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观察】汽车电动化,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汽车人传媒 2017-09-15 07:35:15 作者:吴毓

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到来,不仅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更会极大地推进汽车设计的创新。传感器、雷达、摄像头……都会有机、和谐地融入汽车设计,并有望成为新的设计标识。

◎ 《汽车人》记者吴毓  法兰克福报道

手表圈里流传着一个有趣且正确的购买逻辑:如果将手表的品牌遮住,你仍然愿意按市价购买这只表——恭喜你,你可以出手了。你的选择说明,在没有品牌暗示的前提下,你仍然认可这只表的设计,以及“隐身”其后的品牌DNA。设计对DNA的传承,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设计已经成为传承品牌DNA的第一“执行者”。这样的定位其实并不夸张。在制表业,坦克轮廓、线形表耳、蚝式表壳、八颗铆钉……经典的设计不仅深入人心,更经久不衰,成为代表品牌的第二Logo。

在汽车行业,设计不仅可以表达产品属性,更为产品添加光环——汽车设计可以让小型车更立体、更有存在感,也可以让豪华车更加优雅、更加高贵;汽车设计还可以延续品牌的基因,让特别的元素成为品牌的典型特征。BMW的霍夫曼曲线、凯迪拉克的TAILFIN尾翼、科尔维特四只圆尾灯……无一例外地成为品牌的“代言人”。

今天的设计师所考虑的更多,要将已经传承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典元素使用时尚的语言,融合现代的审美。对于宝马的设计师来说,如何令全尺寸SUV——BMW X7的形象能够如同紧凑型一般敏捷、运动,如何使大型豪华车——BMW 8系能够兼得时尚奢华与“动物凶猛”,将是优先考虑的问题。他们的手段很多,调整前格栅的比例是最常用的手法,跑车可以前冲、低矮的格栅营造“进攻性”,SUV则以更宽大、更方正的比例强调深沉气度。

不过,随着电动化的大潮,汽车圈的设计总监、设计师们即将面对一轮新的挑战。搞得不好,有人因此“提前退休”也未可知。

汽车电动化的大潮下,汽车设计出现了隐忧。电动车将以电力驱动,并无传统内燃机的做功发热;此前一面承担散热、导流功能,同时传承品牌DNA的前格栅,今后或许不再被需要。那时,如BMW的双肾格栅、Jeep的7孔格栅、雷克萨斯的纺锤格栅……又该向何处去?

对于德国汽车企业和设计师而言,既强调造型的美观、品牌形象的表达,同时也强调型面、线条的功能性,而非装饰性。在这样的设计逻辑下,无需散热且增加阻力的格栅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曾经的标志性元素、传统的DNA又如何延续?

BMW概念车设计总监Marc Girard认为,在新技术的浪潮下,这些传感器、雷达、摄像头……都会有机、和谐地融入汽车设计,并有望成为新的设计标识。显然,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解决方案。但若要将这一观点付诸实施,仍要整车工程、零部件制造的配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汽车诞生至今,汽车的设计始终追随者技术的脚步而前进。

上世纪20年代,很多汽车采购马车的车厢,车身方正、型面平整,以符合木材加工的特性——那些老爷车车身侧面的铭牌清楚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金属板材与大型冲压机的出现,让甲壳虫的圆弧车身从图纸成为现实;全天候环境实验室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的出现,使得汽车设计师可以真正地控制车辆的风阻与扰流;车灯的发展同样是技术跃进的结果,激光车灯的广泛使用,将使得前灯无需很大的面积就能照亮前方,外形设计师甚至可以将车灯处理为一根线条……

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到来,不仅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更会极大地推进汽车设计的创新。取消了发动机的电动汽车,可以摒弃船型、楔形甚至水滴形的传统设计;实现5级智能驾驶的车辆,座椅布局也不必再朝向一个方向;感应器大行其道的时代,何必任由外后视镜与车门拉手制造风阻……

没有了前格栅、采用胶囊式车身、采用透明的太阳能池板构建车身……当这些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时,如果你仍然能够一眼认出自己喜爱的汽车品牌,那将是对汽车设计师的最高褒奖。(《汽车人》记者/吴毓【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