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7期

车企重组的另类思考

作者:
时间:
2009-07-02 13:28:42
 杂志记者 裴达军
走出去,是大胆点,还是谨慎保守点?目前看来,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无论是国外收购,还是国内重组,全球重创下的汽车业,都给中国带来了让人争论不休的机遇与挑战的话题。底特律汽车帝国的衰败和全球跨国巨头在全球市场的跌落,都让中国汽车一直以来走出去的意向空前迸发。
  于是,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这种过去很难想像的中国收购国际著名汽车品牌,似乎在一夜之间显得非常正常,而吉利收购澳大利亚著名的变速箱公司,这在过去也许会被诟病为“与虎谋皮”,而现在人们除了赞叹褒奖之外,就是对吉利的大胆行动予以肯定;而在国内,广汽收购长丰之后,喊了有些时日的走出去并购做大,似乎在继“上南”之后,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因此,走出去,成为人们对于中国汽车一种骨子里的期待,在“上南”重组之后,“汽车业迎来兼并重组潮”,成为业内共识,然而直到5月21日广汽和湖南长丰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广汽变身长丰第一大股东,国内汽车业终于又上演了一出兼并大戏。
  不管风险有多大,整合难度有多难,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是国家政策所倡导的,这也是从中央企业到地方车企“争先恐后”加入并购大军的动力。
  “长丰和广汽重组,是(汽车)振兴规划颁布以来率先实现的汽车企业重组,广东、湖南可以做到,全国其他地方也可以做到。”长丰和广汽的签约仪式上,作为政府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轶男的话,不再以平时的官员客套圆场,如此明确的现场鼓励,让人们深信:国家动了真格。无独有偶,国家鼓励兼并重组的振兴政策出台后,地方汽车纷纷把地方汽车整合兼并做大企业,当做振兴当地汽车的必须要做的事。
  因此,我们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不要说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这样的跨国并购带给中国车界的大思考,就是国内一个小小的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都给人们带来风险与挑战的大探讨。国际上汽车企业并购不成功的例子随手一抓一大把,包括通用、福特、宝马、菲亚特等主流跨国企业兼并后失败经营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汽车有充足的理由在这个前所未有的良机面前保持冷静。
  然而,历史趋势是不变的,兼并做强做大,成为中国政府推动下企业对未来自身命运的一个定位和重新思考的过程。企业通过重组,做大做强,发挥规模优势,实现技术和平台的互补,这似乎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背景下,车企的国内外兼并重组的方式和对自身实力的估量,就显得非常关键。利用机会大胆进行国内外并购,还是保守谨慎从事?也许这个争论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变的是,逐渐硬着头皮交上“学费”的中国车企,会否真正壮大起来而不是徒劳无功,两败俱伤?
  
