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8 > 2008年第9期

华丽的意识形态舶来品 ——记上海私车牌照拍卖起源

作者:
颜光明
时间:
2014-12-22 16:54:55

      用拍卖牌照的方式管理上海交通,现在看来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尽管有许多争议,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地面交通就难以控制,有人把这其中经验总结为“适度放开,有效控制”,连外国城市交通专家都表示认可。但有人说,汽车牌照拍卖不是上海人的发明,新加坡早就实施了。那么,请看历史又是怎样记录的?

      对于上海来说,留在民间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上海人如何造车,而是通过拍卖这一方式打破了老百姓不能拥有汽车消费的禁锢,或者说,以此作为惟一公开渠道获得合法拥有汽车的权利颇有意味。这究竟是上海人的聪敏之举,还是无奈之策?现在倒是可以做一个可观的评价了。

      今天,当汽车作为寻常物进入百姓家时,汽车已经不再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财富炫耀的惟一表现形态,开始回归于商品的自然属性,或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时,10多年前,汽车消费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个梦,正在上演着离奇的故事……

      拍出天价的“我要发”

      1992年,上海一张汽车牌照拍出30.5万元,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天大的新闻。后来车主又花30万元买下了一部奥迪车,连车带牌照当场开走。

      这是上海自1949年之后,长达40余年来上海人第一次以拍卖的方式获得私人轿车的第一案。但后因此人是用公款购买并欠有债务未了,故又起波澜,再度被拍卖,却以流产而告终。但此时的影响力却被全国媒体广泛报道和追踪,甚至《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都上了头条。美国《纽约时报》据此惊呼“中国出现了超级富翁”。而国内的媒体也大肆渲染“万元不是户,十万刚起步,百万才算户”。尽管后来此事被上演为一场闹剧,但“汽车阶层”的诞生已经跃出水面。

      作为目击者,我曾以《“Z0518”沉浮录》为题做了长篇报道(详见附录),真实地记录了这段拍卖的传奇。后据考证,这也是上海牌照拍卖最初的原始做法。而主拍这场拍卖的就是享有上海拍卖第一人之称的林一平。

      这是一位中国拍卖行业中的风云人物。上海重新恢复拍卖业与他有关。早在1986年,他从一篇《为克服社会物资处理种种弊端,恢复公正拍卖是时候了》的评述文章中敏感地意识到拍卖这个行当将会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后来他把毕业论文的选题就选择了拍卖这个早已经被遗忘的冷僻行业,写出了《论恢复上海拍卖行》的论文。

      1988年,上海正式恢复这个已经消失了30年的业态。有人说,这是与林一平的论文起的作用有关。有趣的是,林一平的论文当时上海滩上没有一个大学教授审得了(大学也没有这个学科)。最后还是上海一位主管商业的局长成了林一平论文的主考官。也许是机缘巧合,这篇论文的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想不到,日后林一平从此成了恢复这一行业的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创下了无数个拍品的第一,成就了他在这一行的地位。其中上海私车牌照拍卖的始作俑者林一平就是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

拍卖,这是上海记忆的复活。它属于上海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细胞。早在1874年上海就出现了拍卖行。从它诞生起,就与洋人、洋文化有关,成了冒险家乐园的注解,须臾不离的参照物。用今天的话来解释,这是研究市场经济最活跃的标本,或者说,这是竞争最直观的注解。

      时隔16年,当我再次见到林一平时,他已是拥有多种头衔的名流。其中最能代表他行业地位的就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一职;在学术上颇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等。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中国拍卖业恢复之后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他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活化石”。林一平,地道的上海人。插过队,做过门卫,当过干部,后又上过大学。如今是上海拍卖行的掌门人。

      在我的记忆里,上海拍卖汽车牌照是与无形资产拍卖联系在一起的。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汽车牌照拍卖是由上海拍卖行拍出的。后经林一平证实,这就是1992年7月18日下午1时,在上海商场剧院首次对私车牌照吉祥号码拍卖的那一次。而此举给历史留下最深记忆的就是“Z0518”,竟拍出了30.5万元的天价,震惊海内外。

于是,一柄小小的木槌,敲醒了人们的市场意识,同时也为我们敲开了汽车消费的大门。

      牌照拍卖由来

      上海拍卖行成立于1989年。林一平告诉我。1992年他从上海贸易信托公司人事科长的位置上调任上海拍卖行总经理。当时给他是6名员工,其中两位已退休;6张办公桌、两辆自行车、一部电话机,还背负20几万元的账面亏损。“这就是我接手上海拍卖行时的全部家当。”林一平感到压力最大的倒不是发不了工资的几乎是空壳子的公司,而是找不到业务。他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时的拍卖业务主要是“等米下锅”,完全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在运行。上级叫你拍什么就拍什么。而拍卖行的主要功能就是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处理罚没物资,游离于市场机制之外。此时的林一平果断地把眼光瞄准了市场紧缺的拍品,要找米下锅,否则就没有生路,坐以待毙。

