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的危险关系

2015-03-16 09:39:43 作者:


当谷歌之类的科技公司在大肆畅想智能化自动驾驶汽车美好的明天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士则表达着各自的担忧。

《汽车人》记者|卢山

正如《i Robort》里所演绎的,被机器人所主宰的智能社会,随时可能遭遇被机器所背叛和毁灭的危险。人类对于智能科技始终处于一种依赖又恐惧的矛盾状态中。因此,从智能汽车概念诞生伊始,有关其安全的辩论就从未停止。


因为智能汽车之所以智能,离不开网络支持。而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几乎没有例外的都遭遇到了黑客的袭击和入侵。智能汽车至少装有80个传感器,每天向车联网云端传输的数据据说达到100兆。这些数据涵盖了汽车和驾驶者个人的各类信息,无疑也成为了黑客眼中的一块肥肉。


当谷歌之类的科技公司在大肆畅想智能化自动驾驶汽车美好的明天时,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士则表达着各自的担忧。


2014年7月,据英国《卫报》报道称:尽管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仍处在原型阶段,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认为这种可“改变游戏规则”的汽车,将在几年内对高速追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并警告称无人驾驶汽车可能被用作“致命武器”。


FBI的报告指出:“犯罪分子可能会避开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功能,无视交通信号灯和速度限制,或者可能会有恐怖分子通过编程的方式让其变成‘无人驾驶炸弹’。”


这种担忧显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就在这份报告发布的几乎同时,中国一场有关安全的国际性活动上,参赛黑客仅用一天时间,就利用应用程序系统漏洞,对目前最智能的量产车特斯拉进行了破解,并且实现了远程开锁、鸣笛、控制大灯和天窗等操作。


早在2013年的黑客大会(DefCon)上,Twitter公司软件安全工程师Charlie Miller和IOActive安全公司智能安全总监Chris Valasek就现场展示了他们攻击丰田普锐斯和福特翼虎控制系统的成果——两位技术高超的黑客对这两个目标进行破解,并且实现了包括高速行驶时突然制动、使车辆刹车失灵、猛打方向盘在内的一系列操作。


事实上,如何证明危险和如何展示目前解决危险的方法,本身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使用了数十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经验告诉我们,黑客与安全专家之间永远是赛跑与共舞的关系。


这世界上既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和系统,一样也没有无法FIX的漏洞和杀不死的病毒。而黑客和安全专家的身份,也可以随时互换。


智能汽车的安全问题既无法刻意回避,目前也毫无根除的办法。惟一在此中获益的,是像蓝盾股份、北信源、美亚柏科、卫士通这些信息安全概念股的上涨。但这些被投资者追捧的安全公司,并没有能力保护智能汽车不被入侵。


甚至,更加悲观地说,接入互联网的汽车将永远会面临安全威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像丰田这样的传统汽车公司,在智能汽车的研发方向上,拒绝纯粹的无人驾驶而强调“辅助驾驶”概念。而日本政府甚至支持“通过收费等方式限制车主长时间的开启无人驾驶模式”。


抛开上述的安全话题,终极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技术还必须面临更为复杂的伦理困局。这一困局也证明了,智能化或许正在改变甚至破坏我们的传统伦理观念,这既伟大又令人恐惧。(作者/卢山  责编/袁月)【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