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华”的大一统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08:35 作者:安丽敏



华立新

人物中国指数:☆☆☆☆中国元素:精挑细选中文名企业中国指数:☆☆☆☆中国元素:全面合资/乘商并举/奔驰销量5年翻10倍

引题与一般外企喜欢叫英文名不同,汽车跨国公司的CEO基本上都有一个中文名。戴姆勒东北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立新(Ulrich Walker),同样如此,不过,人们一般称呼这个在奔驰已经工作33年的总裁为“老华”。

不仅戴姆勒东北亚的下属如此称呼,华立新本人也颇为受用,对于自己的中文名字,他还是“精挑细选”过的,他告诉《汽车人》:“我的中文名字是华立新,就是要在中国创造些新的东西,这也是我在公司的目标,在中国创造新的成功业绩。”

对于名字中“立”字的含义,他甚至用了中国一句俗语:不破不立。已经在中国工作将近6年的他,见证的是奔驰在中国品牌重塑的过程。

2006年,华立新来到北京,当时的奔驰仍然是“大奔”主导的时代,奔驰在华的销售数字是21200辆,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变为198520,几乎是前者10倍的业绩。

正是华立新上任以来,奔驰在中国投资、新产品引入以及国产化软肋上加快步伐,现在奔驰已经扭转了“大奔”的单调形象,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到强大而豪华的产品阵容,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年轻人有了拥有一辆奔驰车的机会。

显然,奔驰已经积极摘掉了“后进生”的帽子,并且试图扮演引领者的角色。

2012年,对于华立新而言又将是一个新开始,而他在中国工作6年后,也将承担更大的责任。

2011年以及2012年年初,奔驰一直是业内的焦点。从6月份温家宝总理访华期间,北汽与戴姆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始,奔驰开始了紧急布局。

根据协议,戴姆勒将进一步扩大其在华业务,深化与北汽控股的合作。大约20亿欧元将被注入到双方在华的合资企业北京奔驰汽车。协议包括以下项目:奔驰GLK在2011年实现国产;于2013年开始逐步实施另外3款奔驰新一代紧凑豪华车型的国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C级轿车以及长轴距E级轿车8万辆的年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将于2013年开始制造4缸汽油发动机,用于梅赛德斯-奔驰轿车以及轻型车的本地化生产;成立新的研发中心,其将主要负责车辆的测试与匹配,还将与供应商一起携手开展研发工作。

这一协议正是华立新和徐和谊共同签署的。在过去的2011年,以上的项目都已经开始推进,7月份,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奠基,包括研发中心在内的其他项目也同期启动;年底,国产版GLK正式下线。

更重要的是,在2011年,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走上了渠道整合的道路,虽然一度有人阻扰,但是华立新和徐和谊联手辟谣,然这一整合进程得以顺利进行。徐和谊曾经这样说道:“所有运作的过程,就是我和老华,我们俩操作的,没有别人,就是我们俩人,任何事都是我们俩谈。”

华立新和徐和谊的密切配合,让人们看到了奔驰在华整合的决心。事实上,随着2011年北京奔驰和奔驰中国销售渠道的整合,奔驰在中国已经以一种统一的面貌示人,消费者对于奔驰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2012年,华立新将继续巩固这样的局面,同时,在奔驰全球夺冠的目标之下,中国将承载这个125年品牌的新荣耀。

乘用车还只是华立新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今年年初,福建戴姆勒更名为福建奔驰,这一奔驰轻型商务车生产基地将努力争取更大的销量份额;福田和戴姆勒的合资工厂也在今年3月份成立,这意味着奔驰全系列产品都步入国产化阶段,并且正在逐步形成大一统的品牌格局。

据悉,在4月份即将举行的北京车展上,奔驰将首次以“戴姆勒东北亚区”的整体形象,全集团、全品牌、全车型展出,参展规模将史无前例。同时,奔驰将首次正式发布“双0”战略,即“0排放、0事故”,并将全球首发两款契合“0排放”和“0事故”战略远景的重磅车型。

在高档品牌中,像奔驰一样实现产品全系列覆盖的可以说是仅此一家,而这也将是奔驰今后中国市场崛起的基石。

北京奔驰执行副总裁付强曾经告诉《汽车人》:“没有一个高档品牌能够像奔驰一样有如此丰富的产品线,因此,我们能够在任何一个平台上以产品组合的方式出现。”在商用车领域也同样如此,事实上,严格意义上说,奔驰的许多车型并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这是奔驰的优势所在。

在华立新主导的戴姆勒东北亚统筹之下,奔驰将能够充分发挥这一独特的优势。

这个双鬓银发、有着浓郁书卷气的老将,已在奔驰工作超过30年,在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之中,会发现一点,无论是怎样的个人问题,他都能和奔驰联系在一起。譬如在问到他名字的含义时,他先是讲述了自己如何重振smart的经历,然后说道:“我的经历恰恰能够说明那一句老话——不破不立。”

(作者/安丽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