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9期

悟透人生的刘妙松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5-10-17 13:43:47

我认识老刘有十多年了。今年4月,他的维修站建店20年,正巧也是为了庆贺新装潢的4S店开张,图个喜庆和热闹,希望我去捧场,顺便见见老朋友。我想也是,这位汽修行业不显山露水的朋友,却是个安分守己的人,有着很好的人缘,汽车圈子也兜得转,还是同行中很有口碑一个人。自维修站开门营业起,门口天天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连周围的马路都停满了待修的车。20年来,老刘把维修站当做了生活的中心和人生的乐趣,似乎是个离不开的寄托。

仔细想来,此人的角色有过三次变化。先是一家汽车改装厂的厂长兼维修站的站长,后专职当站长,再后来却成了老板。在这些角色当中,当得最舒心的是老板,但他并不这样认为,外人和员工也不是这样看。他说,“我还是我”,没有变化,骨子里还是过去的那个老刘。

我很理解。从上个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从学徒当工人,再从工人提拔为干部,后当了领导,成为一个企业的一把手。在这样的成长轨迹中走过来的人,感性要大于理性,比较传统和保守,不太会冒险,但执着,有韧性,吃得起苦,依然留有上个世纪80年代青年的个人品格、社会责任以及对不幸历史的反思、记忆、警惕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不过,这已成往事。人生无常,世事难料。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涉及到个人或是重大变故的莫过于企业的转制和人生的转轨,对于生存方式的重新选择。这样的变化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极为残酷的现实又无奈的茫然,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无疑就是一场灾难。用官话说,那些下岗工人为企业体制改革做出了牺牲,但对于他们的冷漠,有时就像踢出去的“皮球”。 老刘说,我是从工人堆里爬出来的,耳闻目睹,感同身受,这也就决定了我的选择,不管角色怎么变,我还是我,老的观念没有变,过去的依旧保持着。

持这样的信念不容易。我暗自敬佩。感到沉重的是,老刘能为一个群体有饭碗,给人以安全感,生活无忧,在这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当下守住一块净土,筑起一道属于自己的围墙觉得快乐,有回归于老百姓幸福的那种守望。没有了官话和豪气,多了一点淡定和平静,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文的故事就从老刘的角色转变说起。 

从自留地到摇钱树

说起来老刘也真有福。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大众如日中天。“一辆桑塔纳养活大半个中国”。坊间的说法尽管有点夸张,但这也是事实。一句“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语,描述的就是这样的背景。即便是今天,在全国第一批发迹的经销商里哪一个不是靠卖桑车起家的?再有,现在有影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哪一个不是先靠桑车配套发的财?还有,靠特约维修站发达的更是举不胜举。一位业界资深人士曾对我说,为申请维修站,外地的父母官屈尊带队踏破上海大众门槛的也有。

这样的故事是老刘踏进上海大众这个圈子才知道的。先前还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厂的厂长。

老刘说,我1973年分配在上海一家区属汽车改装厂。干了十余年,从工人提干当上了厂长,一路走来,很想干一番事业。但到上个世纪80代末世,汽车改装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效益逐年下滑,整个大环境给国有和集体企业生存带来困难。

区政府意识到企业的解困只要有好的项目就不用发愁。但整个大环境都在调整和转轨,区领导正愁没门路找项目之时,在一次市里的会议上,上汽的领导得知后就建议,建维修站倒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再说,这家汽车改装厂本来就是靠汽修和改装吃饭,上海大众也有这样的需求,做件好事,何乐不为?于是,领导做主,沪上第三家上海大众特约维修站就落在了这家不知名的改装厂里。老刘起先还以为这是个不赚钱的行当,为此犯愁。原因很简单,以前修车是以卡车为主,修轿车极少,这一天能修多少车?能养活多少人?

作为一厂之长,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他要考虑投入产出。本来企业就困难,背着债务建站,赔了还不是雪上加霜!