  地方汽车重组提速
  实际上,在广汽和长丰签署并购协议之前,国内盛传着多家企业欲并购重组的消息,此前还一度传出长丰会被北汽收购,北汽高管也曾透露过收购长丰的意向,但广汽迅即出手,为长丰“之争”划上了句号。
  也难怪计划赶不上变化。广汽出手长丰之快,从侧面说明了,国内汽车业重组时代真正到来,因为不管是国内企业之间跃跃欲试的并购行为,整天充斥着人们的耳目,在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之外,萨博、VOLVO等许多国际品牌的接纳者,被曝还是中国车企。如果说此前上汽兼并南汽开了个好头的话,那么,广汽收购长丰,真正预示着中国汽车兼并重组潮的到来。
  “整个世界的汽车产业都进入了重组年代,在国家号召下,重组事件今后会更多”,中国汽车咨询委员会委员、汽车资深专家陈光祖向本刊分析认为,国家正通过政策推动企业切实重组并购,这是市场和国家双方共同的要求,方向是对的。他分析道:“国家还将出台重组计划,对企业重组将给予优惠等许多支持措施,市场为主导,政府做后台来推动兼并重组,这个趋势很明显。”
  事实上,诸如广汽和长丰并购对于双方得到的好处,才是车企并购真正的动力之所在,在国内汽车集团纷纷高调做自主的当下,广汽这个以合资企业为主的大集团,通过收购长丰,为自主品牌多了腾挪的余地,多了越野车生产线,并且广汽通过合资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将理顺技术平台,和长丰形成互补。
  因为同有湖南生产基地,福田汽车一位高管对广汽收购长丰也表示:“湖南的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优势,将加快广汽自主研发的速度。”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本刊强调:“从渠道来看,长丰由于和部队的关系,在政府采购上很有实力,这对广汽的产品开了方便之门。”
  事实上,在广汽收购长丰之外,安徽、山东、江苏等地的汽车产业整合兼并更是风起云涌。安徽省5月份公布了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就是要力推奇瑞、江汽、华菱、昌河、扬子、全柴等汽车企业按市场原则在省内进行联合重组,力争形成一个产能百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此外还将打造2至4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团,5至7个汽车产业集群。
  而山东的动作来得更快更大,广汽收购长丰刚尘埃落定,5月25日,潍柴动力及山推工程机械同时发布公告称:接大股东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潍柴、山东工程机械以及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组建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这3家大型车企目前正在着手组建一个千亿元规模的汽车零部件集团。据业内人士分析,拥有众多农用车、机械、重型车等产业的山东省,才刚拉开了汽车行业整合的序幕,接下来还会有很多动作。此外,一些地方虽然没有出台宏大的中长期规划,但在资金、税费及新能源项目等,都纷纷给予非常可行的扶持政策,以响应国家振兴汽车产业的号召。比如,上海准备建立“利于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基金”,同时,对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一次性补贴车价的20%、以优惠价获得现价约2万至3万元的上海牌照等;北京市拟统筹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汽车等六大重点行业发展。此外,还拟出资2.5亿元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资金。
  
  国内国外两条腿
  不可否认,尽管批评多多,但中国汽车国内外大胆的兼并重组已经加快了速度。然而,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国内的收购重组,是在中央和地方坚定支持下开展的,而走出去跨国并购,并没有条文明令支持,那么如何对待二者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更多地是强调规模和互补,从“量“上来做文章;而国际并购更多地是倾向与获得先进技术,或者获得先进的生产线,或者从海外渠道和提升自己的品牌着手。
  国内通过并购走集中化规模化,成了铁定的趋势,但是要不要大胆走出去,通过国际并购来提升自己,尤其是在当下全球汽车面临重组的时代,这个问题过去曾在业有很多讨论,尤其是上汽双龙项目惨败之后,给业内震动很大。但专家认为,在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的新形势下,中国汽车如果要想大发展,走出去是必经之途,而且也正面对的是百年难遇的走向全球的机遇。为此,陈光祖举例说,目前国内都担心中国走出去的实力,但是前苏联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条件很差,就是利用那个时代的经济危机,迅速走上了工业强国,汽车、飞机等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现在如果出手,可能是1元钱,如果机会溜走了,以后可能会是10元钱,对于中国汽车来说,这种机会太难得了。”陈光祖形象地通过比喻认为,中国汽车企业不能过于求稳而丧失当前走出去的机遇,利用国际并购提升自身核心技术,即使“吃不了”人家,也可以通过加盟、入股等方式,争取弄到核心技术,而不是“坐在家里等”,“吉利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公司,对自己技术提升很有帮助。”
  “失败的风险肯定是有的,好事肯定会有风险”,陈光祖认为,上汽双龙虽然失败,但是应该看到,上汽正是通过海外并购,成功地做起来了自主荣威。国内企业的平台和技术都差不多,国内并购多为“卖面条”,要把自己的实力通过重组体现出来,走出国门,通过国际并购,是提升自己核心技术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汽车业对中国来说,新型的工业、新的技术、新能源发展和超常的发展速度,这些特点,要求中国汽车不是按部就班,而是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肯定走出去的同时,他认为,进入国际市场具体案例要具体对待,对于走出去的出发点、项目立意要慎审。“比如说收购VOLVO,它的技术平台和福特连在一起,你即使收购了,福特会同意让你拿核心技术吗?”上述人士表示。
  因此,国内并购已成趋势的大前提下,走出国门的时机和力度、方式,仍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笔者还是赞同以获得核心技术为主的海外并购。
  正如专家所言,中国汽车尽管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但是在核心技术方面,仍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汽车研发,国际上广泛开展合作,中国汽车应该借助这个时机,坚决支持以获取技术为手段的各种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并购,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通过收购、入股或联合等各种形式,真正提高核心技术,国内国外兼顾,才是中国汽发展的合理途径。
  
