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一:先蹲下,再跳起

汽车人传媒 2015-10-15 16:09:28 作者:陈瑶

门打开了,徐建一穿着简单的黑色衣服,悄然走了进来,身边没有随行人员。

  直接来到等待他的几位重量级媒体记者中,他报以笑容,一一握手,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谢谢”??

  第一次主动面对媒体的亮相,就这样开始了。中国媒体圈对于这一天,等得实在是太久。因为这距离徐建一掌舵一汽集团的时间,已有两年多时间。

  “他是当下最为低调而又最具神秘感的汽车企业老总”,这是圈内对徐建一的惟一印象。淡化媒体的关注,于他而言,这不是什么重大的事情。倒并非因为其性格复杂,抑或是其并不具备新闻聚焦能力。相反,原本就是一汽人,后转调到政府工作,如今再回一汽,徐建一是一个相当有故事的最佳报道对象。然而,相比于频繁地出现于公众视线中,他更愿意以一种安静的方式,置身于沸沸扬扬的舆论之外,因为这绝对有利于其对集团进行战略层面的重大思考。

  一汽集团,“共和国长子”,需要的不是热闹,而是沉淀??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全新的战略终于浮出了水面。这应该是徐建一最为骄傲的时刻,他对企业的思考,开始得到了阶段性的落实。而做实自主,以“品质、技术、创新”为品牌内涵的全新品牌战略,开启了一汽集团的崭新一页。

  没有谁会否认,中国车业正在迎来绝佳的发展时机,而在这场自主高潮中,谁都希望能够跳得更高。可是愿望归愿望,“通用、丰田,这些全球标杆性企业都遇到了危机,它们都在回归调整,国家也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站着跳是跳不高的,如果先蹲下,蓄势待发,真要跳起来,能量是很大的。因为那是高水平、高质量、全体系的爆发,是非常非常厉害的。”

  这就是徐建一的逻辑。而单纯的产品竞争力与这样的爆发相比,远远不是一个量级。只是蹲下再跳高的前提,是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因为当企业规模扩大,产品增多、业务复杂之后,如果相应的管理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等无法跟上,这对企业来讲根本就是一种拖累。

  “时间留给我们的不多,而我们也的确是输不起,如果基础打不好,或者打歪了,将来是会有大问题的。”对于一汽集团的信仰和梦想,徐建一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方略正确,不凑热闹,基础工作仍在进行,他强烈期盼着一汽集团厚积薄发的一跃。 

  要知道,一汽集团的建设,首先耸立的不是厂房和烟囱,而是新中国汽车“长子”的责任、拼搏进取的精神和抗争自强的意识。自主是一汽集团最核心的事业,也是一汽集团必思、必想、必干、必争、必拼、必胜的事业。

  信仰,决定行动。徐建一,运筹帷幄,重任在肩??

  

低调的背后

  “我知道大家都认为我低调,不过我真的不是怕见媒体”,坐在沙发上,徐笑。之前的工作经历,让他很习惯记者的围追堵截。“只是有时候我会问自己,自己出去的目的是什么?”

  全国人民都知道一汽集团,徐建一的工作履历也是公开信息。而有没有好的产品,有没有清晰的战略,这才是徐建一所在意的层面。他必须谨慎。他在等待时机的成熟,也必须谨慎,在一汽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上,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沉默”着,而在一汽集团内部,他又大刀阔斧地变革着,直到今天??

  两年时间过去了,有熟悉徐建一的内部人士回想起来,说徐建一干自主,是真正“拼了命的状态”。从内部思想的统一,到中长期目标的确立;从资产结构调整、产权结构改制到产品结构调整;从产品、技术、品牌核心力的提升,到全体系竞争平台的打造??如此,他的出场,绝对没有作秀的成分,他是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展示,有实实在在的话要说,他表示要和中国的媒体圈进行实实在在的恳谈。

  而继国企改制大潮的进行,到自主创新帷幕的拉开,再到绿色低碳时代的到来,有着57年的历史,“一汽集团”,这4个字承载了太多的期盼。面对外界的质疑声,徐建一相对坦然。“理解也好,批评也好,这实际都是一种关心。我们会感觉到压力,但更多还是前进的动力。”

