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投身于共享出行的创业公司,无论是轻资产还是净资产,目前来看,其最终的归宿就是加入到这个新游戏当中去。说得再直白点,你需要找一个“好爸爸”。
◎ 《汽车人》记者 张恒
在去年,身在咖啡厅,都能听见旁边桌的人在交流共享手机、共享篮球,共享这个和那个。而现在,炙手可热的共享经济创业浪潮似乎要凉了。除了已经成为垂直领域寡头的少数几家企业以外,投资人对其它的创业公司越来越不感冒了。原因很简单,共享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难见回头钱”。
引发此次共享浪潮的源头非共享出行莫属。目前共享出行的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轻资产模式,如优步和滴滴;一种是重资产模式,如汽车的分时租赁。如今看来,这两种模式全是坑,无论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尤其美团和摩拜的整合,更令人们觉得,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在5月7日,蚂蚁金服进军到了共享汽车领域,领投了共享汽车品牌——立刻出行。这是一个新生品牌,于2017年6月才正式上线,主营仍然是汽车的分时租赁业务。
于是很多观点仍然非常老套地把它解读成,腾讯和阿里在用户大数据端的争夺战。有趣的是,“数据”这两个字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有点儿像是娱乐圈的“炒作”两个字,可以解释一切现象。
现实是,无论你承认与否,所谓的大出行行业,除了卖车之外,其他真的很难赚钱。航空公司不怎么赚钱、运营高铁不赚钱、造高铁也不赚钱。这里所说的不赚钱,比如中国国航和中国中车,已经做到行业第一大寡头地位,在高达百分之五六十的资产负债率之下,净资产收益率也仅能维持在10%左右。对投资者来说,这显然就不算个好买卖。
所以,必须意识到,在很多领域是“规模也不经济”。
纵使共享出行不赚钱,但并不妨碍它加入到一个游戏(商业闭环)当中来。笔者不喜欢闭环这个词,更喜欢游戏这个词取而代之。共享汽车对支付宝的意义,与摩拜单车对美团的意义是有着相似性的。
单从出行来说,你很难从乘客身上拿走更多的钱,也很难从司机身上再捞几块。竞争补贴阶段也是,当规模到了一定程度,经常性地给顾客和司机补贴,就是资金黑洞。
但游戏可以这样玩:人们出行,无非是为了吃喝玩乐,当然也有工作。无论是KTV还是饭店,他们每天开业都有个固定成本,所以他们非常有意愿拿出一部分的利润来补贴新到店的顾客,以保证每日的上座率和翻台率。
蚂蚁金服当然希望用户从出行到完成线下交易都使用支付宝。要用户全程使用支付宝,除了功能上的便捷,他们当然还希望能有更多优惠。对企业来说,如此高频的优惠补贴从哪儿来?支付宝可以促成KTV或饭店给他们引来的用户补贴一定的出行到店费用。支付宝做的就是建立游戏玩法。
雕爷孟醒有一个商业模型说的就是这个跨行业补贴的模式:
1、低频补贴高频
2、非标补贴标品
3、高毛利产品补贴低毛利产品
4、窄众人群补贴大众人群
5、非刚需补贴刚需
如此我们会发现,出行行业本身是高频、标品(从A到B)、低毛利,大众人群、刚需。但是出行不是目的,其出行后的目的消费大概率是一个低频、非标品、高毛利、窄众人群,非刚需的生意,这样的生意当然有意愿拿出一部分利润来补贴给新上门的用户,这才叫“三赢”(出行公司、支付宝、门店)。
这个游戏不仅仅是大数据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巨头在建立一个由线上映射到线下的玩法,给用户方便,给用户实惠,让更多人来玩这个游戏。如此,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阿里和腾讯对新零售的布局,出行成为该战略当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刷公交、刷地铁卡、出租车、单车、租车等等出行方式,他们都不想错过。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微信的竞争对手是支付宝,尽管一个是社交工具,一个是支付工具,但两者都在建立一个由线上到线下的新游戏玩法。
为什么在共享经济大潮下,越来越多的商人打算自己造汽车和卖汽车?因为就出行行业本身来看,只有卖车算是不错的生意,尽管门槛比较高。而那些投身于共享出行的创业公司,无论是轻资产还是净资产,目前来看,其最终的归宿就是加入到这个新游戏当中去。说得再直白点,你需要找一个“好爸爸”。(《汽车人》记者/张恒)【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