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对待专车态度日趋分化 倒逼行业改革

2015-06-09 16:40:37 作者:

6月5日晚上9点半,夜幕下的北京南郊宋家庄地铁站外,车流与霓虹正交映闪烁。不时有轿车停靠在路人身旁,发现对方无上车意愿后随即离去。“他 们都是黑车”,在谢绝了三位司机的召唤后,刚刚下班走出地铁站的姜梦媛按照“滴滴专车”订单对照车牌后坐上了一辆黑色本田车:“专车除了便捷、服务高质, 更重要的是安全性有保障。”

“请问需要开空调吗?”夏天来临,每当有新的乘客一上车,司机刘师傅总是彬彬有礼地问道。车内副驾驶座上不断亮起的手机屏幕除了新订单提醒,还 有刘师傅所在的滴滴专车微信群消息:有关专车的一切被热切讨论着,“几乎我看过所有的专车新闻都是群里的链接。”刘师傅向界面新闻说道。

此前在6月1日,两条新闻曾在群里掀起了热烈讨论。上海市交通委、四大出租车企业代表和滴滴快的联合建设的上海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 营。双方从出租车业务合作起步,专车业务或将会紧随其后。这是第三方打车软件第一次正式与官方合作,亦被众多媒体解读为上海政府对专车软件的“收编”。

另一条新闻发生在北京,滴滴快的宣布推出“滴滴顺风车”平台。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副主任贾涛为此次发布会亲自站台,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将就“绿色出行”与滴滴顺风车进一步展开合作。

种种向好迹象的出现已被视为专车即将“洗白”的前奏,不料在6月2日,滴滴公司因涉嫌非法运营被北京交通委等部门约谈。执法部门表示,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配备驾驶员,从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客运服务,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尽管没有被完全叫停,但是这种在红线边缘戴着镣铐跳舞的处境显然让上文提到的司机刘师傅们也提心吊胆。对于众多专车司机而言,他们面临的风险不单是政府部门随时可能做出的处罚,而且在全国多个城市也曾发生了专车司机被出租车司机殴打的险情。

自从2014年8月起,滴滴专车、快的专车、一号专车等众多互联网专车产品相继问世以来,其通过手机软件召唤“专车”接送的服务形式广受市场热捧。然而各地政府的摇摆和举棋不定,使得这个正在风生水起但是尚未发展成熟的新兴行业频频遭遇政策困境。

去年10月底沈阳正式“叫停”专车以后,南京、上海、北京、济南、成都、青岛等城市相续宣布专车属于“非法运营”,在中国一时兴起的“专车”陷 入僵局。与此同时,不少城市展开了对互联网专车平台的约谈,其中包括成都、长沙、杭州、厦门、武汉等。而上海政府首次与第三方打车软件合作之时,北京市交 通委运输管理局也通报,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2015年以来查处涉及滴滴专车平台从事非法运营车辆达207起。

与地方政府的质疑与分化不同,中央政府曾三次力挺专车——2014年10月11日,交通部官员带队主动深入滴滴调研,承认滴滴专车对智能交通的 探索和贡献;同年11月27日,交通运输部首次表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十六字方针,肯定滴滴专车模式积极作用;2015年1月8日,交通运输部明确 承认专车合法身份,肯定其创新服务模式。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