  现在,他看起来精神十足,但依然面色疲倦,笑起来的时候,也不是心无牵挂,反而是一副操够了心还怎么也放不下来的样子。问及最累的事情是什么,他说应该是企业既定战略推进速度还不够快,但这又是必需的过程。“人没有累死的,全是憋屈死的。”他甚至这样开玩笑,“干自主,一直是一汽骨子里的东西,而现在只是将自主事业更加突出了,振臂一呼,大家都会干,想干事,能干事。一汽自主事业有用武之地了,这是成事的大舞台。”

  央企同样是企业,央企管理者同样是企业家,徐建一正在“导演”一汽集团的“自主大业”。而要想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变革时代完成自己的使命,他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要在变化的大环境中做出冷静的分析与判断,把握机会;一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必须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管理变革,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

  产权改造、激励机制、管理变革??这无疑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层面,所以更需要企业家的智慧。对于徐建一而言,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不外乎两条,在发现市场机遇、引领市场潜在需求的同时,还能不断有效利用所能掌控的资源。他还可以很清楚地告诉大家,不用因为自己任期有限而担心一汽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否有变,因为,有了优良的运行体系,企业就会保持长期稳健,基业长青,而这正是他为之努力的方向。

  至少现在,徐建一能够很肯定地向《汽车人》这样说:“一汽集团,这只大象已经能够奔跑了,但是要学会跳舞,恐怕还得需要一个适应的周期。”

  

人努力,天帮忙

  其实,在这个所谓“弱肉强食”、“野蛮扩张”、“挣扎自救”、“合纵连横”且夹杂有所谓“国进民退”的行业中,汽车央企的真相,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资源会有意无意地向央企集中。

  毫无疑问,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相继出台的十大产业扶持政策中,汽车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但相比于那些特殊的垄断型行业,中国的汽车竞争又实在是太过充分。跨国巨头、国有集团、地方厂商、民营力量??几乎是不同性质的企业都参与其中,要说包括一汽在内的央企,完全靠政策谋生,有违公道。

  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汽车央企也必然要按照市场规律行事,这没有例外。

  2009年,一汽集团累计生产汽车194.27万辆,同比增长29.17%;累计销售汽车194.46万辆,同比增长26.85%。虽然与国内几大汽车集团相比,该年,一汽集团的整车销量不是最高的,但“效益增加是最高的”,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1.7亿元,同比增长23.4%;实现利润总额178亿元,同比增长127.2%。尤其是一汽奔腾,以销售8.8万辆,同比增长70%的业绩,让大家看到了一汽自主事业的希望。

  但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2009年,好得出奇的中国市场,轻易而举地超越了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车市,而几乎所有的车企也都交出了漂亮的报表。那么,一汽集团所取得的成绩,究竟是人为的努力,还是天公在作美?

  “人努力,天帮忙”,徐建一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凡事都会有多元化因素促成,没有什么会孤立存在。就像加入WTO,就像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是近年对中国车业最大的两次冲击,“当大家感觉忧虑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努力,因为国家和公众的支持,我们都平安地走过来了,中国汽车事业整体是处于快速提升期。” 徐建一说。

  其实,三大原因足以解释2009年中国车市的井喷现象。其一,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平稳向好;其二,政府出台鼓励政策的到位与老百姓对未来预期的信心;其三,中国汽车企业自身的调整与准确出击。

  而一直以来,前两点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至于第三点原因,却少有谈及。但徐建一不避讳,因为这是一个事实。当所有的企业都处于共同的大环境中时,自身能力将成为第一竞争要素,而从逻辑关系来讲,先有自我的努力,再看外部的条件。“我们努力了,包括新产品的研发、内部工作的理顺、资源利用的考虑??而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和用户需求,又促成了车市的繁荣。”

  如果有人说,57年历史的一汽集团有点老了,徐建一绝对会投反对票。

  两年前,从政府重返一汽集团,他回到了曾经熟悉的老地方,看到了那些曾经熟悉的同事们,但他同时也发现,很多都变了。企业规模不一样了,发展环境不一样了,同事们的思想也不一样。那时,他开玩笑地和大家打趣:“人的面孔虽没变,但肚子里装的东西可变了。”

