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素有全球车市风向标之称的法兰克福车展,我们必须意识到,新能源车领域的抢夺战已经“狼”烟四起。
◎ 《汽车人》记者 刘志鹏
《狼来了》是一则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寓言故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样的故事恐将真实上演。
日前,在商务部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针对外界广传的中国政府正在探讨,允许外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在自贸区设立独资企业的传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商务部将按照国务院要求尽快研究出台,减少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外商投资限制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该领域的对外开放。
这已经不是政府部门第一、二次,就此事宜表态。据悉,在今年6月份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已经明确放开外商在华建立生产纯电动汽车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数量的限制,以及汽车动力电池的外商投资股比限制。9月15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也再次强调,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通过简政放权和备案制改革,大幅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
“特斯拉入华过程中最大障碍即是合资政策,如若新能源汽车领域外商投资相关限制政策解禁,将会给特斯拉在中国建厂扫清障碍。”针对商务部的上述最新表态,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一时间,网上关于特斯拉将在上海自贸区独资建厂的消息不胫而走,而这已经是第N轮由特斯拉国产事件,所引发的媒体的“高潮”了。
不过,表态归表态,何时以及如何落地实施暂不得而知。“目前我们这边还没有得到,要对外资电动车企业在局部地区放开限制政策的消息。如果政策有变,应该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发改委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无法确认这一事项,亦没有更新的信息可以披露。
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宏观格局和产业政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即便诸如特斯拉这类、全球知名的电动车外资企业,一时半会儿还难以直接以“独资建厂”的方式快速“入侵”中国市场,但相比前两年此类传言刚刚兴起时,中国新能源车市离“狼真的来了”已为时不远。
事实上,在特斯拉之外,大众、福特等全球汽车巨头也在尝试以一种新的电动车“合资”模式,觊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大众与江淮的“联姻”还是李克强总理亲自牵的线搭的桥,根据计划,双方在华合资生产的第一款纯电动小型SUV将在明年上市。“我们在中国即将开展新一波的新能源车攻势,在今后的两到三年内,我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5款国产的新能源车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表示。
在大众-江淮之后,福特汽车公司也于今年8月22日宣布,已与中国的“山寨王”兼新能源车销量“大户”众泰,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拟在华组建一家纯电动汽车合资公司。尽管相比于已经成功落地了的大众-江淮,福特-众泰的合资合作事宜还未板上钉钉、仍存在一定变数,但二者已然引发了业界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或将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合资潮”的担忧。
此外,在传统的合资模式基础上,外资品牌们也陆续更新了它们手里的中国牌。其中,几个件标志性事件值得业界关注:其一,继三年前成功入股北汽股份之后,戴姆勒进一步战略投资了北汽新能源;其二,继向华成功导入混合动力车型之后,北京现代又率先在华推出了、被称之为合资品牌首款国产纯电动量产车型——新伊兰特EV;其三,雷诺-日产联盟和东风汽车宣布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以便在中国共同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
众所周知,就目前来看,国内市面上热销的主流新能源车,基本都是出自自主品牌。不过,随着“愈演愈烈”的合资潮的涌现,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公开表达担忧。
“真的有可能演变成一个新的合资潮,这是我们强烈反对的,起码我本人是强烈反对的。”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看来,我们已经过了燃油车“拿市场换技术”那个年代,在新能源车领域,要防止走老路重蹈覆辙。对此,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表示:“这将是对自主品牌的一次重大打击!”作为一个老的汽车人,其并不希望看到新能源车重复传统汽车产业那一幕。
然而,不管我们想与不想,继美国之后,中国已经扛起了“全球化”的这面大旗,在国家大的战略方针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对外开放亦是大势所趋。
大国应有包容开放的胸襟。根据《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中,中国的排名已经跃升至第二。另据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调查,2017年69%的美国企业将扩大在华投资,约1/3欧盟企业将我国作为前三大研发投资目的地。对此,商务部表示,我国投资环境受到外商广泛认可,利用外资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成功实践。
狼来了!狼来了!狼真的要来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尽管国内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尚未落地,但透过素有全球车市风向标之称的法兰克福车展,我们必须意识到,新能源车领域的抢夺战已经“狼”烟四起。
好在,诸如奔驰宝马大众这类汽车巨头,大举进军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时间节点,普遍计划为2020年前后,还有几年时间。就目前来看,综合全产业链的完善度来看,起步快了一拍半拍的中国品牌,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尽管这种所谓的先发优势,一旦真正与更具品牌号召力的外资品牌正面对抗,能否奏效还不得而知。
不管怎么说,狼要来是肯定的。赶在狼来之前,中国品牌要做的,与其杞人忧天和左顾右盼,不如抓紧时间苦练内功、增加胜算。正所谓,自己不努力,再强悍的产业“保护”政策,保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汽车人》记者/刘志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