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对理念S1的关注,超越了这款车型本身。这是广本品牌战略的荣光,3年涅槃的广本以合资自主品牌的尝试,吹响了中国汽车变革的号角,在他们从合资时代要自己技术的这几年里,多数合资车企还在合资车型与自主车型的混战中剑拔弩张。
当理念S1出炉的时候,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还没有准备好,东风日产的自主品牌启辰要在明年才能实现量产,这块合资自主的新大陆,还没有人涉足,无论怎么撒欢儿都不为过。
合资自主新大陆3年前,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率先成立,正式启动自主品牌战略,这是自主品牌的迂回战术还是外资对本品牌的侧翼保护?这场论战直到3年后理念下线,火药味儿依然浓厚。当然,论点是人说的,对于广汽本田来说,开拓了汽车行业的新大陆,这是现实。
在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完成全面合资布局的大背景下,日产在中国迅速飙升,现代在中国成就了现代速度,丰田也开始把扭转北美市场的政策转向亚洲等新兴市场,中国已然成为最大的蛋糕。合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以技术换市场的30年过去了,我们的自主科技到了结果的时候了,同时,国家政策开始对自主品牌研发进程摇旗呐喊。
从2004年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开始,到2009年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已经多处提到“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整车研发、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政府表示了对自主最大的期待,政府采购、融资渠道等方面都会给予自主品牌便利。如果说这样的政策走向还不明确的话,在2010年9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致辞中明确表示,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它们制造的产品都属于中国制造,它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中国创造。在自主创新、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上,中国政府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自此,合资企业搞自主有了最坚定的后盾。
2011年,是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最密集的一年。继广汽本田之后,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纷纷加入发展自主品牌的行列,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东风日产的启辰,这些带着浓厚中国色彩的品牌名称,拉近了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距离。合资+自主,以广本理念S1的上市来到了汽车市场的新大陆。
日系品牌向来保守谨慎,本田汽车此次的大动作也经过了严密的市场调研,它在中国市场的分量逐渐式微,尽管雅阁在中高级车市场销量可观,但是在现代汽车的低价位冲击下,中国消费市场向韩系车倾斜的端倪略显。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作为本田来说,需要在中国增加更多的车型,同时需要更加迅速、更加快速的机制,对客户不同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在去年的北京车展上,本田技研工业社长伊东孝绅这样表示,“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是立足在中国本土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中国合资企业的技术,增加研发的经验。”本田企图在中国市场的全车型覆盖有一定的难度,索性在合资基础上,以更加灵活迅速的自主品牌来填充日系品牌在中国的覆盖缝隙,不失为双赢的选择。
后合资时代瓜分战都是中国创造,汽车标识上打上的是中国汉字,可以说,合资自主与民族自主是中国土地上诞生的两个孩子。只是这两个孩子真的能亲如手足,在国际汽车品牌混战的自己家的后花园和睦相处、共同成长吗?
显然不可同处于一个屋檐下。以吉利为代表的民族自主品牌是李书福们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天下,而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总有抱养的感觉,在民族自主品牌看来,不确信这位新兄弟是不是外资品牌抢夺中国市场的马前卒?出身不同,即使是待遇相同,中国的消费市场认不认可谁也说不准。
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对于这位新兄弟的出现表示很紧张:“合资自主品牌的渗透让经济型车居多的自主品牌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合资品牌在中国的汽车中国级市场已经严谨布局,以合资自主的方式下探中低端市场,打的就是性价比。在经济型车市场这场战火刚刚点燃。
民族自主品牌的企业家们担心的不无道理,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刚刚出炉的一个理念S1,而是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崛起的全体合资企业办自主的咄咄逼人。广汽本田用了3年的时间,推出理念S1作为中低端市场的探路石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市场预计价格在7万左右浮动,有消息称一汽-大众也已经高调表示研发的自主车型也在7万左右,而上海车展上,东风日产的自主品牌启辰亮相。
