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浮宫逃出之后,索菲·纳芙驾驶着Smart载着罗伯·兰登在去美国大使馆的路上遇到警车封路。索菲·纳芙随即直接将车倒上人行道并逆行了一段距离,转弯之后,掉转车头,路过此地的大卡车挡住了警方追捕的道路,得以逃脱。……这是每个看过电影《达芬奇密码》的人都会津津乐道的一个细节。
电影上映两年之后,奔驰才终于计划把Smart带到中国,而此时,Smart已经过了10岁生日。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复制版Smart——双环小精灵早已高调上市,因为其便宜的价格,逐渐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
奔驰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精品高端小车Smart引入中国,一方面是要跳出西欧市场向全球销售,这也是梅塞德斯-奔驰公司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要丰富其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线,抢在菲亚特500、丰田IQ、雷诺Twingo等车型之前占领中国市场,毕竟中国的高档车市场已经出现小型化趋势。
当然,对于目前在国内销售的复制版Smart——双环小精灵,奔驰感到很恼火,它希望在中国消费者还没有完全形成对这款小车的思维定式之前,告诉所有的用户,Smart才是正版。
1998年Smart基本型推出之后,更多引起的是欧洲时尚女士们的喜爱,思想开放、追求新鲜、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群便成为了Smart的基本定位。然而,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环境里,Smart的灵巧并不符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造价、关税等问题,Smart这个超小型车也卖出了16至20万元区间的大价格, 这让很多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
综合多方面考虑,面对中国市场,奔驰给出了30岁以上的中层消费者这样一个定位。《汽车人》在Smart中国巡游过程中,看到的也大多数是30岁以上的成熟消费者。然而攀谈之后得知,他们很大程度上只是来玩一玩,并不会真的购买。
在北京从事广告工作的香港市民陈志明表示,这个大“玩具”,相比北京,更适合香港窄小的路况。在北京他经常需要长途开车,在这个小车身上,虽然安全性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和大车在一起,还是让陈志明很担心。
在旅行社从事境外游的张强则表示:“Smart很好玩,但实在不适合中国家庭,至少现在是这样。”
表示一定会购买Smart的是个28岁喜欢改装车辆的北京小伙段轶。 他告诉《汽车人》:“我买了之后,要改成……”经过一番描述,记者已经感觉不到它还是个Smart,而全新的形象就是另外一款车型了。这一特点,又和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有点相似之处。随着中国严重两级分化的消费群体特征不断显现,追求个性的塔尖消费者开始越来越多。中国消费奢侈品的平均年龄逐年缩小,甚至低于国际平均年龄。也许奔驰就是看中了这么一个特殊性,才急于要把Smart引入中国的原因吧。开拓亚洲市场也一直是Smart的一个计划,这一特点的的确确给了这个在全球销量并不好的Smart一个机会。
其实,奔驰并不寄望在Smart身上收获很大的销量,它也很清楚,这样一款只适合个人的小车,在家庭观念至上的中国消费者面前显然是不够用的。在不同于西方的消费环境中,奔驰所看重的,是借助中国迅速崛起的年轻精英塑造Smart品牌的难得机会。只是,要吸引更多的购买目光,Smart在中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积淀路程。至于双环小精灵的存在,其实并不是Smart在中国的最大担心,毕竟二者的目标客户并不具备任何的重叠性。(作者/唐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