的厂家多达1000余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试图染指车用锂电池领域。

  审视锂电产业链

  车用锂电池领域,目前可分为上中下游3部分:  上游锂资源。我国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现在位列世界三甲,其勘探开采权分属于五六家国有企业。加之永磁电机所必需的稀土资源优势,新能源所需矿产方面,中国得天独厚。

  虽然据传言,阿富汗和玻利维亚均具有大规模碱金属矿藏的潜在可能性。但阿富汗的糟糕局势,使喀布尔政权无力探明储量,更遑论吸引外国投资进行开采和冶炼。即使将来局势稳定,开采权肯定也被美国人把持,别人很难分一杯羹。而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向来标榜自己的政府忠实于纯粹的民族主义,早就放出话,锂矿开采权和锂产品不卖。这样一来,中国锂矿资源似乎能在世界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上游扮演重要角色。

  但笔者认为,中国控制稀土资源的局面不会在锂矿上重演,原因有二:  一、锂矿资源中国虽占不少,但尚未达到重稀土一样的垄断地位,而美日为了避免受制于中国,早已开始囤积碳酸锂原料,比如美国在2008年就拥有250万吨锂,占世界库存量的10%。

  二、车用锂电池组需用锂15公斤左右,远远少于新能源汽车单车消耗稀土资源量(300-400公斤)。锂的原矿储量远比稀土多,大多集中在盐湖区,开采成本低于稀土。流行的“吸附法”冶炼成本,也低于稀土共生元素间复杂的萃取分离技术。

  再看中游的电芯技术,包括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导电剂、粘结剂、负极材料等,其中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是前两者。正极材料有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钴镍锰酸锂以及磷酸铁锂等5种路线之争,这些锂化合物的自放电率和能量密度有差异。磷酸铁锂性能占据上风,虽然也存在正极导电性差的问题,但凭借成本和总体性能优势,最有可能进入大规模商业化推广。

  诡异的是,国内不管哪个技术流派的企业,都宣称自己的技术水平国际领先,但都从未公布具体的技术指标,对产品性能讳莫如深的背后,似乎是缺乏技术自信。国际知名的美日韩厂商,诸如江森自控、AESC(日产和NEC的合资公司)、LG化学,都在自己的网站详细开列自己的产品性能参数。

  日本锂电池产业占据技术优势,三洋、汤浅、日立、PEVE已经联合起来开始制定统一的规格、安全标准、充电方式。在锂电池热一浪高过一浪的市场喧嚣中,对电动车看法保守的欧洲整车厂商都与一两家电池商签订了合作协议。一度声称对锂电不感冒的博世,也未能免俗,投身于锂电池研究,以防被竞争对手甩掉。而握有整车厂合同最多的就是上述日本企业,如果现有格局不变,等到电动车市场形成规模,日本企业标准就会变成国际通用标准。没有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中国厂商,在新能源汽车开发中仍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摆脱不了“打工仔”的命运。

  我国锂电池研发在实验室阶段是否处于国际水平难以定论,但在生产阶段仍然受制于日韩企业:整套生产线是引进的,电解液也多为进口。电解液技术壁垒高,毛利率也比较高,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国内电解液生产商已经突破技术瓶颈,可以提供六氟磷酸锂等产品。但生产线的现状没有改变的迹象,这与我国整个工业体系的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水平不高有关。

  至于下游电池封装,虽技术难度不高,但竞争厂家众多。现阶段,PHEV和EV市场尚未启动,整车厂主要做政府资助的演示车和示范项目。《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世界第一,即500-1000万辆。但这是一个加速过程,换言之,在2012年市场热点才会逐渐转换为PHEV和EV。据乐观估计,在2012年,新能源车带动的电池市场容量将达到190亿元,毛利率在50%左右,远远超过现在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利润。

  但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是这些推测建立在国家维持现有补贴力度的基础上,随着市场启动,消费者认可度的提高,国家补贴率肯定要降下来,补贴和市场容量不能同时享受;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从碳酸锂到电池成品已经连续3年过剩。按照目前厂家投资和投产力度,即使预期的2012新能源盛宴开席,仍然僧多粥少。甚至,国内1000多厂家中,有多少能撑到彼时,值得怀疑。

  市场永远正确吗?

  说到过剩,如果认为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锂仍将遵循石油资源的模式,显然忽略了二者的差异:锂电池并非需要像石油一样燃烧。在向汽车提供动力的时候,锂电池的正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锂只是能量的载体,并非能量本身,在其寿命期内,至少可重复使用数百次。寿命期满后,也可回收重新进入循环。在短期内,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锂回收体系的必要,因为其回收比开采更昂贵。现在有美国公司从事回收业务,同样在政府的资助下,以环保为目的进行。碱金属化合物除了酸碱度方面对环境影响不大。实际上,在普遍酸化的土壤和水系中,即使流入了碱金属化合物,并非坏事。回收主要考虑钴、石墨、微量重金属的环境影响。

  不考虑回收因素,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张,锂的需求会增长。但技术进步会提高锂的能量密度,降低对锂原料的需求。两种趋势相互抵消,很可能造成对锂需求量长期徘徊不前或缓步增长。

  如果这种分析成立,联想到目前市场上如火如荼的锂电池产业链的投资热潮,投资者是否有热情泛滥的嫌疑呢?

  迷信市场力量的观点认为,市场永远正确,但这一观点已经在华尔街风暴中过时了。实际上,市场永远不会在真空中存在。行政力量、政策倾向、文化、社会舆论、投资者羊群效应都会对市场构成影响。

  不过,市场在多数投资者的眼泪中自我调整,纠正背离价值中线的趋势,从这点来说,市场的确是正确的。

  由于锂电池上中下游的毛利率均高于整车生产环节,吸引了众多博弈基金和风投的进场,锂电池无疑具有投资价值,但这些资本杀入已经推高了进入风险。锂电池技术仍处于发展中,意味着技术壁垒逐步提高,对后来者不利。A股市场有惯于炒概念、讲故事的前科,锂电池的投资价值在资本的狂舞中迅速地泡沫化,将是最可能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