      “但这条路不好闯,风险很大。”林一平说,当时市面紧俏的商品是不能拍卖的,谁也不懂什么叫拍卖,还以为是在搞投机倒把,不是躲开,就是婉转拒绝,谁都不想惹一身臊。但林一平发现,尽管有形的紧俏商品不能成为拍品,但无形的PB机、大哥大号码则是一种资源。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好多下海的人都比较迷信吉祥数字和幸运号码,还有的想通过数字显示自己的“力身”(上海的流行语,意指财富和能力),或满足与众不同的虚荣心。敏感的林一平意识到,对于吉祥号码的拍卖符合市场的需求,用竞拍的方式获得既能杜绝开后门和权钱交易,又解了相关部门及管理人员的人情之烦恼,顺应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呼吁。经多次游说、沟通,当时的上海通讯开发公司(现为国脉),终于肯拿出总共底价6000元的12个PB机号码进行拍卖。

“此时我已经感觉到这是个好兆头。”个子不高的林一平说,只要拍卖成功,上海拍卖行就有戏了,由此将会打开缺口,找到饭碗和市场。

      这种感觉源自哪里?

表情和肢体语言非常丰富的林一平心里早就盘算好了。他早就从国脉门口倒卖PB机和大哥大的黄牛身上看到了一种需求。直觉告诉他,号码也值钱,是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1992年4月25日,在上海拍卖行的历史上,这是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它标志着沪上真正意义的拍卖开始了。

      为了使拍卖产生影响,有示范效应,林一平把上海的媒体都请来了,还把上海电信局和车辆管理所的主管领导也请来了,还有其他相关部门的人也都请来了。声势造得很大,200张入场券被一抢而光。尚未开拍,连篇累牍的消息和报道已经铺天盖地。结果令所有的人为之兴奋不已。一个PB机号码(80018)从300元起拍,最终以2900元成交。一个中文机(188)从1000元起拍,最后拍到11000元落槌。林一平说,当时在场的人都激动起来了,整个拍卖现场高潮迭起,拍卖价连续攀升,气氛爆棚,委托方竟连续两次免费向全场派送饮料,价值远超过竞拍门票,乐得大家都合不拢嘴。聪敏的上海人被点醒了,原来拍卖竟这样好玩而刺激,重要的是,这种稀缺资源被激活,本无价值的号码变成了值钱的商品。而其中的意义并非寻常,观察家们已经注意到市场经济的环境开始向宽松的方向好转。

      最后结果,12个吉祥PB机号码以6000元底价拍出了70600万元,远远超出了预期。初战告捷,大获成功。林一平后来向我描述说,“这是我们建行以来赚到的第一笔收入,虽然才8060元,但这对于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桶金。”

      正因为在场的有电信局、车管所的领导见证,吉祥号码拍卖成功被转变为观念的解放,这才有了日后大哥大、自备车(私家车)号码拍卖的故事连续不断地产生。尽管没多久公安部对吉祥号码下发了禁拍令,最终退出人们的视线,但通过竞拍获得私车牌照的方式却被固化并延续至今。

      汽车拍卖为何故事多

      如果说号码本身是并不值钱的一种排序符号的话,那么隐藏在其背后的意念化东西就无法用金钱去衡量。但有一点非常清楚,通过竞拍获得的吉祥号码表面看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实质上是为从中获得无法得到的拥有及占有的欲念变成可能提供了合法的渠道。汽车牌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用当时不少人的话说,这是有钱买不到的“额度”,后来又被演化为私车牌照额度拍卖,由政府机关控制,发放数量严格到年、月,完全计划性,与市场需求无关。

      我是很早就关注到汽车拍卖这一社会现象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车作为稀缺资源没有一点通天门道根本不可能弄到。作为生产资料,汽车没有流通之说,完全是按计划分配方式供应。轿车属于公务车的概念,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这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物化,根本就没有被列入消费的范畴。在上海,私家车的概念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明朗起来。

最初上海人把私家车叫做“自备车”,区别就是看牌照上是否挂“Z”字头(“自”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私人营运型的出租车就挂“X”。现在看来觉得滑稽,而在当时却十分稀罕,不敢小瞧。

      “自备车”的出典来自于旧上海的一种叫法。在老上海的眼里,如果某人家有自备车,那肯定是有钱的商贾或大户人家。有关历史资料显示,上海曾是解放前中国拥有私家车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进口汽车登陆的口岸,如同拍卖一样,带有很浓的舶来味,包括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一度有开先风之誉,是引领亚洲的时尚之都。在描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时,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中,私家车格外出挑,成了意识形态的载体。

      然而,解放后,长达40余年,上海的私家车一夜之间没有了踪影,除了在上影厂的道具厂仓库里能够见到。但在老上海的记忆里,私家车是一种历史符号,并没有因它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销声匿迹,在民间口头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还顽强地存在着,就连王安忆对旧上海是个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单凭着影像资料和旧式里弄的人文残存气息,合理地想像,杜撰出《长恨歌》这样地道的上海小说,借王琦瑶复活了旧上海的风情、洋场的生活,犹如从张爱玲的小说里读出了上海的影子出来一样,迷倒了很多人。

