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专栏】仰望星空之——遨游天宇

汽车人传媒 2020-03-06 16:40:35 作者:赵英

吉利进军航天产业,初步展现了未来智能化时代,汽车企业的可能业态,那就是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当然,吉利的战略举动,也抬高了未来汽车产业竞争的门槛。毕竟,有实力、有胆量跨入航天产业的汽车企业少而又少。

文/《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这几天,宅在家中,号称“仰望星空”,写的都是浮想联翩的事。最近,被市场折磨而变得集体郁闷的汽车界,真的出现了一件令人兴奋的、“仰望星空”的事情,不仅真需要仰望星空,还将遨游天宇。那就是吉利真的要放卫星,不仅放卫星,而且制造卫星。

据报道,3月3日,台州吉利卫星项目开工。吉利集团揭开进军航天领域的序幕。台州卫星项目是吉利科技集团打造的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吉利将借鉴汽车行业先进的总装工艺,打造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制造工厂,可以灵活满足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与测试。2020年吉利规划首发两颗低轨卫星,全面推动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商用验证。

吉利不仅进入航天产业的研发、制造核心环节,而且通过投资参股方式,深度融入航天产业。吉利的首发双星全部原型设计均由其战略投资的航天科技公司时空道宇自主完成,此卫星商用系统的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的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吉利进军航天领域,不仅是汽车产业一件大事,也是航天产业一件大事。由于涉及两个重要产业(一个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个是国家安全支柱产业),因此更加值得关注。

从航天产业角度看,航天产业历来是国家军工的核心产业,航天产品是“国之重器”,航天活动是国家战略体现,航天竞争是大国之间的全球角逐。诚如美国空间战略设计师、前美军中将丹尼尔·奥·格雷厄姆所言:“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凡是能够最有效地从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迈向另一个领域的国家,都取得了巨大战略优势。”“今天当人类对空间进行了史诗般的载人和不载人的探索之后,我们将会看到总会有一个国家能把与英国商船队和海军舰队相匹敌的东西送入太空。我们怎敢让‘鹿死他人之手’。”

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关乎航天产业全球竞争中的最终胜败,在其诞生之日,即被充分考量。那位前美军中将丹尼尔·奥·格雷厄姆写道:“空间将被看作是对未来商业战略和军事战略具有强大影响的‘高边疆’。”没有相应商业化推进的航天产业,不仅将成为政府财政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而且难以自我良性循环,持续提高竞争力。美国政府在构思“星球大战”时,就考虑了航天产业的商业化。航天产业的商业化,既包括卫星应用、月球矿物开采、太空研发与制造,也包括天际旅游等。美国里根政府以航天领域巨大的未来市场,作为获得民众支持、推动“星球大战”的“合法”理由。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发展航天领域的商业应用,对航天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均具有战略意义。

航天产业是在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的“高边疆”展开活动,是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它开拓了与人类既往活动完全不同的生产、活动空间,开拓了国家的“新边疆”。从某种意义上说,航天产业的商业化竞争,将是21世纪制造业最高端的竞争,将决定航天产业在国际航天产业中的地位,将决定国家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地位。吉利进军这一战略领域,为航天产业注入了来自民间的“有生力量”,对改进航天产业的运营与发展方向、推动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功莫大焉。

自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航天产业商业化不断加速,航天产业民用色彩逐步增加。马斯克就是民企进军美国航天领域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近年来民营航天企业也陆续出现,尽管“屡败屡战”,但笔者仍看好这些勇敢的先驱。初期进入航天产业的企业,据笔者了解,多有着在国有航天企业工作的经历,或是创业者,有些新想法、新做法,但实力和产业经验难以与吉利相比。

吉利作为一家拥有较强制造业实力、经验的企业进入航天产业,真正揭开了我国航天产业商业化的进程,有望打破这一领域完全由国有企业占有市场的态势,对推动我国航天产业商业化、促进航天产业的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吉利进入航天产业,也将给航天产业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理念、经营方式,促进航天产业的规模化、商业化,改善与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军民融合。

从汽车产业角度看,吉利进军航天产业,正逢汽车智能化革命方兴未艾之际。汽车产业的智能化革命,汽车产品的智能化,都与航天产业密切相关。例如,汽车定位、地图导航、智能驾驶、共享汽车、互联网服务等,均立足于卫星平台的基础上。将来可能出现的飞行汽车更是离不开卫星系统支持。进军商用卫星项目,是吉利立足智慧出行,向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战略举措。随着智能出行、飞行汽车、商用卫星等项目推进,吉利基本完成了面向未来汽车新业态的战略部署。

航天产业已深深渗透到汽车产业的上下游。航天产业生产、研发的产品及产品体系提供的服务,已成为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革命的进展,航天产业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力将日益明显。航天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对汽车产业、汽车产品产生深刻影响。吉利进入航天产业,成为汽车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对今后汽车产业与航天产业融合发展,汽车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对吉利提高技术水平,具有探索和创新意义。

吉利进军航天产业,初步展现了未来智能化时代,汽车企业的可能业态,那就是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当然,吉利的战略举动,也抬高了未来汽车产业竞争的门槛。毕竟,有实力、有胆量跨入航天产业的汽车企业少而又少。

从汽车产业发展历程看,汽车产业与时俱进,总是及时地通过与先进的、新生的产业相结合的路径实现的。汽车产业与航空产业结合,早已有之。前几年,我国的汽车企业奇瑞也做过这方面尝试。但汽车企业进入航天领域,从全球看,则是近几年的事情。马斯克旗下企业Space X,成功进入美国航天发射市场,并且成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领军企业。

顺便说一下,笔者浏览互联网,发现美国BreakingDefense网站2月28日报道,作为一个航天企业老板的马斯克给美国空军支招,要想在军事上击败中国,美国需要持续的“激进创新”。一面享受中国政府的超国民待遇,一面想着如何击败中国,也算奇葩了。吉利进入航天领域,正是站在了潮流的前头,同时也意味着在汽车领域之外影响力的扩大。

但是,笔者想要提醒的是,从专业角度看,航天产业毕竟与汽车产业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航天产业位于制造业顶端,是制造业皇冠;汽车产业则在OECD被认定为中高技术产业,两者在技术水平、生产方式、发展理念、研发路径、产业形态上均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汽车企业在既往智能化探索中,只是进入了智能软件开发、大数据利用、汽车产品智能化等领域,往往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此次吉利进入的则是卫星研发、制造,也即航天领域硬件制造领域。应当说在未来可能获得巨大战略优势的同时,也必然承受较大风险,必然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希望吉利能够大胆探索,稳步前进,在航天领域再创佳绩。

在汽车产业气氛沉闷、大家忙于低头看路之际,吉利迈出了进军航天产业的步伐,这就叫有战略定力。估计吉利转向航天高技术领域,其股票也会看涨吧。

今夜仰望星空,多了一点畅想,浩瀚天宇中,吉利的卫星应在何处?(文/《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