相似的市场定位,雷同的背景。对于民族自主来说,包括理念在内的一个群体的竞争者,对于新鲜上市的理念S1来说,在打开合资自主新局面的时候,已经处于十面埋伏的市场里,广本的风向标在哪里,哪里就有整装待发的对手。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表示:“我觉得合资企业自主是一种创新,广汽本田会坚定地走这条路,并且用自己探索到的经验来供业界借鉴。”很明确,不管这场战争怎么难打,广汽本田已经亮出了自己的高姿态。
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理由骄傲。因为毕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多了时间和机遇来面对险象环生的市场。向外方学技术、搞自主研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先天不足的中国汽车业在30年前就明白其中的差距。在理念S1研发的3年,广汽本田研发团队不再是一名小学生了,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流程,积累了自己的研发数据库,并且创立了部分研发标准。在汽车领域,数据是硬标准,也是硬骨头。广本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野心,“接下来中方研发团队将承担更多的工作,直至彻底丢掉‘拐杖’。”姚一鸣表达了这样的期望。
理念自主“打通关”据悉,本田美国研究所就是当地的一个研发中心,现在的Acura都是在北美的研发中心研发,然后变成全球化的汽车。基于类似外资品牌在美国的成长,姚一鸣也谈起了他的“my dream”——当我们的研发公司成长起来,我们的产品也能够输送到全世界。中国汽车开到全世界,这份未来的荣耀总让人充满期待。
理念S1的研发过程是广本偷师学艺的第一步。广汽本田研究开发公司对理念品牌及技术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而其研发体系、研发团队、研发思路完全是中国本土化的,理念S1的目标市场对象是中国最广泛的消费者。下线仪式上,国家部委、广东省、广州市的各级领导悉数到场是这一事件重要程度的最好佐证。理念S1的成功下线证明,“合资企业同样能够为提升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能力做出贡献。”一位政府官员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很好,很和谐。理念S1产品本身除外,中国汽车的自主研发体系建设才是王道。
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自2007年7月19日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启动自主品牌战略的合资汽车企业,三年磨一剑,在反复论证、不断推敲中成长,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发队伍。通过整车设计、零部件采购、生产工艺和品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开展,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已经了然于胸。总结出自主研发工作开展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采购体系,促进了广汽本田的人才自立化发展。为今后第二、第三款量产车型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毋庸置疑,在理念S1之后,后继者不再需要3年的漫长时间。
广汽本田的官网已经更新,双品牌战略泾渭分明。一边是雅阁、飞度等合资品牌占据中高端市场,一边是理念作为自主品牌的首席代表。看来,广本已经做好准备,占领中国汽车的全系市场。以日系车的成熟品牌优势,理念的自主“打通关”工作看上去没那么艰难。
从产品本身来看,从研发之初,广汽本田的本土研发团队“用自己的双脚走遍市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市场、用自己的耳朵聆听市场”,30多个城市,走访3000多个消费者,他们摸准了国内最实在的消费者心声。这些用双脚丈量出来的数据都给理念S1的早期研发提供了依据,金属质感的前格栅,流线型的BIG CABIN(宽裕驾乘空间)车身造型,都直指中国消费群体对于汽车外观的期望,虽然有声音传来,这款车太像本田思迪了,作为首部自主研发的车型,这样的声音显然不厚道。但是,能引起人们的讨论,这款车已经体现了首次研发的价值。
20多年的汽车发展已经培养了中国消费群体理智的消费习惯:外观+品牌+价格。高效的性价比是大部分消费者的不二选择。理念S1除了在外观上做功夫之外,必须拿出品牌与动力的真功夫。本着自主研发的诚意,广本对于理念的量产提出“三同一本”的强大攻势,也就是技术同步、品质同源、服务同网的“三同”,“一本”即立足本土化研发。
基于Honda经济型车平台建造,理念S1搭载拥有全球130万台以上生产实绩的Honda 1.3L、1.5L发动机和五挡手动/自动变速箱,这样的品质标准让不放心自主品牌的消费者吃了定心丸。广汽本田质量管理标准(GHQS)也为理念S1的诞生保驾护航。
此外,在供应商领域,理念S1的很多零部件都依据中国消费者需求进行本土化开发,并完全按照广汽本田严格的技术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从品质(Q)、价格(C)、交货期(D)、研究开发能力(D)、管理水平(M)和生产技术水平(E)6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对零部件厂家从设计开发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具体、细致的评审,评审合格的零部件厂家才能成为广汽本田的供应商。在权威机构J.D.Power亚太公司发布的中国新车质量调研(IQS)评价报告中,广汽本田旗下各款车型历年都在各自所在细分市场名列前茅,理念S1将在广汽本田黄埔工厂与广汽本田旗下现有产品实现共线生产,拥有与广汽本田旗下现有产品相同的品质保障体系,品质同源的体系建构为了这款自主研发营造了口碑支持。
产品出来了,理念S1的未来之路顺畅十足,基于广本设想的服务同网系统支持,4月份理念将铺设到广汽本田470家一级特约店和65家二级特约店,全国成熟而强大的销售网络迎来自主新生命,不亦乐乎?
从自主研发到产品上市,理念S1承载了合资公司的品牌战略思路和中国自主品牌的机遇。作为合资自主的第一张牌,毕竟,它另辟蹊径,以更快捷的方式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理念S1来了。未来汽车市场有更好的戏将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