这是为什么?事实上,当下复活的旧上海都是人们意念中的东西,并非真实,寻访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上海,都说有点假,包括现在不少影视作品中的细节,恢复的旧址和复活的记忆,只能说对怀旧的寄思。有梦回唐朝的诉求。当时汽车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却不过是水中月、梦中花而已。

      当林一平意识到汽车吉祥号码是一种稀缺资源时,不排除有上述潜意识在起作用,而成了炙手可热的绝佳拍品,这不能不归之于眼光和感觉。他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人都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其中汽车就是最能证明的象征物。但在20年前,轿车是无法姓“私”的,严格意义上说是属于政治地位和权力。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农民企业家,他用一辆新买的尼桑进口车换来一辆破旧的红旗牌轿车。问他这有何意义?回答却很朴实:“我就想感觉一下坐官车的滋味是什么。”这也印证了林一平分析。

     有钱买不到车。找后门,通过各种关系想弄到一张汽车牌照那时比登天都难。除了你有特殊贡献,握有特批的条子才能搞到。一位有海外背景的人向我介绍,他为了搞到一张营运性的出租车牌照,最后还是经特批才搞定。车管所也很苦恼,没权决定放开牌照,但找上门来要牌照的则天天挤破门槛。而吉祥号码竞拍似乎是在帮他们解围,客观上为上海私车放开开了一条门缝。

在我的记忆里,汽车拍卖并非林一平最早(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机电设备公司已经有对罚没进口车和旧机动车拍卖业务),但汽车吉祥号码的拍卖则是林一平最先落槌,名不虚传。1993年初春,我在上海虬江路的一个街面房子的二楼(下面是上海拍买行的店铺,楼上是办公室)找到林一平,共同策划了“上海世界名车精品展暨拍卖会”。第一次将劳斯莱斯、兰博坚尼、凯迪拉克、凌志、马自达敞篷跑车拿出来展示和拍卖。当时轰动上海,就连周边的江浙地区的车迷也闻讯赶来观看,一些富翁携巨款参加竞拍。场面之大,创下汽车拍卖之最。现在想起来,轰动的原因并不在世界名车精品展,而是背后的“拍卖”两字吸引人。

      当新闻成为历史

      10几年不见的林一平已是中国拍卖行业中学富五车的“老法师”了,他的拍卖经历就像一本被浓缩的当代拍卖史,由他参与编写的中国有关拍卖的书和手册成了这个行业的基础教材,有人说他是拍卖业的“教师爷”(拍卖师培训教官、国家拍卖师执业资格技巧考试考官),而他只是把它当做了一种人生经历。

      林一平给了我一本新闻纪实精选书《历练当舞》。书中详细记载了从1992年至2003年媒介对上海拍卖行的报道。我说,这里都是故事,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应该讲,当时林一平开创诸多“第一拍”并没有想得这么多,而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每一次掀起的轰动效应,谁也始料不及,如PB机吉祥号码拍卖,竟为无形资产拍卖开了先河,再如对汽车吉祥号码的拍卖,竟冲破了私人不能拥有轿车的禁区,包括对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拍卖等,林一平始终站在了与观念和体制交锋的风口浪尖上。

回顾这10几年来走过的拍卖历程,几乎每一次拍卖获得成功都带有很强的新闻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林一平自己也说,上海拍卖行之所以有名气,发展到今天在上海颇具规模,主要还是敢于冲破旧的思想束缚,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拍卖场可以说是风云际会的场所,也是社会的缩影,同时也是对人生的历练。当我重提“Z0518”、“世界名车拍卖”时,林一平说,这是商品紧缺时代的产物,今天已不可重复,现在私人拥有汽车已经不是很难的事,进口豪华车满街都能看到,谁也不感到奇怪。10几年前私人有一辆桑塔纳还会被当做富翁刮目相看。他感慨地说,1993年桑车2000刚上市时,通过拍卖竟拍到60万元的天价,今天却跌到10万元左右。回顾这些拍卖细节,林一平说,实际上是折射出一个社会在转型期的心路历程,世事更替的万千变化。有人说这是舞台,也有人说这是历史,不管怎么讲,拍卖所发生的故事也就像是一张社会的表情,能找到不少历史的注脚。难怪有人说上海的变化看拍卖,一点水能见太阳。

     我与林一平有同感。从1992年开始撰写《上海滩拍卖卷土重来》,到2000年现场采写上海实施私车额度(牌照)定期竞标的第一场拍卖,前后记录了不少有关于汽车拍卖的新闻,并一同走进了历史。从自备车、私家车、汽车消费这些名词的变化,可以追寻到上海人对于汽车的膜拜和向往以及过去与现在不同时期的表情,觉得非常有意思。

  (作者/颜光明)【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