事实上,上海当时汽修行业特约维站很少,都是以修洋品牌为主,修进口车,车辆又少,能赚钱的并不多。据业内人士介绍,当时上海大众第一批特约维修站的布点寻找的都是国有汽修厂和部队汽修厂。持老刘想法的人很多,都怕没那么多少轿车可修,生意清淡,难以维持。现在想来,当时的人有点“傻”,确实不领行情,世道在变,根本就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这也难怪,当时公商务用车坐轿车的也不多,由于不允许汽车消费,也谈不上有私人轿车。

“当时谁也没想到桑车会火起来,市面会做这么大!”老刘说,这正是天上掉馅饼。但我们还是很谨慎,才投资了113万元,包括厂房设备在内,50%进口设备,还建了2400平方米的厂房。当时规模不大,才28人。但我明确规定,维修站必须自己养活自己,不能拖累大家。

在老刘看来,维修站是他改装厂的“试验田”,还不是他的“自留地”。他算过一笔账,只要每天修15辆桑车,一个月在450辆左右,就能保本,或许还能盈利。

事后,老刘觉得担心是多余的。想不到一开张,生意就火起来了,从此就没有冷下来过。他说,算我运气好。不过他还是清醒的,给我总结了三个原因。

首先,筹备了半年之久的维修站赶在1991年10月开张,正好碰上全国煤炭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宾馆又在维修站附近,不少人都是开着桑车来的,要做检修和保养,当时上海大众维修站又少,顿时就热闹起来,昼夜不停地修都来不及,开张就迎来了财神。其次,当年上海的冬天特别冷,零下8度,这在上海十分罕见。因缺乏保护意识,不少桑车水管冻裂要更换,这又使维修站火了一把。再是,维修站地处内环边上,出行方便,吸引了不少常客户来此定点做保养和维修。开张不到3个月,年底结账纯盈利24万元。这是老刘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

从此,这家名为徐汇的维修站也就在上海出了名。

老刘说,这都是靠客户的口碑带来的,我从不做广告,但来者都是客,交上朋友,生意就自然来了。在建站20周年庆典上,老刘不忘老客户,分别为20年、15年、10年的客户和车主颁发了奖状和礼品。他说,我们企业能有今天,都是靠新老朋友帮忙的结果。一位客户单位姓陈的先生说,我们单位在这里修车近20年了,不知在这里修了多少车,但我放心,老刘是个靠得住的人,车不仅修得好,为人也忠厚。同样,一位下海做生意的姓朱的先生说,我不仅在这里修车,我个人还在这里买了3辆车(桑车2000、帕萨特和途观)。

这是老刘的财富。想不到“试验田”变成了“自留地”,后又成了“摇钱树”。此时,改装厂的命运完全颠倒,吃饭反过来靠维修站了。28个人要养活200多人。这正是乾坤颠倒。于是,他的维修站的站长由兼任转为正职,改装厂却无奈被维修站替代了。企业彻底转型。

这就是命运。老刘说,亏得有维修站,否则我和我的员工不晓得方向在哪里。

这倒是真话,感慨中多少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

与其被卖不如自己买下 

1999年,突然有一帮人来到徐汇维修站。刘妙松大吃一惊,就连维修站的职工都不由地担忧起来。 原来这是一帮上面派来审计,核查和清理资产的。无意中透露了维修站将要被上海某出租公司并购,上级主管单位与收购方基本谈妥,现已到了对去留人员的安置和签字画押的地步了。

刘妙松晕了。这是怎么回事?好好的维修站为何要卖掉? 区政府领导说了,效益不好的企业要卖,好的企业也要卖。不要等企业不好了再卖,那就不值钱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纺织业下马,机械行业不景气,上百万人下岗,拆厂砸锭,卖设备,腾地倒卖,搞房地产,五花八门,三产遍地开花,国退民进,企业改制,市场实行双轨制,一夜之间,端在手里几十年的铁饭碗没了,这如同一场急风暴雨,很多家庭都没有心理准备,由此产生了一个“4050工程”的新名词(帮助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工程)。