  “学习、创新、抗争、自强”,这就是一汽集团所坚持的企业精神,直到今天,乃至未来。无论是压力还是机遇,当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不能顺势变革,将决定企业的生存。于基层员工,于管理团队,于徐建一自身,同样如此,他们都必须在新形势下适应新的岗位角色要求。否则,即使外部提供了再好的发展机遇,也只能充当貌似繁荣的“花边”。

  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也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梦想固然该有,但实现梦想的前提,是必须对自我有最清楚的认知,并加以调整改变。因为将公司的事业放入宏大叙事背景中是一回事,如何真正分享到机会又是另一回事。

  

央企之证

  

  不会涉及到国家安全,也不牵连国家经济命脉,但处于充分竞争状态的汽车产业,因为关联庞大的上下游链条,因为占据GDP较大比重,因为与全球制造业紧密结合??多重因素决定,在国家需要重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集团名单中,汽车,赫然在列。

  央企固然有自己的身份与优势,但之所以为央企,必须是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历史,成就了一汽集团,自然也成为最值期待的对象。而它,也正在努力证明自己无愧于“长子”的身份。

  新时期,老命题,这将由徐建一来完成论证。视角发散,思考首先落在国家经济层面:“就像胡锦涛同志讲的那样,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是对我们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简单来讲,就是不可持续。”

  经济结构、发展效应、生产效率、盈利能力??这全是“不可持续”所涵盖的内容。既然不合理,那就必须要转变,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变重要组成的汽车产业,同样包括在内。即使产销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大而不强”却是公认的事实。

  汽车制造,正在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转移,一场全球车业格局的震荡已然展开,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军,开始角力以德国、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老将;与此同时,人、车、社会的和谐共存,加重了全球车业竞争的硝烟;而对于承载着自主使命的央企而言,国资委明确提出的国企改制转型,更成为背负在领导者们身上的十字架。

  不过,将层层头绪剥开,抓住核心要素就能摸准方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中心环节,实际就是自主创新,因为这关乎企业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效率和发展的效益”,徐建一说,“一个企业不能自主,不能创新,发展就没有根基可言。自主是企业的立身之本,进步之魂。”

  听上去,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了。但关键的是,当大家纷纷亮出“自主创新”的旗号时,又有多少企业能够落在实处而并非作秀呢?

  且不论他人,对于一汽集团而言,“自主创新”这4个字,至关重要。诞生于此,发展于此,寄望于此,“一汽集团的骨子里,就是自主的。”和那些一代一代的前任们一样,徐建一对此认识得很清楚。

  一个最好的明证,2009年,中国汽车1000万辆下线仪式上,一汽解放成为了惟一亮相的主角,见证辉煌的时刻。“选择一汽,并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多么多么好,这是由一汽的历史与地位所决定的,中国的第一台车,就是一汽解放,而一汽的历史,也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经历的。”徐建一说。

  传承自主,才能壮大自身,这是一汽集团存在的必然意义。尤其是后合资时代,这一命题对于一汽集团,对于徐建一,更为紧迫。因为可以看到的是,各大自主军团都在“自主开发”、“兼并重组”以及“整体上市”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一汽集团相对则表现平淡。

  正是如此,履新后的徐建一,将一汽集团一直进行的自主事业,进一步突出强化,一场轰轰烈烈的自主新潮,在他的带领下,开始在企业内部推动。

 红旗HQ3处于市场的边缘地带

奔腾也只是打开了市场局面,自主后续产品的上市进度相对缓慢??关于这些外界的非议,徐建一并非不知道,一汽自主事业的确还需要更进一步挖掘潜力,但这同时又必须阶段性地看待问题。

  想做事,能做事,这是徐建一关于开展自主的两大前提要求。这并不是什么官话,因为如果没有思想的高度统一,没有与之匹配的执行能力,一汽集团的自主梦想不过是空中楼阁。仅仅是为规避业界的议论,而推出几款市场化的商品,这样的自主之路,显然不对一汽集团的段位。

