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北京奥运会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展示给世界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进取的全新中国。北京奥运的成功,使个别国家的政客和媒体“集体闭嘴”,在自我认同和被他人肯定的过程中,中国以更加自信、成熟的形象面对世界。
与此前西方政客、媒体的诟病截然相反,北京奥运的成功,西方多数媒体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奥运本身的溢美褒奖,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可怕”的中国,在冷静分析中国的发展的同时,他们不得不接受中国崛起这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当然,我们也不是停留在北京奥运的成功上大唱赞歌,对于作为汽车媒体的我们来说,透过北京奥运会的“辐射”效应,看到促进中国汽车工业和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领悟到中国文化全面走向世界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积极意义,明辨在这个日益“亲密”的“地球村”,国家会以什么态度来对待这个刚刚显露崛起意向的支柱产业,会如何支持产业的发展,来体现中国汽车的真正元素和特征,这才是最重要的。
诚然,这是一个很宽广的话题。而且,把奥运对经济和产业的拉动、辐射作用直接和汽车行业挂上勾,显得有点突兀。但是,抛开北京奥运会带给国人自信、愉悦暂且不提,奥运后经济走向和国家由此而延伸出的对经济、产业政策的态度,是不能不说的话题,尤其作为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自主汽车来说,十分重要。
事实上,自主品牌经历短期的发展后遇阻,纷纷调整转型,在寻求新的发展契机之时,北京奥运会恰恰为自主品牌提供了一个转折点。
北京奥运对自主品牌服务用车,尤其是新能源车的大量使用,显示了国家全力支持环保、节能自主车的决心,这是一点;而最为重要的是,当中国文化全面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为国内外接受和推崇时,自主情结和民族自豪感的迸发,可以带给自主品牌难以估量的无形力量,而中国文化和元素被被世界广泛认同和接受,同样能产生强大的市场效应。这种影响才是长期的、巨大的。
尽管自主品牌汽车没有像北京奥运汽车惟一的赞助商大众汽车那样,得到令人羡慕的品牌传播和市场机会,但是,在服务奥运的清洁能源车,自主品牌的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混和动力车、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客车和纯电动场地车用车上,自主品牌提供了500辆,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新能源车研发成果,同时,自主品牌在出租、客运等方面的用车之广、种类之多,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
尽力把自主汽车品牌的清洁能源车展示给奥运,这不能不理解为中国政府将加大支持自主品牌力度的一个信号。在分析奥运经济和奥运之后中国经济和汽车产业政策走向时,就不能不联想到这一点,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中国自主汽车的刺激与提携,奥运之后会在意识、政策上将更明显,因为眼下自主汽车需要在国家强力支持下,产生质变。
在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当下,任何个体的“举动”,都难以逃脱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对于汽车产业,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同样能看到美国“3大”接踵而来的在全球多数市场的萧条,而日系车和德系车稳定的市场态势。因此,可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自我特征的展示更能显示品牌的力量和整个国家扶持的差异。
还没有在国际上“定型”的“中系汽车”,作为国家扶持的支柱产业,有着鲜明的特点:产业分布之广,产业链之长,解决就业之众,对国民经济影响甚重。那么,如何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如何突破低端和品牌瓶颈,对于后发的中国汽车来说,绝对是今后最为紧迫的任务。
政府发出扶持信号
大众汽车是本届北京奥运会惟一的汽车企业赞助商,尽管投入空前,但是大众得到的“好处”难以估量。借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根深蒂固,大众汽车成为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上受益最大的企业,这让其他跨国公司羡慕。
作为中国本土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家门口的好机会并没有白白浪费掉。客观来说,自主品牌虽然没有能有大众那样的实力来赞助北京奥运,但是国家对奥运服务用车向自主品牌所伸出的“扶持之手”,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已发出强力支持自主品牌的信号。
与其说本届北京奥运会大力向中国自主新能源车示好,是源于“绿色奥运”理念,不如更直白地说,自主品牌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尤其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等不落后他人。据业内专家介绍,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和开发方面,中国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太大,像电动车等的产业化方面,中国还走在世界的前面。
奥运会成为了中国展示新能源汽车的舞台,为国内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汽车行业的环保节能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对自主品牌在能源、环保型汽车开发方面的大力支持,无疑将开启国家对自主品牌汽车支持的先河。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的7月份,中国自主研制的500辆清洁能源汽车交付北京奥运会,主要包括辆50辆新型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25辆混和动力客车、75辆混和动力出租车、20燃料电池轿车、3辆燃料电动客车、320多辆纯电动场地车。
