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采:北京现代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5:27:46 作者:管宏业

《汽车人传媒》记者|管宏业

下个月,郑明采就要到北京大学去进行研究生毕业考试了。每当想到这点,他就有些紧张。并不是因为语言障碍,虽然从韩国到中国不过4年,但郑明采已经完全可以用流利的中文交流,即使是用汉字写试卷他也不发憷。问题在于,攻读传媒专业的他,自言对中国以及中国人了解还差很多,他给自己打分:“顶多也就是刚入门。”

  有时候,郑明采的中国同事会感到好奇:这个韩国人为何总是如此精力旺盛,从不显得疲惫?要知道,如果不是出差,他每天早上7点必出现在办公室里,通常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也是他。有部下开玩笑说:郑总每天早起晚归,工作时间比北京的哥都要长。

  没有人知道郑明采为何如此“耐劳”,一周5日天天加班,周末还要去北大上课,铁打的人么?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如果不是内心强大的精神驱使,不可能有如此持久的动力。

  或许这与他的性格有关。郑明采说,他是一个喜欢挑战并探索未知的人,而在中国,又常让他感到新鲜和激情。“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奇迹的诞生,同时带给人极大的自我价值实现机会。更主要的是,中国的汽车行业还并未完全成熟,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遇,我可以做更多的事,这样的感觉很美妙。”

  当然,在一方面感受、探索中国的同时,作为北京现代品牌战略部总监,郑明采更主要的任务是让人们了解北京现代、熟悉现代品牌。他说:“自从被派到北京现代以后,我就是在尽自己的全力为北京现代工作。”

  在郑明采的生活圈子里,不仅仅是同事、媒体,还有不少产业专家与大学老师。交往如此广泛,是因为郑明采认为,多与中国人接触,对他展开日常工作和深层次交流都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他直率地说:“我负责北京现代的品牌战略,同时维系着北京现代和现代汽车,它们是密不可分同时提升的。如果单纯地认为我只是在北京现代干完几年之后就又回到韩国,我就不会费这么大努力。” 

   不仅仅是速度 

    郑明采常向记者抱怨,外界对现代品牌的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总是用速度去衡量现代,他想要强调的是,现代绝不仅仅有速度。

  “没错,现代是以速度见长。虽然它只有43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车企,但我更想向大家介绍的是,现代汽车品质。”说到这里,郑明采停顿下来,在纸上大大地用中文写了品质两个字。  郑明采特别指出,基于品质建品牌的思路,今年更被北京现代定位为“内涵式增长元年”,除了从车型设计研发方面提升品牌形象,也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的构筑——“品质经营”的企业理念被提升到重要地位。“我们希望从内部提升自己的基础,使自己的基础更加坚实,完成包括销售区域、客户、组织机构等各大方面的全面系统化提升。”

  为了让记者更信服,郑明采拿来了一份权威测评结构J.D.Power的报告,在这项IQS测评中,现代品牌仅次于雷克萨斯、保时捷与凯迪拉克,高于丰田,在普通型品牌中排名第一。  除了品质,郑明采还希望强调设计,这也是让他感到自豪的另一点。“另一方面是设计方面,因为技术是看不到的,而设

计是消费者可以直观体验的,我们在汽车设计方面下了苦功夫,完善了现代特有的设计哲学。去年我们将全部设计哲学形成了理论化的体系,即“流体雕塑”,我们将“流体雕塑”融入到全线的产品研发设计层面。”

  目前在北京现代,采用流体雕塑设计特征最明显的是ix35,这款上市不久的SUV,凭借出众的外观和性能,已经成为北京现代的明星产品。

  与全新设计的新一代产品一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现代在全球凌厉的营销攻势。其中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现代品牌凭借独家汽车赞助商,赚足了全世界的眼球。郑明采说:“我们在体育[FS:PAGE]营销方面投入也很大,现代汽车的历史并不悠久,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吸引消费者注意,我们借助体育营销,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杯,现代在2002年成为了世界杯的官方赞助商,并在短期内赢得全球瞩目,形成很好的‘口碑效应’。下一届巴西世界杯仍会继续赞助,我们的认知度以及偏好度也将大幅提升。”从品质到品牌

