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之入汽车行经年有余,虽则因缘际会,采访业内“大鳄”居少,却也接触了众多行业精英,每每低眉顺眼暗自观察其言其行,愈发感慨尤其言之“虚”与“实”的艺术,实在是高深莫测。
但久而久之,却也有诸多心得,是惑,又或者叹,莫衷一是。
前时曾去一地。因个人期待良多,当属满怀憧憬而去。但在各方面都相当成功的现场活动之后,专访却遭遇满纸虚言,令笔者与另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大跌眼镜。一时间,“假”“大”“空”三字又跳上脑门儿,挥之不去,令我怀疑自己的“纠结”症状又开始发作。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哪怕作为涉“车”未深者,如是长期对一企业保持高频度关注,则其优势与劣势也早已了然于胸,又况乎行业内一众“老江湖”:“谁还不知道谁呀!”
当然,笔者也理解,今时今日的汽车界时不我待,生死存亡悬乎一线。而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又或者是发言人,对企业的形象自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去维系,于是乎,一言一行皆不容任何闪失。
但是,任何事都过犹不及。适度的赞美无异于锦上添花,过度的褒奖则显然令人难以投信任票,而若是刻意地回避又或是掩饰不足,则尤恐欲盖弥彰矣。因为,销量有数据为证;品质有口碑为证;品牌则有人心为证。这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造假的。
所以,笔者以为,即便是在今天的商业环境,适度的坦诚也仍旧是必要且必须的。
话到这里,又想起不久前一位商用车老总在微博上坦承自己的产品尚有诸多不尽人意,直言销量即使降了也会说。当时不由得拍案大呼:真是牛人牛企!有如此胸襟,何惧事业做不大,何惧产品卖不好呢?
比起官方论调的高谈阔论,这些,才真真是人们最想听到的“真言”。将心比心,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得到真心实意的理解,才有可能令人甘愿为其设身处地地思考,去推心置腹地为其扬名声,出谋略。
反之,“空话”“套话”说太多了,只能令人不胜审“美”疲劳,倘使要给它下个结论,则惟有“厌倦”二字耳。
自然,说话“虚”多于“实”乃今之世风,实非个人之过也。故此,本文意只在一探人心之距,以及说真话的意义。或,我们仍旧可以有坦诚相待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