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8 > 2008年第10期

自主创新 引领中国重卡腾飞

作者:
付于武
时间:
2014-12-22 16:54: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汽车工业在快速进步,飞速发展,大步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产销国。

      1981年中国汽车的产量是22万辆,轿车是4000辆。到1992年,中国汽车的产量达到了100万辆,今年可能达到1000万辆。也就是说,从2000年到2008年,我们每年增长100万辆。这个快速发展,从表面上看,是轿车快速地进入家庭。实际上还有更深的一个原因,就是商用车的快速发展。这几年商用车,特别是重型卡车,包括出口,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所以我觉得重卡行业在高位上运行这一态势,行业内外要予以足够重视。

      中国和日本占据着世界重卡行业的前两名,而且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在拉大。2006年,中国重卡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例为21.8%,我们只比日本多生产了4000辆汽车;2007年,中国重卡在世界总产量中的这一比例上升为25%,而我们比日本多生产了16万辆重卡,中国牢牢占据了重卡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中国,重汽集团又稳坐龙头老大的位置,它的业绩是出乎行业内外想像的。我记得,前年在上海有一见面会。开幕式结束以后,东风集团老总徐平快速地走到重汽集团马纯济书记这儿,说“我要虚心地向马总学习,向中国重汽学习”。为什么呢,据我了解,中国的商用车都处于保本、平衡或者亏损的边缘。东风的商用车几乎就没盈利过,一汽的商用车包括重卡也是在微利的状态下运行,惟有中国重汽这几年的效益和速度都在发展。中国重汽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参考经验,我觉得,尤为使同行关注的应该有3点。

      一是技术创新赢取行业地位。中国重汽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确立了在本行业中的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领先地位。

      从今年7月1日起,国Ⅱ向国Ⅲ切换,重汽的EGR在重卡行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标准升级、法规升级是不可逆转的,只能接受现实,但是在这么多的重型卡车企业中,为什么只有中国重汽表现得比较从容?那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做好了技术储备。

      虽然对EGR发动机这条技术路线,行业内外也多有微词。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逐步国际化的公司,作为中国重卡领头羊的企业,应该有多种技术储备,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是完全正常的。正是由于中国重汽几年之前未雨绸缪,做好了国Ⅲ这样的技术储备,EGR有相对比较优势,有最佳的性价比,所以才赢得了市场主动。现在大家都慎言EGR,我觉得很好的技术路线连康明斯都做,中国重汽为什么不能做?另一条技术路线叫高压共轨,但高压共轨完全是被电装、博世这样垄断性的国际化公司所掌控,但正是由于中国重汽在这一点上打破了它们的垄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卡自主创新的路子,功不可没。

      二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战略,使中国重汽成为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典型。1983年,中国重汽开始引进斯太尔项目。斯太尔技术虽然不是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这么多年,中国重汽经过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的产品,坦率地讲,并不比国际一般水平差。简单地说,比不上奔驰、沃尔沃,但可以跟日本的卡车在一个平台上比,这是重汽历史性的贡献。

      三是机制创新提供动力保障。中国重型汽车企业从改革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营销管理方式方面狠下功夫,坚持以信息化推动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对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环节实行智能化管理,率先在我国重型汽车行业实行了“订单生产”模式,建立起“面向市场、订单生产”的经营管理机制……管理体制上的创新造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去年,我们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搞了一个市场调查,调查了102家整车生产企业,就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有400多项,共拿到了14万个数据。就中国汽车产业来讲,这是有汽车生产以后第一次这么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3的企业有自主开发能力,具有整车的平台开发能力还不到10家,这10家中就有中国重汽。

      我们现在企业多数处于有技术活动没有专利,有专利没有品牌的状态。我觉得这一点中国重汽做得是最优秀的,比如连续多年申报的专利数占到了全行业第一位。其实,这个地位更应该是东风和一汽的,它们的资源更集中更有利,所以中国重汽给全行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大家知道,这几年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责备。大家都会问,通过引进技术,通过让出市场,我们真正拿到核心技术了吗?从轿车生产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确实是令人疑惑的。不过,从斯太尔的引进到中国重汽走的这条道路,我觉得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我们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就没有活力,不开放也不行,不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再吸收,我们就不能得到或接触到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所以,中国重汽走过的轨迹,其所获财富是无可估量的。

      说到建议,希望中国重汽在积累上更要做文章。因为积累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源于积累。国外同行都有大量的技术积累,从整车到零部件,从总成件到结构件,从自制件到协作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车型的数据积累,成为企业进一步创新的庞大资源。我看了一下,包括一汽、东风,我们老国有企业都缺少比较完整的数据库,而数据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条建议,国际汽车界有一条黄金法则,就是第一是产品,第二是产品,第三还是产品。我个人认为,对中国汽车来讲,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我们一定要不断地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作者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作者/付于武)【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