     之所以如此有底气,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现代品牌在全球战略的成功。不少外界评论家认为,在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汽车界最大的赢家就是现代汽车。在美国、在中国,现代都取得了大幅市场份额提升。这其中有偶然因素,即竞争对手的自身错误,但郑明采强调:更多来自必然,那就是现代战略判断的成功。“抛开金融危机以及汇率问题不谈,现代汽车内部有一个认识就是转危为机,不会坐以待毙,要主动出击,追求危机中转变。”

  “在美国,现代汽车采用了攻击性营销策略,提出了比如“失业者保障计划”。在中国,2008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缩减,多数厂家持保守防守型战略,而北京现代对2009年市场持乐观态度,2008年末加大生产力度,当2009年消费者需求急剧上升之际,其他车企供货不足,北京现代则抓住机会一举占领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现代集团能够安度金融危机并逆流而上,与它均衡的全球布局不无关系。由于韩国市场相对较小,现代早就启动了全球战略,相继在美国、中国、印度、捷克、土耳其、俄罗斯建立了生产基地,面向全球经营。全球经营的结果就是现代汽车在全球均衡化发展。郑明采表示同意此看法,他指出:“现代将全球市场分为韩国、美国、中国、欧洲还有其他五大市场,去年为止,五大市场各占全球销量的20%。相对来说,现代的产品架构和市场分布很合理,即使其中一个市场份额缩小了,其他市场也能补回来。”

  郑明采不否认,在短期内追求“现代速度”曾是现代的一个主要战略,“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好地将形象刻画在了消费者心中,在此之后,我们更加追求“现代品质”,并将最终达到“现代品牌”。 

    体会高潮与低谷 

    当中国再次稳固自己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时候,北京现代也在11月份迎来了自己第三工厂的奠基,在郑明采看来,这意味着现代集团将更多事业重心转移到中国。

  “去年中国在现代全球销量排名还是第二,今年就可能成为第一,中国市场销量提升如此明显,它在现代全球定位也不断提升。举例来说,瑞纳选择中国市场作为首发及首次上市,证明中国市场对于现代汽车日益重要。”

  让郑明采感叹的不仅是中国市场深不可测的市场容量,庞大而复杂化的市场需求也让郑明采叹为观止。他告诉记者:“没有比中国市场更复杂的市场了,中国有大城市小城市的差距、沿海内地的差距以及一二三级城市的差距,非常复杂。”为此,北京现代在商品运营方面也有所体现,为了应对城市以及地区之间的差距,北现提出了产品组合战略,解决了复杂市场的差异性。

  郑明采说,汽车消费主要有3个形态:一、购买第一辆车;二、用新车替换原车;三、购买多辆车。而在中国,第二、三种形态还没成长起来。像美国,很多人都拥有了第一辆车,整个市场主要处于第二形态为主。而中国要达到像美国的那个阶段,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中国汽车生产的规模还会持续的扩大。

  市场繁荣,不少汽车厂家也大胆扩产增能。对于国内乐观的同行,郑明采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因为市场前景良好,可以看出,眼下各个汽车厂家的投入都比较大。而前期投入过大会导致难以首尾兼顾,如果出现销售上的问题又无备选方案解决,容易导致较大的损失。”他建议,汽车厂商一定要先有应对危机的预备方案以备万一。

  至于中国车市到底能增长到什么规模,郑明采表示,中国绝不会达到欧美那样的人均汽车[FS:PAGE]拥有密集程度。“对于你说的中国市场容量及它的包容性问题,每个市场都有一个汽车进入大众化时代的基点。像韩国,是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它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时代。中国市场来说,因为城市间的差异,有些城市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但有些城市正在进入或尚未进入。所以,未来的中国市场还会持续地增长,但并不是无限制发展,如果中国希望继续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大环境,就需要有着能支持其成长的基础设施,如公路、停车场等。”从2006年6月来中国至今,郑明采感到很庆幸。“刚到中国时,其实北京现代的销量并不好,它在2005年冲上新的高度后,2006年开始走下坡,到2007年到达一个低谷,但从2008年开始它的销量又逐渐上升,经过去年近乎翻番的增长,到目前又达到一个最高峰。可以说在这4年时间里,我把北京现代最不好和最好的时间都赶上了。”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