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专栏

【汽车人◆赵英专栏】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中国新能源汽车任重道远

作者:
赵英
时间:
2019-05-16 08:39:21

新能源汽车的历练才刚刚开始,新能源汽车出现的“大火”,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开端,也是新能源汽车正式登上国际汽车舞台的标志。

文/《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最近,新能源汽车以特斯拉为代表,似乎很“火”了一阵。这里所说的“火”是真正着火,而且是殃及池鱼的“大火”。随着“大火”的出现,消费者及吃瓜群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观感急剧下降。

对新能源汽车“大火”的原因,已有专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笔者只想从产业发展角度,发表一些“隔岸观火”的看法。

新能源汽车的肇始,应当是丰田的混动车——普锐斯。尽管至今在中国市场上仍然不被承认为新能源汽车,但笔者认为,该车的确属于新能源汽车范畴,不过带有明显过渡期的色彩。普锐斯上市,也经历了一个小心翼翼地由“轻混”逐步过度到“强混”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普锐斯上市以来,尽管早已实现了百万辆级别的量产,但未有很“火”的事故出现。

目前的纯电动汽车,相对普锐斯而言,其技术跃迁幅度更大,因此与传统汽车相比,技术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就差得更远了。

笔者曾参加一个新能源汽车量产的讨论会,有人问我:汽车新车型月产1000辆是什么概念的量产?我回答:月产100辆只是小批量试生产,月产1000辆也只是中小批量的生产规模。

在传统汽车领域,新车型的上市,要经过小批量、中批量试生产,逐步消除存在的问题,才敢大批量推上市场。即便上市后,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折戟沉沙的,屡见不鲜。传统汽车的研制、生产在流程、工艺、供应链等方面比新能源汽车成熟得多,尚且如此,新能源汽车生产出现一些问题,既难以避免,也不必大惊小怪。

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处于多种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探索过程中,哪条技术路线能够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真正定于一尊的主流,仍在未定之天。

即便是新能源汽车中进展最快的,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电动汽车,从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看,仍然处于产业化、市场化的初期。虽然其在美国已经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但是拿到中国来的产品,是否能够适应中国市场特点,仍然是有疑问的。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也仍然处于产业化、市场化初期,刚刚越过了起跑线,成为汽车市场上的正式选手。

新能源汽车从技术的成熟、市场的接受、消费者适应等角度看,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太多。举一个笔者身边的例子,去年冬天,笔者认识的几位因为限购不得不买了新能源汽车的朋友,向我抱怨:电动车冬天的续航里程远达不到产品销售时的承诺。还有人抱怨,途中突然抛锚,难以启动。此外,我想最先几批购置电动车的消费者,随着电池半衰期的到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抱怨吧。

从技术角度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其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电池,一般不在主机生产企业掌控范围(比亚迪除外)。主机生产企业在电池上做的工作是,电池的检测、模块匹配和系统调试。主机生产企业并不具有电池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因而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可能产生的潜在问题难以及时予以预判和辨识。这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提高安全性能的难度。

传统汽车既往主要是机械系统的整合,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微电子系统、软件的整合。新能源汽车则是在传统汽车整合基础上,又增加了电池动力系统的整合。这也增加了新能源汽车提高安全性能的难度。

当前新能源汽车及电池领域的技术进步,呈现逐步加速态势,新技术迭代很快。这又增加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制、生产的难度。

从汽车工业发展历史看,传统汽车经历了百年磨砺,才逐步解决了汽车的质量、可靠性、安全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甚至可以说,今天传统汽车上的每一项关键技术,都或多或少伴随着官司,有着血的教训。仅安全带的发明和强制使用,就经历了多少痛苦的、艰辛的探索。汽车产品的很多问题只能在产品大批量投入市场后,甚至在产品演化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暴露和解决。

从这个角度看,新能源汽车的历练才刚刚开始,新能源汽车出现的“大火”,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开端,也是新能源汽车正式登上国际汽车舞台的标志。

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出现某些问题,应当予以客观、理性地分析、认识。新能源汽车企业(尤其是“造车新势力”)则应当更加审慎、敬畏地对消费者负责,在提高产品安全性、可靠性上下大力气,加大投入。毕竟安全性是产品生命所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任重道远。(文/《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