这就是社会转型。这种痛苦同样降临到老刘的身上及他所在的企业。

老刘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所属的区级公司是一个集体所有制困难单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上级单位认为,把维修站卖掉还能救济其他几个困难企业,这好比家里有4个女儿,其中一个长得俊,找个好人家还能得一笔陪嫁,其她3个丑女儿也可以打发。否则,就烂在一窝里大家受穷。老刘理解上级的意图,但他觉得自己抱大的孩子舍不得送人,再说,出租公司不是专业汽修出身,收购目的是补齐业务链,不会是主业,日后寄人篱下在所难免。至于他个人来说不会亏在哪里,但他一大帮职工和自己带大的维修站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员工们为此担心,刚过上几天好日子,摆脱了改装厂不景气的阴霾,现在又要被人卖了,无论从情感还是个人利益都如同晴天霹雳,措手不及,况且企业前途维系着大家的命运。再说,买家发话了,维修站收购后,原来在职职工不一定全要,不保证全部录用,还有原改装厂遗留下来的200多名下岗工人和退休职工被剔除在外,不属于并购范围。也就说,这样的并购是把优质资产拿走,实际困难没解决,仍旧把包袱甩给了企业。

“我们不懂资本运作。”老刘回忆说,当时我的直觉是,这些靠市场运作和玩资本运作的人,脑袋瓜特别灵,门槛又特别精,我们搞企业的不是他们的对手,并购成功对我们肯定是不利的。连普通职工都看得明白的事,我这个做领导的就不能无动于衷了。与其被人家卖了,还不如自己买下,只有自救才有生路。

这几乎是全体职工的共同想法,而且是高度的一致。于是,大家集资把维修站卖下来的呼声如同在唱国歌那样悲壮。而问题是,如何说服上级单位和区政府?要推翻来头比他们大得多的买家,就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才行。

“我们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走这条路的。”老刘回忆起来依旧是那样充满感情。他说,当时我们找到区政府领导集资买下自己维修站的理由有三条。首先,购买企业的钱一分也不少于并购方出的价;其次,承担原改装厂下岗工人和退休职工的所有费用,并帮助消化部分原改装厂的富余职工,减轻上级单位的负担;再是,保证5年内不裁员,分3年付清购买款。

这三条,谁听了都会动容,谁还能不同意?他们的选择,如同砸锅卖铁,孤注一掷。刘妙松说,当时他也不知道哪儿来的胆,与职工一起就把维修站买了下来。 “你的底气哪儿来?几千万的债务怎么还?”

老刘说,当时我心里还是有底的。修车业务很好,每年修几千辆车没问题,几百万的收益有保障,职工也有信心。我们是咨询了有关部门才敢这样做的。因为这是全体职工集资买下的企业,也是有关政策鼓励的一项改制措施。老刘说,全体员工持股,这倒好,职工反而通过这次企业改制都成了企业真正的主人。

那么,股份如何分配?  按有关条例规定,企业主管占股不得超过12%。 其余按职务高低、工龄分配,最终大家都能拿到股份。

通过这样的变故,大家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饭碗。所以,一家以地区命名的上海特约维修站在服务和技术方面每年都走在了同行的前列,成为上海的一面旗子。这里不仅产生了上海大众全国汽修技能大赛的冠军,还在德国大众全球汽修技能大赛中获得亚太地区的亚军。 真可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一炷高香保平安 

在我看来,维修站就像是老舍笔下的《茶馆》,又像是西德尼·谢尔顿写的小说《大饭店》。维修站无疑是各种人等来往于此的舞台。已转身为人称老板的老刘就像个掌柜,天天是迎来送往,打揖相谢,忙个不停,凡是来修车的都是大爷,陪着小心,一不留神就会得罪不知哪路的神仙。好在20年做下来,老刘摸熟了套路,对付各种人都有了一套办法,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在他随意而又谦和之中,给人以亲和力,但又不失世故的老到与娴熟。