  一哄而上的乱局
  走集中化道路,从整体上来说,未来中国汽车不会有很多厂家,这是不变的趋势。但中央的决策和地方的规划,要立足长远的汽车发展,而不是眼前利益,否则,又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中国汽车整体发展。
  事实上,各地都纷纷扶持汽车产业,对于刺激汽车消费,拉动地方经济来说,与其说是符合国家振兴汽车规划的要求,更不如说是国家的统一要求。但是对于几乎所有有汽车产业的省市来说,不顾地方经济特色,都千篇一律地重金扶持汽车产业,纷纷仿效兄弟省份而出台以兼并重组为主的汽车规划,盲目跟从,这本身不符合汽车产业的规律。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安徽汽车,江淮、奇瑞是安徽两大汽车公司,而这两大汽车公司能否重组,一直以来为业内所关注,但是直到今天,并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熟悉安徽汽车的一位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不了解安徽汽车的人,看的是外表,即使是政府推动,但是这两家公司很难走到一起,因为江淮是非常不愿意的。如果强拉一起,这本身不是安徽汽车振兴规划所要求的“按市场原则”。
  所以,中国汽车的振兴,需要国家对地方发展汽车做全盘的规划,并不是有汽车产业的省市,都需要盲目跟随。事实上,这又回到了老话题。国家一再强调不搞重复建设,但是如果没有在并购之前的地方汽车产业准确的定位和划分,今后仍将面临重组难以推进、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一些汽车集团领导人也深有感触,就连主导兼并南汽的上汽董事长胡茂元也发出了谨慎的建议:“大小企业各有生存之道,大企业也会被淘汰,大企业要做强,而小企业必须做精,这样才好。”
  以兼并重组为龙头的各地汽车振兴规划,似乎都把企业做大成为最主要的目标,因此,笔者要说的是,做大固然是目标,但是地方省市和汽车企业需要通过对自身的准确定位,以做强为终极目标,在当前大好形势下,相机而动,而不是一窝蜂地以做大为宗旨,一味地把资金和精力用在做大规模上,忽视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在做强战略方面,地方的车企应该把注重核心技术提高、快速提高研发能力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汽车振兴规划要求有量的规模,实际上更需要有质的提高,地方及企业的规划,应该立足把质提上去。比如响应国家节能要求,企业应该在新能源车、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方面下大功夫,可以通过各种适合的方式提高技术,而不是空喊做大,因为,做强了后,做大自然水到渠成。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和多数汽车企业正在面临转型之际,恰逢国家振兴汽车产业良机,虽说在机会面前,企业可以大胆走出去,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地梳理自己的发展大计,针对自己的资源和环境,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战略,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错过这一轮机会之后,也许中国汽车就再没有这样宽松自由的时间腾挪了。
  目前,世界汽车进入了重组整合时代,中国汽车未来将在全球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中国汽车不可回避的话题,在汽车产业更加全球化的未来,专家分析,我们一方面要为重组兼并做大小心谨慎,一方面,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为打造中国的汽车跨国企业做好准备。
  “通过全球金融危机,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我们的思维,新型的跨国公司不再像过去的通用那样老迈保守,不思进取,危机过后,一个新的开放的汽车业全球版图逐步构建,那么中国汽车要必放眼到这样一个高度。”陈光祖表示,中国汽车要立足长远,在当下通过国内并购壮大规模提升实力的同时,要为打造中国新型的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做好准备。
  “从零部件和先进的技术着手,不要一味地看重收购整车厂家带来的光鲜,有了很好的零部件基础体系和不落他人的基本技术,加之通过量的积累,中国就可以打造自己较强的跨国汽车公司”,陈光祖向《汽车人》表示。
  因此,目前的并购重组,仅仅是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征程中的一段插曲,跳出思维,将眼光放在打造全球汽车公司的高度,也许,我们出手的方式、力度和时机会更合理。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