自主汽车品牌虽不是北京奥运会汽车赞助商,但是自主品牌清洁能源车从品牌、品种到厂家的服务,其用车之广、类别之宽,绝无前例。
首先来说,包括一汽、奇瑞、长安等厂家为本届北京奥运会提供混和动力轿车,奇瑞和长安分别提供了50辆和20辆,而一汽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混和动力轿车之外,还有客车。东风也提供了15辆混和动力客车。同时福田欧马可轻卡也成为北京奥运惟一的轻型卡车提供商。而在北京奥运会官方指定的服务客车中,有2600多辆是中国客车行业老大宇通品牌,占奥运服务客车总数一半以上。
事实上,自主品牌的清洁能源车能得到北京奥运会的青睐,同时也是科技部此前通过评审,极力支持的结果。科技部相关评审人士曾就中国自主新能源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相关技术基本成熟,尤其是纯电动车和混和动力轿车,已经具备批量生产和商业化运作条件。
今年年初,科技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奥运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行技术评审会,探讨奥运用新能源车辆的生产准备、技术保障以及奥运期间的运行线路、运营维护和相关配套设施方案可行性等问题。奥运场馆周围的“零排放”要求,北京奥组委很放心地大量使用自主品牌电动客车、混和动力车等。
事实上,在传统汽车业上,目前大部分的中国汽车市场被跨国品牌所占领。而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车领域对中国来说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借助这个优势来强力支持自主品牌,使中国汽车工业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这正迎合了政府的思路。
奥运用车只是冰山一角,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的研发进步明显,相关部门有了坚决支持的态度,同时国家在能源、环保压力下鼓励大力开发新能源车的决策,必将为有着成本优势的自主企业带来利好。
强弱十字路口
如果单单以大量奥运用车来看待国家对自主品牌的支持的话,不免有些偏颇。在绿色主题之下,大量采购自主新能源车,从这个方面来说,国家对新能源车的支持,是奥运用车的需要。然而,正像前文所述,借力奥运,支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这只是国家支持自主品牌的信号,因为自主品牌本身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政策力度,“该出手时就出手”,自主品牌经过前期的发展,走在了自我调整的关口,更重要的是,这是在要么强、要么弱的十字路口,“政府之手”显得非常紧迫。
因此,“市场换技术”这个从第一个合资企业起就永远谈不完的话题,就必须重提。我们没有责备合资对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进步,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和中国消费者消费选择所做的巨大贡献,但是,在多大程度上中国汽车产业受益于“市场换技术”的成果,这恐怕是政府和业内截至目前仍旧挥之不去的阴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并不平衡,合资企业“市场换技术”虽为汽车零配件的国产和中国零部件的自身做了大量积累,但是在整车开发中,中国企业并没有得到太多。合资企业尽管通过各种形式来迎合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来构建所谓的“合资自主”,但是,自主品牌在夹缝中越来越难的生存困境,是各级政府和地方绝对不愿看到的,这才是真正支持自主品牌的基点。
实际上,单单把自主清洁能源用车在本届北京奥运会上的“超强”表现,来作为今后国家支持自主品牌发展的“动力”之一的话,那么国家相关汽车政策的取向,则实实在在地说明,国家强力支持自主品牌发展,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刻。尽管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等多种自主形式进展可喜,但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难以容忍自主品牌长期做合资企业的垫脚石和陪衬,这不符合作为支柱产业的中国汽车形象,更不符合国家利益。
把汽车产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家需要看到自主品牌的长足发展,自主品牌需要质变,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方面进展可喜,但是传统的“主流”市场,自主品牌份额尽失,传统市场屡屡被侵蚀,海外市场困难重重,除了卡车、客车行业能独当一面外,自主乘用车企业尽管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合资企业和外资的攻势更加凌厉,自主面临更大挑战。
2000年以来,自主品牌赶上了好时机,在中低端市场,以价格优势,在国内外市场风风火火,零部件采购和配套也逐渐向主流乘用车企业看齐,质量、技术取得很大进步。但是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游刃有余的低端市场,不再是它们的“自留地”,“夹缝”困境愈显,于是,主流的自主品牌齐刷刷地调整应对,同时产品向上走,但很难和合资企业抗衡,在这个十字路口,自主品牌不进则退。
在和合资企业争夺市场、争夺国际地位的同时,一大把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因为“势力分散”的自主企业需要“聚合”效应,这一点,惟有政府施力来得更为直接有效。
政策、采购利好待现
事实上,国家扶持自主品牌,这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世界各国的工业在起步初期,无不受到国家政策、税收等的支持,尤其是在经济和行业面临不景气、企业发展遇到困境之时,国家用各种形式的经济甚至行政手段,加以调控,帮其渡过难关,这也是国家利益的体现。汽车行业很发达的邻邦日本,丰田、日产在1960~1970年代就受到日本政府的强大支持而挺过难关。
刚刚崛起的中国汽车产业,同样面临着发展转折的困境,政府倡导的兼并重组,从宏观意义上来讲,也是帮助中国汽车做强做大的战略部署。而对于企业经营、资金、出口、市场方面的支持,则是微观层面的支持。
