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流通改革30年

2009-02-26 11:25:41 作者:
文 李国青  

中国汽车流通改革是在供给短缺、基础条件几乎空白的局面下起步的,发展到繁荣昌盛的今天,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探索改变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扭转供应短缺局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为了调动汽车生产厂的积极性,从国家计划中列出10%的份额,由企业自销,以后逐年扩大自销比例,汽车产品开始逐步走向市场。
  2、价格实行双轨制管理,计划分配的车辆实行计划内价格,投放市场的车辆实行市场价格,价格浮动的幅度逐年放开,开始培育、建立市场价格体系。
  3、改革汽车订货会,由每年两次订货改为一次订货,缩短订货时间;增加老少边穷地区及扶贫等专项订货会;对广大的农民用车实行“419”专项订货和供应。
  4、为填补汽车短缺,平衡供需矛盾,开展了进口汽车贸易。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批准112专项,进口10万辆日本汽车;从1985年开始国家每年又从大贸安排进口5万辆苏联、东欧汽车。同时还开展了边境贸易、易货贸易、技贸结合等项目,进口汽车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满足了日益快速增长的需求。
  5、8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时期,汽车市场萧条,生产的汽车大量积压,利用这个机会,大规模开展了汽车报废更新工作,加强了汽车报废更新领导机构,实施了多项汽车更新优惠政策,为部队车辆装备进行更新换代。解决了汽车大量积压的问题,启动了汽车市场。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大力推进汽车流通体制改革和营销方式改革,从改革的广度到深度,硕果累累,奠定了我国现代汽车流通体系的基础。主要的成果有:
  1、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消了汽车生产、分配和流通方面的国家计划,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策,只保留少量的国家订货,主要用于满足国防建设等需要。
  2、汽车商品流通由单一渠道发展成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竞争并存的局面。有形市场、无形市场、汽车品牌专卖店全面发展起来,电子交易网络也开始崭露头角。取消订货会后,培育出了各式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各种新产品发布会、信息发布平台、论坛、研讨非常活跃。
  3、国家提倡汽车进入家庭,出现了多元化的消费群体,为汽车流通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4、引进现代化流通和营销理念,流通企业发展走向社会化、规模化、信息化。汽车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更加深入。
  5、汽车流通企业服务方式和营销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汽车销售代理制、专卖店、汽车租赁、汽车拍卖、卖新收旧、以旧换新、信贷消费等百花齐放。
  6、随着汽车产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开始探索汽车使用的全程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完善了新车、旧车、报废车“从生到死”的管理制度。
  7、在流通领域,国家制定汽车更新报废年度指导计划,拿出数亿元资金补贴汽车报废、更新用户,推动了汽车环保、节能和安全运行。
  8、培育建立了二手车营销体系。二手车交易的出现比较晚,在80年代几乎没有二手车的概念,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和地域消费梯度的出现,我们提出了加强二手车流通管理的意见,制定了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举办了二手车鉴定估价师的培训,促使二手车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9、通过政府采购汽车的方式打开了中国和美国、欧洲大规模贸易的大门。为了调控进口贸易,国家建立了进口汽车营销体系。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汽车流通行业规模、经营门类、信息化程度空前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做好国内外市场的接轨。主要的成果有:
  1、汽车流通行业基础性管理体系初具规模。建立了全国的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报废汽车回收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完善了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售后服务体系。汽车流通企业员工培训有了长足发展,对汽车流通企业开展了ISO9000认证。
  2、汽车流通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出台了汽车贸易政策,汽车销售管理办法,二手车交易规范。不断修订和完善二手车、报废车、汽车拍卖等政策。国内汽车贸易企业对外合作、并购、股份转让,外资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在中国出现。
  3、建立了汽车物流专业组织机构,开展了汽车物流的装备展销,促使物流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发展,推广汽车物流GPS技术,加快行业标准的制定,进一步研究降低汽车物流成本。
  4、加强社团机构、行业机构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整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人员结构,在沟通企业和政府的联系、为汽车贸易企业维权、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谈一下关于本行业科学发展的研究问题。我们国家下一步的经济发展面临相当复杂的局面,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增加了这一研究的迫切性。
  第一个问题,作为企业、行业、国家等各级组织的相关决策层,要大力研究具有前瞻性的提前预警与屏蔽危机效应的措施。
  看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成果如何,要有两条尺度来衡量,一个是经济利益的导向结果,另一个是可安全、持续发展的程度。
  第二个问题,要加大力度,重视和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规范问题。
  第三个问题,搞实体经济的人,一定要跳出传统的实体经济思维方式,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趋利避害。
  当前,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总规模,美国如此,中国也是如此。实体经济如同被虚拟经济架在大火上烘烤。天文数字的货币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出扭曲信号,大大淹没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助长短期内的暴涨暴跌。
  为了应对这种现象,企业要增强客观、准确预测经济前景的能力,科学实施年度和中长期的科研、基建、生产、流通计划。(作者原系国内贸易部机电司副司长,现为全国汽车更新办公室主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