凡事与人方便,即为己方便。他手下的一位在全国汽修技能大赛冠军选手对我说,是老板给了他机遇,才有了今天。

已是技术顾问的陈富德是上海崇明人。2001年在上海交通技术学校毕业时知道老刘来校招工,但校方没有提供他的信息资料,自己找上门去。老刘没有拒绝,而是说,可以,来试一下。实习期过了,小陈留下了,成了维修站的技术尖子,还是全国汽修技能比赛的状元,在上海市的技术比武中得到了团体冠军。 老刘说,我这里气场好,凡是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有一股上进心,有本事才能吃得香,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连老刘自己接电话时,都像个服务生,用语规范,以身作则,没有一点架子,从早到晚,比谁都勤快,外聘的保安都受感染,跟着员工清理场地,不敢偷闲。 我好奇地问老刘,每次见你都是快乐的,几乎天天泡在单位,常年累月,就没有烦心的事? 老刘哈哈笑道,想开些不就没事了吗?世上的烦恼无非是名利两字,为票子位子而已,想明白不就简单了?活着开心最重要,快乐工作才会带来幸福。

一身轻松的老刘,没有了“婆婆”(上级单位),算是民企了,自己管自己,员工也都很清楚,这个企业是大家的,干不好大家没饭吃。老刘说,以前“国有企业思维”全没了,现在很务实,一切为用户着想,服务好了,生意才会好,那种虚的一套不管用。饭碗是用户给的,可要端好。 这都是实话。虽是老板,他说他占的股份很少,但责不轻。毕竟大家都看着他,他是这个企业的主心骨。说老刘没有烦心事只是表面,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烧一炷高香,祈福平安。这已成为一种习惯,每逢节气还要到庙里烧香,捐款。我问,你是否信佛?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这样做心里会安宁,有一种暗示和保佑。不做好像一天缺了什么。

十多年没变的办公室,陈旧不堪,每次见到,我都会说,把办公室装修一下亮堂些。他说,维修站嘛,只要干净,符合厂方要求,让顾客满意就行了,不在外,而在内。他说,现在企业任何开销和花费都是动用员工的钱,能省即省,大家都看在眼里。

老刘是个聪明人,早在汽车资源紧张时就意识到卖车是挖掘维修站资产存量的最好途径。事实上,卖车的利润已经超过了修车。他的客户大多数来自回头客,是修车时积累的客户资源。由于是修车出身,用户买他的车放心。我曾问他,你为什么不做大,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老刘说得很实在,他说,我们是跟定了上海大众,吊在一棵树上了。为什么?我们就是靠上海大众特约维修站发展起来的,根基就这么大,还图个啥? 说老刘小富则安没错,他自己也承认,说不敢冒风险,凡事都要为企业着想,不能有丝毫挫折,经不起风浪。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的例子告诉他,企业发展太快会出问题的。他每天都处在诱惑的包围之中,定下神来,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踏实,潜心为大众品牌服务才有饭吃。 如同每天烧一炷香的习惯一样,他每天很早就来到单位,就想找到了一种生活的支点,人也就有了精神;晚上走得最迟,习惯性地要在4S店和维修站兜一圈才能放心地回家。其实家很近,几分钟就到了,事实上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单位里。

下班了,他会与门卫一起用油漆刷子在地上划停车线,忙得满头大汗,他说运动运动好,有时也会与人聊天寻找乐子。他没有什么嗜好,除了必要的应酬之外,喜欢独处时看点东西,过着他安闲的日子。

人活到这个份上也就有了滋味。老婆退休在家操持家务,儿子在英国念书,自己也就没有了牵挂,干了一辈子企业,有了感情,企业就成了他精神家园的栖息地,朝夕相处的群体,更像一个家庭,有了一份亲情和眷恋。

老刘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候。在外力的作用下能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这是老刘回忆起来觉得欣慰的地方。不过,他属于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的那种人,尤其是对心态的调整。重新定位,这是他营造小气候时还没有失去对理想的追求,有一份责任和担当,而且还感到快乐的原因及意义之所在。

尽管这里有点禅意,悟到了,一切也就轻松了。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