  思想,是动力的源泉。回想2009年企业内部所开展的那场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徐建一很是高兴,他说这是很成功的一次政治活动。彼时,徐建一亲自挂帅,从管理团队到基层员工,全员上下积极讨论如何更好地高度统一企业战略目标,如何合理清楚地理清行进路线。“我们是解放思想大讨论,强调结合自身的实际来明确目标,我们提了差不多2000多条建议,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大家走自主之路的信心更加坚定,自觉性也更强了。”

  而能力,又是目标的保证。在合适的阶段,必须是做正确的事情。自主战略的方向明确之后,一汽集团结合自身所处的历史地位、所承担的企业责任、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现状,确定了“力争用三年时间,使自主战线经营面貌明显改观,使自主产品竞争力明显改观”的“三年两改观”近期目标;确定了实现以做强做大一汽集团自主事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创业”中期奋斗目标;确立了“坚持用户第一,尊重员工价值,保障股东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一汽、实力一汽、和谐一汽’”的长期奋斗目标。

  “一步一步,我们总会走到长远目标最终实现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风险,开发一个车失败了怎么办?不能承担又该怎么办?最起码,你在跌倒之后能爬起来再干。”超越自身能力而盲目行事,徐建一显然不能接受,一汽集团也无法承受,而他更看重的,是充分有效利用能够掌控的资源,稳步前行。

  

三大调整铺路

  

  事实上,应对外部竞争,首先需要理顺内部问题。

  “我们逐步在调整,家里的工作主线开展是不错的。”徐建一肯定集团当下的步伐,与之对应的,则是一汽集团三大调整战略的逐步落实。

  其一,资产结构调整,也即保证主业,分离辅业。

  作为一个老国企,受历史条件制约,工业化的特点是分工才能干出效率,一汽集团旗下业务繁多,这样的状况,今天已经不合时宜,甚至对汽车主业形成拖累。在重回一汽之后,徐建一投入很多精力研究资产结构问题,尤其是如何解决企业冗员与过高的资产负债率,成为最难跨越的两道难关。但一年时间内,按照“四到位”原则,一汽集团资产结构调整工作很快见效。

  “所谓的四到位,就是国有资产要退出到位,债权债务要清理到位,员工身份要转换到位,员工安置要落实到位。”徐建一解释。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方式。被剥离出去的辅业,现在一半以上都实现了盈利。而一汽集团完全保留的整车板块,包括一汽解放、一汽轿车、一汽客车、一汽吉利、一汽夏利以及合资轿车板块,也能够更充分有效地利用集团资源,并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之相对的,则是其在零部件业务板块上的坚持。技术出身的徐建一,尤其深知模具与铸造对于整车的重要意义。当有人提议要将放弃模具之时,他急了:“一个整车厂不搞模具是不可以的,车身开发与模具开发是在一起的,这才能保证我们的质量,保证我们的成本。”

  至于留下铸造板块的原因,徐建一更是有着直接的理由,“大家谈产品技术的时候,有时候反而会忽视制造技术,但做汽车,最重要的是要干心脏,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都是很关键的骨干件,必须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如此,铸造成为了一汽自主事业的核心支撑,生产制造技术平台理顺成形。

  “它们好了,我们也好了。我们的主业一定要干好。”徐建一笑得很开心。而这开心的背后,他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按照他的分离标准,并不是将盈利能力大小放在第一位,当坚决要将盈利丰厚的风电板块分离出去之时,一片可惜之声响起。“一汽集团的主业就是汽车,不能因为其他业务而分散精力。主业一定要做好,我们围绕主业来分离辅业,绝不以盈亏进行分离。”这就是徐建一始终强调的观点。

  其二,产权结构调整。直白点讲,也即整体上市进程。

  按照规划,到2015年,一汽将在自主研发及创新方面投资130亿元。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钱从何来?除了国家的支持和自有资金之外,整体上市融资是一汽集团必须要走的路子。因为从中国汽车产业入世以来平均39%的年产销增长率来看,企业自己的资本积累必将阻碍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来填补企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资金缺口将是国内车企的必由之路。

