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5期

张晓军:再造奥迪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5-10-17 12:02:41

  

如果说,打造一个品牌需要的是先驱者们坚定的勇气和独到的目光,那么接下来,如何守护这个品牌并使之发扬光大,则对继承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古人所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定程度上不无道理。

  “我很高兴,没有辜负前任交给我的重任”,谈起奥迪目前的发展状况,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笑着向《汽车人》说道。虽然执掌着国内最成功的高档车品牌,张晓军依然保持着上任之初的谦逊平和,他真诚地告诉记者:“奥迪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应该归功于每一个一汽-大众奥迪人。”

创新品牌内涵

  相比较前任们创业时期的惊心动魄,张晓军时代的奥迪似乎可以轻松很多——奥迪A6已经是国内高档公务用车的不二车选,“官车”身份带动的消费趋同使奥迪近乎成为“皇帝的女儿”——根本不愁卖。张晓军真的就此可以坐享其成了吗?

  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一汽-大众奥迪作为惟一国产高档品牌,还能独享竞争对手缺失而留下的大块市场空间。随着2003年宝马国产化项目落地,特别是自2006年之后,奔驰、沃尔沃项目相继国产,雷克萨斯、讴歌、英菲尼迪等日系豪华品牌大举进入,奥迪一枝独秀的好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更棘手的是,奥迪原先被对手羡慕的“官车”身份,已逐渐演变成一柄双刃剑。有利因素在于,它依然对传统型消费者购车时具有参考价值;但不利影响也开始显露,随着国内车市日渐成熟,消费取向早已不是一体化格局,年轻化、个性化消费正成为各级汽车市场的主流,高档车市也不例外。在新的消费趋势面前,奥迪相对老成持重的品牌形象并不占优势。

  如此复杂的竞争格局,绝非10年前可比。“官车”形象当然不能丢,创新突破又势在必行,对于张晓军和他的团队来说,鱼和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公务车市场对于奥迪来说是一个需要精心维护的市场,但早已不是全部。”上任之初,张晓军就敏锐地意识到,市场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他向记者说道:“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官车’作为一个内核,可以在初期赢得市场,并起到辐射作用,但终究不能长久,我们必须注入新的品牌基因。”

  张晓军显然有了他的应对之道:将更多的新技术和新车型列入国产排期表内,并努力调整了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结构,以扭转单调的“官车”形象,扩大用户群。

  2006年年初,经过周密策划,以张晓军为执行副总经理的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应运而生。张晓军告诉《汽车人》,之所以成立销售事业部,一方面在于对市场进行更及时的反应,另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奥迪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是要改变奥迪的“官车”形象,把奥迪完整的形象介绍给国内消费者。

鱼和熊掌兼得

  “从这3年发展来看,销售事业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张晓军评价道。“随着进口车和国产车并网销售,奥迪的网络除了销售原有的A6L和A4国产车以外,把进口车也纳入销售网络,这一下子扩大了奥迪的产品阵容,实际上就等于是给了消费者一个奥迪品牌的整体印象。”

  回顾这3年来奥迪在引入产品上的动作,可以看出奥迪选择了一条迥异于对手的产品路径。在进口车方面,无论是Q7、TT还是R8等车型,级别均在国产主力车型A6L之上;在国产方面,奥迪停产A4后以A4L垂直换代,协同将在年内实现国产的Q5,采取的均是在现有产品线上向上延展的策略,不仅是对自身品牌的重新布局,更呈现出奥迪品牌更高端、更豪华的产品特征。

  “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奥迪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以前比有所转变,它不再只是原有的公车形象了。”张晓军欣喜地说道。

  销售数据证明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根据奥迪销售事业部统计,目前奥体整体销量中已经有80%以上的用户是商务和私人用户了,政府用车已不到20%。

  更让张晓军更有成就感的是,一直以来销售相对不甚理想的奥迪A4车型,在换代加长后,已经展现出完全不同往代的蓬勃生机。他兴奋地告诉《汽车人》,今年3月份,奥迪A4L销量超过2300辆,创造了A4国产以来的月销量最佳业绩,“这说明奥迪A4L加长的决策是对的”,而即将年底国产的奥迪首款国产SUV车型Q5,更是被张晓军寄予厚望。“无论装备还是价格,Q5都值得期待。”张晓军说。

  严格意义上观察,今天的奥迪已经不再是3年前的奥迪,它的品牌内涵更丰富,产品线更宽广,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跳出了固有形象的局限,赢得了新消费主流的青睐。

