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发布新车的中国车企,今后请使用中文。别让蹩脚的英语折腾自己和听众,也别让“国际化”成为“不自信”的遮羞布。
◎ 《汽车人》记者 吴毓
参加海外车展,除了发布新车、展示新品,也在宣讲品牌方向、解读发展战略,但中外企业文化有不同,心态有高下。
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急速膨胀,年销量从938万辆迈上1360万辆的台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自那一刻起,所有的新产品、新技术都“尽着”中国先挑,北京车展、上海车展也有“取代”日内瓦车展、法兰克福车展之势。但企业文化、传播策略,中外仍有差距,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信”二字。
中国企业选择海外车展发布新车,是企业实力升级、产品工艺升级的明证,但发布的过程仍有提高的空间:中国企业解读品牌,仍是在讲“我是谁”,二十年前我做了啥,十年前我拿了什么奖……一水儿的过去式;中国企业介绍产品,仍是在讲“我有啥”,从动力电池有多少个Cell,到峰值扭矩的转速区间几何,甚至包括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品牌、规模都要一一点兵……
以今日中国的市场地位,或许技术储备仍有差距、人才激励仍有不足,但无论是兵装、一汽、东风等大型央企,还是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自主精英,其汽车行业的知名度、体系实力,已经远超LANCIA、LADA、霍顿,甚至高于欧宝、西雅特、迈凯伦。此外,能够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日内瓦车展的海外汽车媒体,十年经历只是“起步”,来听发布会的人都会自己做些“功课”,何必消费时间与精力再讲“我是谁”和“我有啥”?
反观跨国车企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的传播,品牌发布只谈战略,产品发布只谈愿景,具体细节则是“回头再说”——发布的时间短暂,每一秒钟都要珍惜。虽然话术高举高大,但主题一定是清晰明确,所有的话题、展品、视频甚至背景音乐都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绝没有岔路让你分心。
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右)与德国作家兼记者Hajo Schumacher先生对话
在本次法兰克福车展,宝马集团打破常规地邀请时政记者兼作家Hajo Schumacher对话宝马董事长科鲁格,问题没有限制、观点不设界碑。谈话氛围很是轻松,科鲁格也足够坦诚,甚至提到三十年前,他作为布伦瑞克技术大学的学生第一次参观法兰克福车展的经历……
在对话的最后几分钟,科鲁格借机表明观点:无论是宝马、MINI还是劳斯莱斯,都没有针对尾气排放而作弊,宝马集团会用实际行动重新赢得全球市场对于德国制造的信任。看似平淡无奇,却要润物无声,在漫不经心的对话中,对全世界消费者、从业者都关心的问题,做出正式的回应。我相信,这才是此次对话的核心。
在新产品、新战略的发布中,很多高管会使用英语,但也不乏使用德语,有些英语发言中还会无意识地插入德语单词。毕竟,这是企业高管的母语之一,表达想法、传递信息更加准确。即使不是车展,关键信息的传达,一定是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
曾任华晨宝马高级副总裁的戴雷博士是德国人,也是一位“中国通”——除了可以使用汉语流利交流,他还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清蒸鲈鱼的正确火候,分清生普与熟普的基本区别。但是,在接受采访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他一定使用德语——可以正确、直接表达思想的语言。
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环节,虽然新一代领导人可以使用英语、俄语、德语甚至法语交流,但正式发言一定使用中文,既是自信的由衷体现,更为表达正确无误。
在海外发布新车的中国车企,今后请使用中文。别让蹩脚的英语折腾自己和听众,也别让“国际化”成为“不自信”的遮羞布。(《汽车人》记者/吴毓)【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