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如果退出《巴黎协定》,付出的政治代价太大。所以,最大的可能还是像布什对待《京都议定书》那样不退出,但是也不批准、不执行,充分展现“美国例外论”。唯一的不同是,现在的中国不是十几年前的中国,会坚决地支持欧洲。
◎ 《汽车人》记者 邢秋鸿
特朗普在今年6月兑现了他的竞选承诺——退出《巴黎协定》。然而三个多月后的美国当地时间9月17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却表示:在适当的条件下,美国有可能不退出《巴黎协定》。这是否意味着特朗普对《巴黎协定》回心转意?
目前来看,特朗普暂时还没有改变立场,只不过追加了前提条件:谈判重新建立一个对美国有利的秩序。但美国究竟有多少话语权?这就不好说了。
其实,特朗普“反对”《巴黎协定》的原因很清楚。一方面,美国是个资源型国家,同时也是第二大碳排放国。另一方面,特朗普的政策目标一定程度上是为美国中西部和南部的小企业主减轻负担,创造就业机会;而这群人也是特朗普能够当选美国总统的最主要选票。这是兑现承诺的需求,也是他争取连任的政治筹码。
促使特朗普态度松动的根本点在哪儿?不要以为特朗普是反对气候协定的第一任总统。无论是几次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还是《京都议定书》,美国都在节能减排领域坚持自己的“反对立场”,实际上是也在坚持自己的利益。
这一次宣布退出,特朗普很可能希望重现当年《京都议定书》的情形,即通过自己的退出而占领全球气候协议制定的上风。美国是否有能力干预全球治理排放标准的制定?目前来看,在中国与欧洲的坚持下,美国对于全球环境治理的话语权似乎没有特朗普想象得那么大。
全球环境治理不是美国人的一盘棋。《巴黎协定》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份关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协定,而是大国之间达成的关于“发展权”的协定,是非常重要的国际政治协定。在当今用核武器威慑以维系国际和平的年代,能在全球尺度上培养出国际影响力的选项并不多,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绝对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特朗普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在美国宣布退出的那一瞬间,美欧的战略联盟也出现了动摇,给了中国一个与美国最亲密盟友——欧盟在气候变化方面加深合作的机会。特朗普显然低估了这一环境协定背后的政治影响,给中国做了嫁衣。
纵观历史上的几次气候会议,无论美国缺席还是反对,并没有阻止气候谈判的实际进展。没有了《京都议定书》,又来了个《巴黎协定》。未来,即使《巴黎协定》作废,也会有其他协定的到来。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并不会因美国而改变。
根据流程,美国只有在三年之后,即2020年1月才能发出书面通知“退出《巴黎协定》”。假设,特朗普有很好的耐心,在未来的三年里,他仍然坚持美国要退出《巴黎协定》。等到2020年1月,美国提交了书面通知,然后还要再等一年,也就是到2021年1月,从国际法来说,美国才算退出了《巴黎协定》。那时的特朗普是否还在继续连任也是个问号。
特朗普如果退出《巴黎协定》,付出的政治代价太大。所以,最大的可能还是像布什对待《京都议定书》那样不退出,但是也不批准、不执行,充分展现“美国例外论”。唯一的不同是,现在的中国不是十几年前的中国,会坚决地支持欧洲。(《汽车人》记者/邢秋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