  早在2007年,国资委就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母公司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目前,在汽车领域,除了已经整体上市的东风和上汽之外,公布将整体上市的车企还有北汽、广汽和长安。而一汽集团的整体上市方向,已经明确,只是方案与时间,迟迟未定。这也就引发了大家对于一汽集团的上市改制道路的种种猜想。

  “上市对于我们来讲,不是以圈钱为目的,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徐建一希望能够打消业界的疑虑,因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如何解放思想,又如何结合实际,进而规避风险,是最难把握的问题。这就好比运动员培训,必须纠正一个一个的固有习惯动作,才能以正确的方式最终跑快,“与钱有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重要的是要快速实现内部调整,这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挺难的。”徐说。毕竟,一汽集团旗下牵涉到好几家上市公司,以及数十家分公司,理顺工作势必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据相关消息报道,一汽集团整体上市最有可能的方案是以主业经营持续稳健、业绩优良的一汽轿车为平台,一汽夏利、一汽富维在处理非汽车类资产之后,以换股方式实现一汽集团的整合整体上市,毫无疑问,其中一汽轿车、一汽夏利为最重头的“资产”,且均为整车生产业务 (一汽富维为汽车配件业务)。

  但无论最终方案为何,随着相关整合工作的深入,一汽集团的整体上市已经步入了实质性阶段。

  其三,则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这自然涉及到集团的自主创新工作。

  “产品结构调整我们一直都在做,具体来讲,就是尊重市场导向与用户需求,在这一块工作上,我们投入的力度很大。”徐建一坦言,“很多时候,产品决策失误,输在哪里?就是不适应市场与需求。”

  得不到市场和用户认可的车型,徐建一不会把它们叫做商品,因为这最多只能算是产品。就像他不会轻易去评价一汽集团的产品能力程度,“我们自己评价不了,产品到底如何,还是用户说了算。”而可以看到的是,热销的一汽奔腾,已经为此给出了积极的反馈。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大哥”,必然要引领未来车业的方向。徐建一明确表示,2010年将在新能源领域进行5亿元的投资,到2012年,将按照商业化运作模式来配置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体系。而当下的工作,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3条路线,依然还是打基础的工作。

  新能源产品要真正实现商品化,徐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将其总结为“三可”原则。第一,要看企业自身能力的可行性,有责任的企业必须要推出成熟的商品;第二,经济环境的可行性,就像一汽丰田生产普瑞斯长达8年之久,销量却不到400辆,新能源产品的批量化与成本控制力,显然未能得到经济环境的支撑;第三,消费环境的可容性。包括充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是否能够便利用户的使用?

  这也意味着,一汽集团的新能源路线并不冒进,认清现实环境,才能保证产品战略的实时推进。毕竟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徐建一珍惜着每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就像上海达沃斯、上海世博会??一汽的新能源产品会免费送与论坛组委会使用,而不是买卖关系,因为,新兴技术只有通过市场的试验证,才能知晓下一步改进的方向。

  无论是资产结构调整、产权结构调整还是产品结构调整,徐建一带领着一汽集团,积累着自我,解放着思想,优化着机制。现在,他可以很自信地这样说:“我们家里这几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调整工作。战略地图、行军路线,都已经具备了,就看我们如何扎实地前行了。”

  

未来竞争筹码

  

  跳出企业本身,思考全球车业,徐建一有着自己的大视野。

  最近,一汽集团内部,包括徐建一自己,一直都在思考着一个命题,金融危机的阴霾固然日渐消散,但为什么危机出现甚至涉及生存的时候,企业才会去进行自我调整,而不是未雨绸缪,提前预防风险?就像美国“三大”的衰落,丰田全球召回的冲击。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下一步的发展方略,而这种方略,基于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对市场的判断,对环境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关键流程、产品布局等进行大幅度调整。”当然,这还只是徐建一要表达的第一个层面。因为不仅仅是一汽集团,包括跨国巨头与中国其他车企,同样在进行着很大动作的调整。

