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日本

2011-05-16 17:08:06 作者:
23秒,32年,2010国内热映的《唐山大地震》,用一对意味深长的数字来描述天翻地覆后的剧变。而发生在3月11日,破坏力远超唐山的日本东北大地震,其对日本乃至全球影响究竟如何,远不是我们现在可以预料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那就是刚刚露出复苏迹象的日本经济,遭此大劫后很难再聚敛复苏的元气和动能。
灾难性后果已经显现,遍及全球的汽车企业减产停工,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物已经蔓延到中国东海,东日本地区的基础设施重建需要数十万亿日元……本来用来驱动经济转型再创新的大笔资金,不得不用于灾后重建。一位日本朋友忧伤地告诉记者:“我们还没有从失落的20年中挣脱出来,就遇到了这么惨烈的灾难,日本太祸不单行了。”
从历史来看,日本还很少经历过如此的沮丧与迷茫。日本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正是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塑造了大和民族坚韧的性格与超乎寻常的纪律性,特别是在二战后的焦土上,日本仅用短短20年时间,又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电子产品横扫全球,三井、三菱等几大财团更是气势如虹,接连拿下了美国的文化符号哥伦比亚公司与地标洛克菲勒中心。巅峰时期,日本的股市市值,甚至可以买下好几个美国。
然而好景不长,奇迹在1989年12月29日戛然而止。当天日经指数从巅峰时期的38915点骤然狂降,随着地产泡沫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期。
各界对于日本经济盛极而衰的原因莫衷一是,虽然他们依然还占据着从汽车到高铁,从家电到电子元器件等全球最尖端的技术,但它与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实力与地位非但没有接近,反而是越来越远了。
很大程度上,日本错过了在计算机/互联网时代所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的这轮快车。全球最顶尖的IT、互联网公司,都基本集中在美国硅谷地区,日本基本搭不上边。之所以如此,与日本政府宏观产业战略政策失误有关,日本依然热衷于汽车与电子元器件等传统产业,相形之下,美国早在30年前就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先机,将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举奠定了新经济时代的全球领航地位。
更深刻的挫败原因在于,日本国民性格深处的保守性。放眼互联网经济,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开放。从微软到谷歌,从Facebook到维基百科,以至苹果、阿里巴巴等等,商业模式越开放灵活,就越能吸引更多人共享获利。与之相比,日本即使是最顶级的企业,也基本是围绕原有成功基础上的传承和固守。
实际上,日本并不缺乏像苹果那样具备顶级研发和引领时尚潮流的公司,松下、索尼……任何一个公司都是世界级水准,但在与苹果的较量中只能落寞地看着Iphone和Ipad全球热销以致脱销,很大原因也是在于,松下、索尼是以一个公司的实力,而苹果以及手机领域的新贵Andriod系统,都是以开放的平台供全球工程师专研开发系统,集合全球最顶尖的智慧共同做大产品,这就是二者的不同。最近全球最热门的苹果游戏《愤怒的小鸟》,也是由第三方公司开发于苹果系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日本与美国新经济的不同。
回到最初的问题,日本经济为何盛极而衰,很大原因在于,在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全球新经济平台中,日本的保守、自负甚至是自私都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在国际经济的角色定位逐渐迷茫。
互联网竞争如此,汽车业更是这样。究竟如何定位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是依然按照以往思维将其视为代工基地和销售市场,还是从研发、人才使用上真正融入当地,分享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赢,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很难做出的选择。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