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2期

翻脸的中石油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24:46

  

一场口水战,爆发于两大石油巨头之间。

  2007年,国际LNG(液化天然气)价格飞涨之际,中石油与澳大利亚能源巨头伍德赛德(Woodside)达成了高达400亿美元LNG供货框架协议。该协议规定,2009年年底前双方必须签订具体合同,然而最后期限过后,谈判依然没有进展,协议自动失效。

  耐人寻味的是,谈判失败的消息被双方不约而同地高调宣布,而且都将失败归咎于对方。中石油认为,澳洲西海岸的布劳兹项目被搁置,致使伍德赛德无法履行2013年开始供货的承诺,而伍德赛德则声称无法接受中石油过低的报价。

解约缘由

  近年来,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国沿海地区气荒日益严重。今冬的低温天气更是造成各大城市的供气能力接近极限,天然气局部供应吃紧让供应商喘不过气来。从国际角度看,天然气(包括LNG)价格已经从2007年的高点滑落,全球经济危机使天然气消费受到抑制。国际第一大买家—美国也缩减了定单,而美国国内岩层气田产量正达到高峰,国际需求进一步萎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卡塔尔针对美国市场所建的7000万吨LNG生产能力突然放空,不得已四处寻找替代买家。很自然地,从去年年底开始,卡塔尔天然气公司将原本供应给美国的LNG转运给中国,并与中国初步达成长期供应合同。

  于是,手里突然增加了筹码的中石油,怎会屈就与伍德赛德2007年达成的价格呢?谈判过程虽然保密,但双方争执的焦点无非在于长期供货中价格浮动机制。

  说实话,既然是远期合同,到底是从2013年开始供货还是推迟几年,本来就不是大问题。中石油重视的是未来供应保障。好饭不怕晚,反正眼下便宜现货有的是。而伍德赛德拥有46%的布劳兹项目所有权,正受困于多达300亿澳元的先期投入,对中石油的压价很难让步。

  布劳兹项目的另外几个合作方:BP、壳牌、雪佛龙、必和必拓,目前这几个股东与伍德赛德在布劳兹项目的LNG加工地选址上争吵不休。伍德赛德希望就近在金伯利新建LNG加工厂,尽快实现销售;而其他股东则希望推迟投资,打算将天然气输送到1000公里外的巴若普地区加工,而该地区要10年后才会有富余产能处理布劳兹天然气。澳政府几经斡旋,仍未达成共识。

  有人联想到雪佛龙、必和必拓在一系列并购案中与中海油、中铝结下梁子,结合力拓“胡士泰”案,认为其中政治因素搅黄了400亿的大单生意。但只要略加分析就能明白,尽管澳政府和企业对中资收购心存疑虑,但只要不涉及资源企业的资产和股权收购,就没有理由拒绝,何况是有保障的长期供销合同,所以很难看到政治因素在其中起负面作用。归根结底,市场因素导致协议无疾而终。

游戏规则

  相比五矿的缩水收购、中铝被过河拆桥,中石油显然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因为利用近期国际市场的有利形势,企业掌握了谈判主动权。一方面,LNG传统出口大国卡塔尔正在争取中国定单;另一方面,2009年9月,中石油在美孚主导的澳大利亚高庚气田项目上,获得20年的长期供货保障,签订了每年225万吨购货合同。再估量前途未卜的布劳兹项目,自然不能对伍德赛德假以辞色。

  2007年的中石油,对LNG价格没有多少发言权,只因布劳兹项目的产能没有落实,无法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具体合同,现在回过头看不免庆幸逃过一劫,要知道2007年的LNG价格(每百万英热单位)比现在足足高2倍以上。如果当时签订了具体合同,价格倒挂现象将更严重,会给企业带来更严峻的经营压力。

  尽管我国努力实现天然气和石油供应渠道多样化,但俄罗斯、中亚、缅甸均以管道形式向境内供气,我国的天然气管网主要集中在北方,经济发达、天然气消耗量大的沿海地区主要靠海运LNG形式(特装船)供应。而国际传统LNG来源地主要在澳洲及卡塔尔。中石油规划建设了4个LNG接收站(已建成1个),但手中的LNG合同却无法满足长期可靠供应。

  伍德赛德正是看到这一点,即使卡塔尔人大量抛售LNG期货,市场形势偏向买方,但伍德赛德仍然坚持亚洲溢价,坚称自己的货不愁卖,中石油不买单,就寻找日韩等传统买家。

  但中石油除了利用高庚与布劳兹之间的竞争外,中国国内的天然气产量也逐年走高,这也是中方与日韩相比最有力的谈判筹码。所以,抛弃亚洲溢价,不惜让协议流产是正确的举动。韩国经济规模偏小,日本2008年以来一直处于半衰退状态,伍德赛德的说法只是掩盖弃妇之怨。澳大利亚作为农矿产品出口型经济,其命运已经系于中国。400亿美元的大单,骤然另寻买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双方还存在“复合”的可能性。

  问题在于伍德赛德必须降低不合理的期望,也要搞定心怀异志的小股东。而中石油也要明白,应该抓住眼下LNG产需失衡的历史机遇,争取谈判利益。与美孚签的LNG协议价格,因高于印度同期签的购买协议,一度被各大媒体批判。

中国的“学费”

  中国巨大的购买力一直没有转化为相称的议价能力令人费解,这与我们谈判经验少有关,也与国内能源饥渴的紧迫感有关,但最重要的,我们从未参与制定过这些能源交易的技术标准、价格参照体系等游戏规则。

  作为国际能源交易的菜鸟,某些学费已经交了,抢占他人传统领地也要多付点代价,如果我们以合理的价格签订了协议,貌似变得精明了,实际上则是取得一种迟早会获得的谈判地位。

  不论引进技术,购买大宗货物,还是收购资产,都涉及到对外谈判。近年来汽车企业对外收购的案例不少,有些正在运行中,这些生意的成败日后才能判断。而谈判桌上尔虞我诈,我们总显得稚嫩。回过头来恍然大悟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其他企业碰到同样问题,照样还是交学费。

  福特出卖沃尔沃,明明为了套现甩包袱,愣把“包袱”打扮得如同皇帝女儿一般,“出嫁”过程被搞得跌宕起伏,有声有色。一会儿说与吉利的主要商务条款已经谈妥,将于2010年第二季度交割;一会儿又放话说不拒绝其他买家发起的求购谈判。用福特CEO的话讲,叫做“洽购沃尔沃的大门仍向其他方面敞开”。好像揣着真金白银的吉利随时会被扫地出门一样,这无非是谈判手段而已。

  仔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自抬身价有之,自己壮胆不怕谈崩有之。但放眼望去,似乎还是吉利出价最高、条件最好。但吉利从没有用过这样的手段,发表类似的声明。不是不屑,而是不会。欲擒故纵的老把戏,我们也应该用一下,反正日子不好过的汽车业巨头们,放在出售清单上的品牌资产并非寥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内舆论对于央企的对外谈判能力一直颇有微词,其中最不客气的说法是用国有资产为愚蠢和不专业买单。能源和汽车企业均属资本密集型企业,出手“豪阔”,对外谈判的合同标的动辄以亿计,都受到提高谈判议价能力的要求的压力。谈判能力的欠缺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并在实战中学习来弥补。而审时度势,正确估量对手,才不至于签订那些事后称之为“学费”的协议。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