  当《汽车人》请张晓军给他这一阶段工作进行评价时,他谦虚地表示:“你所看到这几年奥迪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还有很多人在后面默默地工作。”他真诚地表示,只要没有辜负创业者委托的重任,就已感到欣慰。

不只是“黑马”

  谦逊、平和,这实际上是张晓军的一贯作风。由于为人不善言辞,不说大话,以至于有不认识他的媒体见到他后会评论:他不像个老总,倒像个饱读诗书的学者。

  有意思的是,陌生人常会被他的作风和外表“误解”,而了解他的同事都知道,虽然为人随和,但张晓军工作起来却绝对是一个硬汉。按照一汽领导对他的评价是:“特别能攻坚,特别能战斗”。

  虽然今天许多人会对张晓军在奥迪销售事业部的工作津津乐道,但少为人知的是,张晓军在加盟奥迪团队前的工作也丝毫不逊色。

  更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如今执掌国内最大高档车品牌的中方负责人,在接手奥迪营销前,负责的是与高档车毫不搭边的卡车厂的技术工作,前后对比跨度之大、转型之成功,让人咋舌。

  1982年,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毕业的张晓军,直接进入了一汽集团下属的四平专用汽车厂工作,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到一汽最年轻的高级经理,再到主管技术的副厂长,张晓军一干就是19年。

  张晓军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在做枯燥技术员的同时,他开始自学英语,“惟一能看到的英语材料就是《中国日报》”,基本上每篇文章他都要精读一遍。谁也没想到的是,他的英语才能日后派上了大用场,当然这已经是后话。

  同样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专家型技术人才,不经意间显示出卓越的市场营销才能。

  张晓军人生轨迹改变的时间是在2001年。当时四平专用汽车厂曾一度陷入困境,张晓军主动请缨承担厂里的营销工作,为此他立下军令状:如不能实现2001年的营销目标,甘愿辞职让贤,接受全厂员工的裁判。“哪怕走遍千山万水,说破了嘴皮跑断了腿,也要杀出一条血路,把企业带出险境。”

  此后的事情堪称经典。张晓军到任后,2001年销售目标仅有2700辆,到了2003年,一汽四平专用车厂销售猛增至3万辆,一举成为全国销售最好的专用汽车厂。 

  四平那个“神奇小子”事迹很快引起了一汽集团高层的注意,随后张晓军被调任到一汽的“干部培养中心”——集团规划部,担任大众项目协调办公室的高级经理。半年后,张晓军被任命为一汽-大众销售公司负责奥迪品牌的副总经理。

  从卡车到豪车,跨度之大连张晓军自己当时都感到眩晕,张晓军也因此更加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说张晓军从四平卡车厂的脱颖而出堪称一匹“黑马”,那么他在奥迪取得的成绩则更让人们折服。

团队合作楷模

  显然,张晓军不习惯过多谈论自己。面对媒体时,他总是会如数家珍地谈起奥迪销售事业部,谈起自己身后的团队。“一个人再强又能打几根桩呢?团队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外界总是对奥迪在华的成功感到羡慕和好奇。关于此类的“揭秘”论著也连篇累牍,而在张晓军看来,奥迪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和谐融洽的团队合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这主要得益于一汽的企业文化”。在《汽车人》接触的诸多合资公司中,奥迪内部中外合作方的融洽程度应该属于一流。在每个核心业务部门,都设置有一个中方和一个德方的搭档配合。这绝不同于某些企业权力相互制衡或互相提防,而是真正做到了互相信任、目标统一。

  张晓军与他前后两个外方搭档的关系堪称业内楷模。奥迪事业部成立后,张晓军的德方搭档安世豪曾一度担心中外文化不同,工作难免有摩擦。但没过多久,安世豪就彻底打消了这个顾虑。

  安世豪在离开中国前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对于合作之初仍然记忆犹新:“张晓军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如果缺少他的帮助,我绝对不可能在中国进行任何事务。”

  两个人同样杰出,两个人又互相欣赏,张晓军也不掩饰自己对前任搭档的感情。他向记者透露一个细节:当安世豪离开时他去送机,两人不舍离别,安世豪几度欲进入安检通道又几度回来道别。最后张晓军不得不催促:再不进去,就真要误机了。与现任搭档唐迈的合作也相当愉快,张晓军告诉《汽车人》:“我们俩保持着每天在一起坐下来交谈10到20分钟的习惯,有时候在办公室随时随地就过来交流了。我觉得有良好的沟通非常非常重要。大家想法不同不要紧,关键是要说出来,同时说出你的道理。我们俩一方面是搭档,同时又是分别代表中方、外方的合作伙伴,我感到最可取的地方就是:大家目标一致,能够良好地沟通,能够理性地对待分歧和问题,同时找到解决办法。”

