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政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汽车人网 2015-03-12 11:58:00 作者:吉盼丽

  “来到江铃汽车,一路走来,觉得自己还是蛮幸运的。”面对诸多荣誉,袁政海这样感慨。

  没错,他头上的光环实在是太多了。1990年从技术学院毕业来到江铃,当时的袁政海对模具一无所知,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他以幸运作注脚:“遇到了江铃一个好的平台,碰到了一群共同进退的好同事。”

  这个国家级袁政海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同时也是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模具厂车间主任,早在27岁时,就打破了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的纪录。刚至而立之年就成为当年中华技能最年轻获奖选手,先后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30多项荣誉。2008年,他获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成为江西省第一届首席技师,多次当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党代会代表和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时代的潮流也许在当中起了不少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我们都明白,这样华丽的人生履历绝不仅仅是“幸运”两字所能包含的。


革新专家如何炼就


1994年,江铃集团为节约模具外购成本,决定培养自主开发制造超大型模具的能力,开始自制TFR大型纵梁复合模。起步之初,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袁政海作为模具气动翻转、自动卸料装配和调整任务的承担者,对着只有示意性设计的简图,有点犯难。

  “那段时间确实挺苦的,没有经验,只能是去研究国外引进的模具结构。”在此基础上,袁政海像着了魔一样,每天在车间里修修拆拆,甚至闭着眼都可以清楚地指出零件相应的位置。苦心修炼之后,他将各种管线与元件巧妙地布置在模体内,并使之翻转灵活、运行可靠,而且对模具的部分结构、零件进行优化,使模具的性能更加完善。最终成果得到了日本专家完全认可,基本达到了进口原装的模具水准。

  初步的成功,让袁政海对模具制造的兴趣愈来愈浓,骨子里对模具的渴望也被激发出来。在和《汽车人》的对话中,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天赋:“我从来不担心别人对我留一手,只要我能看到他的制作过程,我就可以把他的绝活变成我自己的。”

2009年和2010年,江铃在小蓝基地相继引进了两条代表当今国际和国内冲压先进水平的A4A6生产线。由于原有的模具是手动操作,无法与这两条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相匹配,江铃决定把手动模具改造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自动化模具,计划一年内陆续改造完成38套待生产的模具。

  袁政海接到任务后,带领团队查阅了国内外技术资料,请教前辈工程技术人员,在日本和国内相关专家的帮助下,仅用几个月就拿出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案,被分解、组合、动刀、整容的38套模具全部顺利投入生产。

  “从没觉得自己干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是尽本分地去完成领导交代任务。只是喜欢动手,喜欢安静地做点事情,学点技术。”简单的心声吐露出了袁政海对于模具制作的认真与执着。他坚持每天晚上看两个小时书,基本都是《冷冲模作业指导》、《液压技术》、《模具常用机构设计》等专业书籍。

  多年来,袁政海几乎每年都有23个项目获革新奖,直接参与的技术改进项目48项,其中27项荣获公司技术进步奖,为江铃节约资金500多万元,同事们都钦佩地称赞他既是技术能手,又是“革新专家”。


从班组到工作室


  不对某个人进行崇拜,但广交天下好友。离开老家时父亲的这句嘱托,袁政海一直谨记于心:“盲目对一个人进行崇拜,往往更容易学到他的弱点。”

  他始终坚持“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寻找发现团队中每个人的优点,因势利导,把每个人身上的最大优势潜能发挥出来。在他的班组,17人中有16人拥有除钳工外的5种以上技能上岗证,钻、焊、刨、磨样样精通,江铃集团特意将命名为“袁政海班组”。他们班组参与江铃重要技改革新项目,其中150项技术攻关、技术改进项目获奖,创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亿元以上。

2001年,由于欧洲全顺车换型,外国供应商将不再为江铃提供现有全顺车型的下摆臂,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江铃全顺车生产面临严峻考验,自主研发似乎成为惟一的出路,重任无疑落到了袁政海班组。

  “我们每天都对模具不停地量尺寸、画图纸、改数据,经常加班至深夜。”为了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袁政海班组不断创新工艺,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两次不行,就来第三次⋯⋯付出的艰辛在一年多后得到收获,下摆臂模具出炉并调试成功,比国外知名供应商3年的时间短了整整一倍多。

  “非常幸运自己能够拥有这样一支团队。”90年代初,袁政海进入德国建的一个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习,德国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让他收获到了自己人生第一批好友,后来他们也成为班组的核心人物。

  同学到同事,朋友到工友,这份难得友谊与默契使袁政海职业道路走得非常顺畅,他说:“在工作中再大苦难我也不怕,因为我从来不是一个人。”

2011年,袁政海所获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江铃。从班组到工作室,他的干劲更大了,同时他也深深意识到,个人技术再好,影响力也是有限的,毕竟一枝独放不是春。

  作为工作室领办人,袁政海以此平台,挑选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工作室名师,带领工作室在解决技术难题和技术攻关的同时,着重培养高技能人才。到现在为止,工作室已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多名,一线操作工人300多人。其中成员们结合公生产开发的“江铃新全顺客车车轮”项目还荣获了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八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

  不畏难,勇于去承担新的挑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袁政海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大部分的人终日耽于寻觅理想,殊不知做好眼前的事才是最重要的。“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理想,只是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一个去实现,也没想过最后会走到哪里。”刚过不惑之年的袁政海接受采访时说。

请形容您眼里的汽车工人。

一群能够把企业当成自己家、用心去经营的人。

 

请形容您眼里的中国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我所在的江铃汽车来说,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地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成就、技术和资金,虽说现在身处市场逆境,但是如果在勤奋中不断坚持,定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破。

 

您的梦想是什么?

一是希望自己所在的模具厂能成为国家中部地区一流的模具企业;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更多高级技术人才。

 

您的偶像是谁?为什么?

没有偶像。

 

如果有机会让您改变现状,您最希望改变的是什么?

继续从事技术工作,现在管理和技术集于一身,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给工作带来冲突。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杂志独家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杂志)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