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9期

王维忠:执着的“标准”坚守者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5-10-17 15:19:11

早就听说一汽有一群“质量狂人”,他们对产品的细致和严苛程度让人咋舌。曾经真实发生的一件趣闻是:某位一汽-大众奥迪工厂的员工在长春买家具时,按照工作中横平竖直的标准,拿着一把卡尺上下丈量家具,直看得旁边的售货员惊诧莫名。

虽然看上去有些“呆”,但这件事却让一汽-大众汽车公司轿车一厂厂长王维忠颇为自豪。“一汽正是因为有许多这样的的员工,我们才能造出高品质的奥迪轿车!”

8月,按惯例该是汽车生产企业较为轻松的一段时间,设备检修、放高温假等都集中在这个时段进行。但在王维忠的轿车一厂那里,却丝毫看不到淡季的景象。“消费者太需要我的车了,在一厂我们都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如果不是油漆设备定期要清理,我们一天都不休。”在生产间隙,《汽车人》记者终于采访到了这个大忙人。

到10月份奥迪新的总装车间落成后,王维忠也许可以稍稍歇一口气, A4L的生产任务转移出去后,轿车一厂将继续专注A6L生产。

谈到A6L,一向与机器打交道、不善言辞的王维忠打开了话匣子。“奥迪A6是第一款全球同步生产的国产高档轿车,10年前生产A6对于一汽甚至对于国内汽车业来说都是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第一批投入到奥迪A6项目的工作人员,王维忠深刻体会到从1999年以来发展的艰辛,也自豪于取得的辉煌。“从最初每20多分钟生产一台车,到今天每3到4分钟下线一台A6L,这之间虽然看似是只是缩短了10几分钟,却意味着我们在生产流程、制造工艺、零部件供应体系等各个方面质的飞跃,这背后凝聚了无数中德双方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回顾往昔,王维忠说道。

入门

实际上,与奥迪A6国产10年的曲折经历相比,王维忠本人的经历更富传奇色彩。

北大德语系毕业、一汽商务翻译、生产一线工人、轿车厂厂长??种种看似毫不相干的背景交织在一起,却使记者眼前王维忠的形象更趋立体和丰满。

“我是北大毕业的,学外语出身,当时我们毕业基本还属于强制性分配,必须要回原籍,我是长春人,来到一汽也算是回老家了”,王维忠话不多,但句句朴实诚恳。

当然,刚毕业时的王维忠也曾动心到南方去闯荡,那时正值改革开放高潮,不少同学都南下搞经济开发,王维忠也差点去了汕头。但他后来发现,汕头连火车都没有通,北方人的乡土情结还是让他打了退堂鼓,他最终回到长春。

但汕头这个名字对他心里还是留下了影响。去年奥运会前夕,王维忠有幸成为奥运火炬手,而他把传递火炬的地点选在了汕头,多少算是了却心头的小遗憾吧。

来到一汽,当时一汽正准备和大众谈奥迪项目,一汽内部组织考试,王维忠高分考得第一,就这样,毕业还没到半年的王维忠直接踏上了去德国的旅途。这在当时也算是破了例,因为那时国内大企业规定,毕业半年之内连出差都不行。

之所以派王维忠这批人出去,主要是送到德国生产线上实践,还有一些人被送到了大众的研发实验室。由于王维忠德语好,所以刚开始给培训的一汽员工做翻译。做翻译有一个好处,国内的员工来一波学一次就回去了,而对王维忠来说,每来一批人他等于是再学一次。就这样,此前的文科生对生产、技术也算是入了门。

跨界

刚到德国,给王维忠印象最深的是奥迪生产线上的自动化程度。“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产线,那会儿参观时觉得这个生产线太长了。当时我非常震撼,觉得这才叫机械化呢,一天24小时生产线不停,我心里暗下誓言:什么时候我们一汽也要这样。”

让王维忠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叫马尔贝克的老奥迪员工。“德国的培训生活紧张又单调,我们这些受培训的员工想到了游泳,可一张游泳票要30马克,而我们一天补助才20马克,只能吃饱,不可能去游泳。马尔贝克这个老头挺伟大,他找到当地的政府,按照德国规定,实习生可以免费进游泳池,所以他给我们每个人办一张免费游泳卡。他甚至给我们每人买了一条游泳裤,过了几天,当地的游泳池里都是我们的人了。”和王维忠当年在德国穷得买不起游泳票的培训员工,现在很多人已经成为一汽或一汽-大众的高层领导。

德国人的对一汽人的友善也让王维忠记忆犹新。“当时我告诉一个德国朋友,我们以后可能有人要留学,那个朋友说:行啊,没问题,我可以提供经济担保。但他又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们做思想工作:你们的国家更需要你们,最好不要留学了,还是回家干轿车去吧。”德国人的真诚和朴实让王维忠感动。

让王维忠印象深刻的不止是德国人的真诚,培训过程中德国人毫不保留的态度也让他感动。“一般情况是,中国人在德国培训1到3个月,然后和德国的师傅搭上对子,然后一起再回来。德国人过来叫做启动支持,然后我们再开始装车。我觉得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当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如果说完全靠我们自己,我觉得这不客观。”

从1989年一直到1991年,大多数时候王维忠一个人孤单地守候在德国,等待着国内受培训的同事到来,为他们提供翻译和技术培训。到1993年左右,他还需要间或地去德国。直到1994年,王维忠才算正式回到国内。将近4年的培训实践生涯对王维忠是一个“再造”过程,他从刚毕业时的外语人基本升级为对大众汽车生产、技术、流程、管理都比较熟悉的汽车人。