本届北京奥运会,自主乘用车和客车、卡车企业最新的清洁能源车悉数登场,尽管没有实力问鼎大众那样惟一的赞助身份,也不可能有大众那样能深得奥组委信赖的实力,但是北京奥运会并没有冷落这些默默攻坚、和合资品牌长期争天下的自主企业,相反,而是把中国的新能源车尽力展示给国际。
当然,提到国家支持,就不能不想到,市场经济和更加开放的国策下,需要纯粹的市场行为来引导,来配置资源,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国际汽车巨头的成长,在遇到困难时多数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而成功。产业链很长的汽车行业,需要国家在政策、法规、采购等诸方面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处于“黎明前的黑夜”的中国汽车来说,尤其如此。
可以撇开上南合作之类的“国家之手”,在做强做大中国汽车产业中显示出的应有力量,单单从近期政府采购、支持自主新能源车、汽车税费改革的走向来看,国家正有意无意地把政策视点倾向转向自主,尽管这更多地出于能源、环保考虑。
说到政府支持,除了税收、倾向有利于自主品牌的政策外,政府采购是一个看得见、可量化计算的具体支持手段。
“今年下半年,北京将适时调整公务用车配备价格和标准,积极选用小排量、经济环保型汽车。”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日前透露了这样的消息,可以预见,多年来政府采购的“偏见”逐渐改变,北京将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这是自主小型车、环保车的利好消息。
政府采购过去紧盯大排量汽车和合资车型、进口车的做法,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也遭到业内长期的诟病,汽车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基本上都是本国品牌,虽然中国汽车自身的“不足”,成为喜好面子的各级不同身份的使用者舍弃采购的理由,但是随着自主品牌质量、外观的改进,政府越来越无法找到理由而不采购自主品牌。何况,节能减排的举国之策,不得不逼迫各级政府在采购上必须多留神。
有了这个背景,政府公务用车采购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进口和合资品牌不再绝对受宠。去年中央公布的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项目中,一汽轿车、比亚迪、奇瑞、吉利、华晨、哈飞汽车、长城汽车等自主品牌纷纷中标,今年“绿色奥运”更是成就了自主新能源车。
借助奥运和能源环保要求,来支持自主品牌,实际上,这只是政府发出的一个信号,在决定市场力量的主流乘用车市场,也许政府伸出的“扶持之手”才刚刚发生效应。
零部件业最需强援
一个国家汽车产业水平的高低,要看其零部件水平和发展层次。零部件水平整体差,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当下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而产业政策对支持自主汽车零部件缺乏力度,这也是业内最不能容忍的。
合资企业占据了绝对主流市场,然而,在国产化要求下,合资企业的零部件配套商绝大多数是国外品牌的独资企业。因为整车合资有政策规定,外资股比不能超过50%,但零部件没有合资股比的规定,所以外资企业就通过控股或独资零部件工厂来获得更大的利润,外方控制着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也就控制整车的关键技术和利润。
当然,中国零部件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零部件产业相比整车,跨国品牌和外资、独资企业“手抓得更紧”。目前在中国进行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近1200家,即使合资企业,中方也远远没有整车合资中既有的那一点话语权,因此,除了低端供货外,自主零部件企业被人家挤对于整车主流配套之外。
中国汽车业资深专家陈光祖告诉《汽车人》,实际上合资企业对本国零部件厂商的庇护更多于配套惯性。
中国零部件企业一些产品这几年在技术、质量上也有长足进步,因为企业标准掌握在人家手里,为了保护本国配套上,即使达到他们的标准,合资企业在采购时,也会用他们的配套的流程、体系为借口,排斥国内零部件企业。
当然,在既有政策和竞争环境之下,自主零部件除了赢得国家政策青睐外,还须自身的进步,OEM生产或仅仅做二、三级甚至四级配套,这不是中国零部件的生存法则,也不利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
“产品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即使是二、三级配套我们也做得不好,比如电机,日本单一产品会做得很大;喷油嘴压电陶瓷,这样的三级配套产品,我们也做不好。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产品创新能力。”
陈光祖在做上述分析的时候,着重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他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零部件到了政府应该出手加以全面调控的地步了,政府必须出手,形成整合效应。
鉴于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与国际之间的差距,专家建议,一方面国内零部件企业要联合协作、找准市场空间提升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以政策为杠杆,以硬性指标督促外资、合资企业加大“本土化”开发,给中方以真正的技术支持。
当然,产业政策在细化和针对性方面,仍是支持的最有力的措施,过去空喊口号,但产业政策不能通过限制股比保护自主零部件企业,在鼓励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和提升产品开发能力方面,产业政策还需要做更多努力。
对此,陈光祖曾几次对《汽车人》强调,产业政策对于零部件的指导性政策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百年奥运在中国举办,对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文化全面走向世界,中国的崛起,离不开这些“软因素”,同样,更离不开诸如电器、汽车、IT业等“硬实力”跨越国界的更深层次的较量,为此,我们分析,能够代表“中国制造”形象的支柱产业——汽车,将是中国未来强力扶持的行业。
(作者/裴达军)【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