  一场全球车业格局变动正在迅速拉开。大环境的变化,新要求的出现,意味着全球车业的新一轮竞争将会上升到更高层次。按照徐建一的说法:“这将迎来企业全体系综合实力比拼的阶段。”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汽集团的自主事业必将以体系能力提升以基础。通过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全面打造有竞争优势和完整体系支撑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将是一汽集团应对未来更激烈竞争的筹码。

  有观点认为,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竞争力,考验着徐建一及其领导团队的魄力。因为一汽集团是国内产品品类最齐全的汽车企业,产品由商用车、乘用车构成,包括中、重、轻、轿、客、微全系列自主整车产品,及总成及零部件体系。

  这固然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然而,共和国长子,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与资源,全体系竞争力一直也是一汽集团所坚持的道路,只不过在徐建一主导的自主攻坚时代,这一课题被再度强化。

  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最早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机构,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一汽技术中心,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一流的汽车人才队伍,被很多人称为一汽集团自主创新的“心脏”。近年来,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成果,陆续从这里走向车间,走上市场。

  2003年,拥有了全部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柴油发动机——奥威6DL;经过10年攻关,属于中国的发动机共轨系统在这里诞生,破解了世界性难题;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红旗检阅车搭载的“中国心”——V12发动机,使中国成为继德、日之后第三个拥有V12平台的国家。

  在很多外人眼里,这些成果得益于先进的研发设备和人员,但一汽技术中心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套自主创新体系。衡量一个汽车企业有没有创新能力的标尺,不是企业推出了多少新产品,而是看企业的创新成果是不是源于一套体系,是不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

  在支撑一汽技术中心发展的这套体系中,自主创新绝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从基础创新开始,一步步扎实做起,如果基础研究跟不上,失去的不仅是一汽产品的后劲,还将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正如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骏所言:“我国汽车工业落后于世界发达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汽车企业不做系统性开发,而是习惯于小农式的单干,不讲规范,随意性强。在过去研发程度不深、技术水平不高的背景下,这种方式还能吃得开,但到了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不按照流程体系去研发生产,注定要失败。”这种教训在世界汽车行业并不少见,像主要精力不在研发而是一味购买技术的克莱斯勒公司,而国内也有一些汽车企业不做研发只做开发,甚至在开发方面也只做集成不做设计,看似省时省力,实际隐患很大。

  目前,一汽技术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套如何进行核心技术研发的理念和方法,他们每年都会详细分析过去一年世界汽车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然后进行逐一分析,再制定自己的研发方向,并以最快速度着手去做。

  汽车行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体系能力。保持既有优势的同时,徐建一加快了在自主体系的布局动作。比如,积极推进项目开发与团队建设,不仅掌握了先进的产品技术,而且还建立了科学的产品研发流程和质量保证体系,总结出了产品策划、产品定义、产品设计和验证、生产准备和试生产等汽车产品开发的五大关键阶段,通过优化产品开发流程和质量体系,使产品开发在技术、质量和成本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产品自主研发奠定了坚实的体系基础。

  徐建一已经明确表态,在体系支撑上,中国一汽将以研发、产品、制造、营销、管理五大体系为重点,打造中国一汽品牌的强有力支撑体系。将提升以共同价值平台为基础、以创新创造为追求的人才兴企能力;提升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策划为重点的产品规划能力;提升以用户需求为先导、以体系保障为支撑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提升以用户满意为标准、以全过程质量控制为依托的营销服务和质量保证能力;提升以快速满足市场为手段、以体系高效运转为目标的企业管控能力,“想好、算好、干好”,生产“好用、好造、好修”的汽车产品,用体系能力支撑中国一汽品牌做强做大。

  什么时候,中国车企才能媲美跨国巨头?作为央企,作为中国车企的标杆,一汽集团必须做出回答。要知道,相比而言,国内汽车工业仍没有形成国外那种把研发、企业规划、财务、采购、生产、营销都用一个流程集中在一起的体系,而只有形成这样一个更强大的体系,才能产生更多竞争力强的创新成果,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徐建一带领着一汽集团,正在为此践行。而现在,所有进行的一切,都还只是体系能力爆发前的序曲准备。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