  不给合作伙伴压力,与下属工作时张晓军也没有任何“官架子”。奥迪事业部一位员工评论道:张晓军很有人格魅力,很多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张晓军同时又极具亲和力,下属谁家里有了喜事,他都会由衷地为别人感到高兴;哪家有了困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带头伸出援手。

  “没有架子”并不代表没有威严和魄力。一位奥迪事业部的员工告诉《汽车人》,生活中的张晓军亲切随和,但一旦涉及到工作,他绝对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张总不容许工作中有任何的懈怠。如果你承诺完成某项工作而最终没有完成,他就不会给你留情面了。” 

乐观挑战未来 

  虽然中国车市没有受全球下滑拖累,依然保持增长。但不可否认,金融危机对高档轿车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远甚于其他级别市场,特别是在产业政策向小排量车型倾斜时,高档轿车市场增幅大幅回落,某日系豪华品牌同比甚至出现负增长。

  张晓军也表示,从年初的情况来看,国内高档车市场呈现出下滑的迹象。一方面,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还没有过去;另一方,国家出台限制公务用车的政策也对高档车市造成了不利影响。

  那么,奥迪在华发展是否已受到冲击?张晓军用数字解答: 2008年,奥迪在华销量达到11.8万辆,同比销量增长17%,与最接近的对手领先优势由2007年的51500辆扩大为55430辆;2009年,奥迪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其中3月份销量达到11730辆,创下历史最高单月销售纪录;其中,国产新奥迪A6L和全新奥迪A4L都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国内高档车市场依然上升空间巨大”,张晓军肯定地说道。从成熟的汽车市场来看,德国的高档车销量占据整体车市销量的30%,英国是10%。而去年在全国销售的547万辆乘用车中,高档车为28.4万辆,仅占5%的比例。因此,“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上行,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高档车市场将会不断扩大。这也是奥迪的信心所在。”

  张晓军告诉《汽车人》,去年年底的时候,他们准备了3套市场应对方案,分别是悲观(预计车市负增长)、中性和乐观。“以前我们基本上是维持中性的判断,而从当前的走势来看,我们已经从中性转向乐观。”“从一季度销量来看,基本与去年同期略有增长,但我预计后半年应该还会有所增长,只是增速上有所减缓。相比于去年奥迪在中国销售的12万辆,今年一定会更多。”展望市场,张晓军充满信心。

个人塑造品牌

  相对于竞争对手,张晓军感到自豪的是,“一汽-大众奥迪作为惟一成熟的高档车生产基地,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硬件设施,但是我觉得更主要的是,通过一汽-大众和奥迪20年的合作,如今一汽-大众培养了一大批国产化研发、产品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各个方面的人才,包括销售也有很多人才,我想这些因素,恐怕是竞争对手短期内无法超越的。”张晓军自信地说道。

  “自信,但绝不自负”,这是张晓军经常向下属说的一句话。“奥迪目前是领先者,如何保持这个优势,也是我们目前一直在思考和在做的事。”

  张晓军透露,2009年,奥迪的首要工作重点仍将致力于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他表示:“实际上你可以发现,无论是J.D.Power测评还是用户口碑反映,这些年来奥迪的用户满意度一直在提高。”

  此外,奥迪将继续扩大产品阵容,“奥迪的产品线目前扩张很快。几年前,在中国销售的只有A6L和A4两款产品,奥迪销售事业部成立后,销售明显提速了,奥迪在国外能有的基本都会拿到中国来,以此尽量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张晓军特别表示,2015年之前,奥迪全球车型种类将增加到40款,而作为奥迪第一大海外市场,中国将引入其中的绝大部分车型。

  随着产品系列增容,经销商网络也将随之扩大。张晓军表示,未来两年内,奥迪将把销售网点数量从目前的135家增至170家,“扩大网络的同时,实际上这两年来我们也一直强调服务能力建设,并在人员培训上下了大功夫。”

  而让张晓军满意的是,努力没有白付出。根据第三方调查,奥迪品牌满意度一直位居前列,在J.D Power中,奥迪连续7年荣获用户满意度前三名。

  张晓军经常感叹,奥迪品牌深深改变了他。实际上观察这二者,一人一品牌竟然存在相当多共性:二者一样深沉内敛不露锋芒,二者同样暗含韬晦极具内涵。也许正因为此,张晓军才会与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如此相得益彰,正所谓品牌成就个人,个人塑造品牌。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