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与马自达结盟——雁阵成型

2015-06-25 23:10:28 作者:黄耀鹏

来源 《汽车人》杂志记者 黄耀鹏

  人们不记得上一次丰田社长和马自达社长公开握手是在什么时候。丰田章男和小饲雅道就同一份文件签字并互相称赞对方公司的价值,让人们想起战后日本企业的互助氛围。毕竟这些年来,面对狭小且趋于萎缩的本土市场,整车厂之间激烈的厮杀,多少影响了互信。

  双方诉求

  丰田章男将双方的合作界定为“长期协议”。他在签字后对新闻界称,马自达已证明“其持续对于汽车与科技趋势发展的思考,同时又能固守其传统根基的实力。这与丰田持续打造最好车辆的理念相符”。他还称,携手向全世界证明未来100年汽车发展将与过去那个世纪同样有趣,是最棒的事。丰田社长提到了马自达引以为傲的“创驰蓝天”和“魂动”技术。

  打锣听音,排除日本人特有的客套话语,丰田章男的落脚点显然在“有趣”和技术价值上。长期以来,不仅欧美设计师(苹果最近加入了唱衰丰田设计的大合唱),就连日本本土有名望的设计师,都认为丰田的大多数设计过于中庸化。

  博取最大范围客户的满意,意味着放弃个性。而丰田章男把个性设计期望,一度“交给”雷克萨斯来完成。但丰田1023万辆的年销量中,大多为平庸之作,仍然不可忍受。事实上,对此最为不满的是赛车手出身的丰田章男。他不可能公开站出来指责自家的设计,也不可能抛弃几十年的传统另起炉灶。虽然“不做蠢事不是一种战略”(希拉里的名言),但丰田在章男一直希望推动丰田设计的变革。

  马自达一直是日本企业中的另类。其追求个性化和独特的技术路线向来为人所知,它被称为日本宝马。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后就沦为二线车企,但马自达没有放弃自己的独特设计和技术特点。它们拥有的,不仅是丰田章男指出的“两根筋”,也是行之有效的一整套企业产品设计思想,这是丰田想要的东西。丰田应该把小车也造得“有趣一点”。

  马自达总裁兼首席执行长小饲雅道名气上比丰田章男差的太远。这位完全“去福特化”后的首任社长,整个职业生涯都在马自达度过。他谦恭地称丰田是最令人尊敬的企业。但去掉称颂话语后,小饲雅道讲话的信息量不是很大,他提到丰田的长项:环保和汽车制造管理,都是人尽皆知的。他暗示马自达继续“深入”接受丰田在混动方面的技术帮助。

  合作之谜

  双方签署的是一份框架协议,里面还没有装载具体的合作内容。但有几个特点是非常明确的:

  其一,双方的协议没有任何资本意图。双方是合作,而非收购或者联合,各大股东的股权不会受到影响,这样避免了监管机构任何可能的干涉。

  其二,双方并没有简单地达成某项技术交换某项技术的协议,而是打算成立一个双边委员会,由专家们决定双方在一起可以做些什么。显然,只有双方高层的互信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才可能这么做。

  老实讲,如果不是双方公开签署了这样的协议,很难相信双方的交情居然好到了这种程度。双方是何时开始暗通款曲的?谁人牵的线,谁人将双方互信推向我们今天看到的、难以置信的高度?没有人能够解答。它表明企业之间的互动,可能远远超过我们通过新闻媒体观察到的。在一份签署成功的协议背后,可能有若干酝酿多时但功亏一篑的合作愿景。

  从另一个角度看,双方都对未来市场走向抱有深刻的担忧,才有需要向某个对手寻求支持。日本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向来难以撮合,现在只能说形势不同了,做法就必须相应调整。

  双方如何接近

  在签字仪式之前,双方互相接近的态势已经有些迹象。

  2013年以后,马自达欧洲部分的销量超过本土成为第一大市场。欧洲的排放标准日趋严苛,马自达必须在PHEV和EV方面有所突破。

  马自达正在开发旨在进一步提高“创驰蓝天”技术的效率及性能的“SKYACTIV GEN2”(第二代“创驰蓝天”技术),计划2016年以后开始投放市场。第二代技术将强化电动驱动部分,目标是“组合终极燃烧技术和电动化技术,大幅改善燃效性能”。

  在此之前,马自达在动力传动系统方面的基本战略是推进其擅长的内燃机技术取得进步。小饲社长解释称:“在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方面,我们绝对是追求世界第一的燃烧效率。这一点是马自达的共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推进电动化,以此弥补内燃机的薄弱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会采用PHEV。”

  PHEV方面,马自达实际上技术积累不足。而丰田则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PHEV专利拥有者,同时,也是最成功的混动产品生产厂商。马自达站稳最重要市场的需求,迫使其接近丰田。丰田其实早在2010年就与马自达达成了向后者提供混合动力车技术的协议,现在马自达需要的是利用丰田构筑的整条供应链。

  而丰田方面,正如丰田章男讲的,其对马自达的传统内燃机燃效的独特解决方案感兴趣。同时,丰田必须降低对美国生产基地的依赖。因为墨西哥正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大汽车制造国,一举超越了停滞不前的巴西。而丰田在墨西哥布局不足,正在利用马自达的墨西哥工厂为丰田生产小型车(多数出口美国),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有所升温的FCV(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实际上丰田更需要马自达的加入。

  从技术角度,丰田已经与宝马达成了FCV联合研制协议,丰田成功将宝马拉到FCV的阵营中。因为这玩意实在太耗钱了,丰田希望其他公司尽快加入FCV行业。无论作为合作者还是对手,都是苦于FCV市场启动困难的丰田所急需的。丰田为此一次性慷慨地公布了5680项FCV和氢储运专利。

  尽管利用这些专利仍不足以赶上丰田在FCV方面过大的优势,但加入丰田的FCV合作圈,就能缓解丰田面临的推广压力,同时也能使自身站在未来行业的前沿。

  尽管马自达技术上有独到之处,考虑到丰田与马自达的规模差异和整体技术差距,该框架协议,仍然意味着马自达加入丰田为首的雁阵行列。双方合作的深度介于丰田-大发和丰田-斯巴鲁之间。

  前者已是丰田子公司,后者与丰田达成了短期技术合作协议。而马自达谋求的,是长期呆在丰田羽翼下。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证自身的经营独立和技术特点,同时利用合作带来的红利?鉴于从福特系中获益良多,然后又全身而退,马自达不缺乏这样的经验。双方的合作,因为利益契合和可操作性良好,被舆论看好。。

(作者/黄耀鹏 原文载于《汽车人》杂志6月刊)【版权声明】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