回国后,王维忠的老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到生产一线去,虽然当时有许多管理职能部门可供他选择,但下到生产一线去正是王维忠的目标。王维忠回忆起那段选择笑着说;“我记得当时我们有一些老同志说:这个小伙子的选择是对的。”

1994年,王维忠来到了当时一汽第二轿车制造厂,在机床的轰鸣声中,正式干起了汽车。到了1997年,一汽成立轿车公司不久,当时的轿车公司老总竺延风找王维忠谈话,说你是大学生,还是希望你去当调研员。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王维忠还是婉言谢绝了竺总的邀请,他认为坐在办公室的工作不适合自己,再说自己还没老,他宁可从翻译做起,也要到生产一线去。当年,王维忠来到一汽-大众生产车间。

后面的故事变得顺理成章,从生产基层开始,王维忠脚踏实地一步步走来,最终成长为轿车一厂厂长。

执着

谈到生产和销售的区别,王维忠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坐飞机时用餐,体验到的服务主要是通过空乘人员,但是旅客不管坐头等舱还是经济舱,他们都不会知道提供餐食的大厨是谁。我就和那个大厨一样,消费者不知道我在哪里,但他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销售人员享受和使用我们的奥迪车,这也是我最大的追求。”

谈到A6国产10年,王维忠说:“说实话,我根本没想到,一回首10年过去了。我们的奥迪车能够做到今天这样的状态,我还是感到很骄傲的。我们站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知道自己走过的道路。当竞争对手表示想和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时,我知道它们还有很多路需要走。”

他深有体会地说:“A6在中国高档车市场10年,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比较艰难的10年,但是我们走过来了,而且今年力争要让A6达到10万辆,非常感谢国内消费者需要我们的车,但是我作为制造者来说,压力特别大。”

这种压力一方面体现在产能不够,另一方面则体现为王维忠为了追求完美品质对自己的要求。“奥迪A6从当年的开始生产到今天的10周年,一直充满了挑战,可以说整个制造过程就是屡克难关、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全球高档汽车品牌的奥迪车有着全球统一的标准,这其中的难关主要体现在标准的认知与实践上,尤难是对标准始终如一的坚持。这不仅仅是对于我们整车厂来说,对于奥迪的每一个供应商,标准也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生产了10年A6,让王维忠感到最难但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我们做到了对标准的坚持”。“通过体系、过程控制等多种手段确保了奥迪A6 10年来始终如一的制造质量,也可以说是这款车过程和细节的可靠性。”

“标准”一词是王维忠与记者对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首先先是对标准的认知。我们所说的‘高标准’,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呢,打个比方吧:奥迪车身控制的关键尺寸都要在+/-0.5mm以内,所有出厂的车都必须达到功能的零缺陷。对标准有了统一的认知后,就要付诸实践。对于制造精度,我们天天都要测量、要比对,并且为此专门成立了制造技术科,这个科室的成员要对整个制造过程中的要点了如指掌,能够系统地指导标准的贯彻和迅速解决问题。在标准的一次又一次实践中,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有真本事的员工。今天,他们已成为我们最好的资本。” 

对此,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曾做出较高评价,他将王维忠执掌的轿车一厂比喻为“一汽-大众的黄埔军校”。

圆梦

A6 10年国产,对王维忠而言不仅是一个坚守标准的过程,更是一段圆梦的旅程。他梦想中的奥迪年产10万辆,终于在他手里得到了实现。

“我1989年刚去德国那会儿,看到奥迪内卡苏姆工厂年产10万辆,羡慕得不得了,心里暗想,什么时候我们一汽也能年产10万辆奥迪车?那真是做梦做过,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王维忠说,“应该说我很荣幸,这个目标在我手上实现了,2007年,我们一汽-大众奥迪工厂年产突破了10万辆,不过那时候我们是两个车型,A6L加上A4共同实现的,这和单一一个品种实现10万辆还是不一样。但我想,真正的单品年产10万辆应该不会太遥远,今年1至7月份,A6L销量达到5.5万辆,照这个趋势发展,今年我们就有可能冲击年产10万辆。”

让王维忠感到得意的是,曾经的学生很有可能已经青出于蓝。“我现在A6L日产300,最近又提高到330辆,这比内卡苏姆生产的还多,它们去年日产最高也不过260辆左右,今年受了经济危机影响,我估计连这个数他们都达不到。”也因此,每次王维忠去德国开会时,腰板都挺得更直了。

虽然底气更足了,但王维忠谨慎依旧:“即使年产10万辆了,我依然觉得问题很多。我和我的团队在这一方面可能不同于其他的团队,问题太多。我们马上要投产一个奥迪的新总装车间,紧跟着还有新的产品要投产,这些带给我更多的是问题以及思考如何去解决。还有领导对我的生产压力。A4L年初计划是3.7万辆,明天我们老总还要找我谈,能否做到4万辆甚至更高?所以我满脑子现在都是这样的问题。”

当压力、问题一起袭来时,王维忠反而显得很平静。“搞轿车如果说是一种吸引力的话,我觉得更多的是如何解决面前的问题。天天都会出现问题,天天都需要我们去解决,你知道,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也许到A6L 10年50万辆庆典那天,那一瞬间我会感受到幸福。尽管始终充满挑战,但我们会将情感与汗水一起投入到制造轿车的过程中。而品质和效率将依然是我永不停止的追求。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高档品质都是我们对消费者的郑重承诺, 我愿意做标准的坚守者。”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