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随着一辆“艾瑞泽5”缓缓驶出生产线,奇瑞迎来第5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首个乘用车产量突破500万辆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用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的话来说,500万辆是奇瑞18年造车路的一个成人礼,如今的奇瑞才是真正的成人了。
◎汽车人传媒记者 吉盼丽
奇瑞第500万辆汽车下线仪式上,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已退休4年的前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奇瑞和江淮这对本是同源安徽的兄弟,似乎在这一刻看到了把手言欢的可能性,当然这也只能暂且发生在想象中。
然无论如何,这一小小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尹同跃与左延安两位汽车界重量级人物的胸怀与格局,看到了奇瑞当下无与伦比的自信之势,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愈来愈规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奇瑞,18年的造车路,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正向开发”,奇瑞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品牌自己的造车之路,创造了业内无数个第一,首次打破了中国企业不会造轿车的神话,首次将经济型轿车推进市场,首个走出国门的自主车企……
今天,在这一连串的首个之后,奇瑞再填一项。2015年12月18日,安徽芜湖,随着一辆“艾瑞泽5”缓缓驶出生产线,奇瑞迎来第5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首个乘用车产量突破500万辆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
这一个500万辆对于奇瑞有什么样的意义?对于中国品牌的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借鉴价值?
用奇瑞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的话来说,500万辆是奇瑞18年造车之路的成人礼,如今的奇瑞才是真正的成人了,不再幼稚,不再仅是汽车业一个初级的学习者。接下来的奇瑞,将以多年经验累积为基础,以更加坚实的技术实力,过硬的产品品质,开放的互联化思维,开始真正属于成人的汽车游戏。从这个角度来说,500万辆将是奇瑞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奇瑞的自主之路一直起到一个先锋和探路者的作用,是完全可以写入教课书的重量级大咖。
1999年12月18日,“谋于陋室,成于荒滩”的奇瑞迎来第一辆轿车下线,16年后的2015年12月18日,实现第500万辆汽车下线。从无到有,从0到500万辆,奇瑞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奇瑞的探索与创新,也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探索和创新,为后来发展起来的中国其他的自主品牌,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回顾奇瑞汽车一路走来的历程,最为人所诟病的无疑是在2010年汽车销售达到68.2万辆的历史新高时,选择戛然而停,走上了由“速度、销量、规模”的发展模式向追求“品质、品牌、效益”发展模式的转型之路,这在当时引起了企业内外的一片哗然。
伴随着各种质疑声,尹同跃带领奇瑞度过了比创业初“小草房时期“还要艰难的过去5年,完成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正向体系”战略转型目标的第一步,即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品质、国际化"打造自主品牌。
在技术方面,奇瑞目前已形成以"V字型"开发流程为核心的正向开发体系,拥有一支超过5000余人研发团队, 14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200多位来自海外的高层次汽车专业技术人才,率先掌握了整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技术。
至于品质方面,相信大家有目共睹,无论是新瑞虎5还是艾瑞泽系列,在市场表现及消费者驾驶体验,都能够直接感受到其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的明显提升。在今年的J.D.POWER刚刚发布的新车质量调查中,奇瑞E3在包括合资车型在内的紧凑型轿车中位列第一位,瑞虎3在紧凑型SUV车型中位列第三位,自主品牌第一位。
国际化方面,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奇瑞的出口已占中国乘用车总出口的30%以上,可以说初步建立起了中国品牌的海外形象。最近也在国务院新闻办、国资委主办“中国企业海外形象(一带一路)”的项目中获得第三名、属于机械制造行业的第一。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早已充分说明了奇瑞实施战略转型道路的正确性,也让尹同跃和奇瑞人更加坚信,做好产品内在品质是自主品牌长期发展根基,坚持正向开发自主研发是中国汽车产业出路。
方向已经明确,剩下的只需排除万难向前冲的勇气,站在500万辆的新起点上,未来的奇瑞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惊喜。
可以预见的是,按照尹同跃转型三步走战略规划,接下来奇瑞正式跨入第二步,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正向开发,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致力于成为领先的中国品牌。
据了解,依托“技术2.0、品质2.0和国际化2.0”战略,奇瑞通过与捷豹路虎合资,带动传统技术的升级,拥抱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方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体验。同时,对于未来每年新上市的产品,奇瑞也会有着自己非常准确的节奏。
新能源方面,奇瑞表示,明年上半年将有一款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上市,下半年新一代“小蚂蚁”也会发布。最让人激动的是,据悉,奇瑞的无人驾驶汽车将在今年年底之前,正式驶向芜湖的城市街道。
沉寂5年,带着500万辆殊荣再次出发的奇瑞,就像一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血气方刚,朝气蓬勃,朝着梦想的方向奔跑,他们是否能够如预期般的再次回归中国品牌的领头羊的位置,真正跻身全球汽车品牌竞争的行列中去呢?
我们期待,下一个500万辆的奇瑞。(作者/吉盼丽)【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