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访华 德系车企再获先发优势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2014-12-22 14:55:01 作者:安丽敏

中德之间的亲密关系已经不用再多加强调了,默克尔第七次访华将这种关系再度升温,而汽车业则有望成为最大获益者。

在默克尔此次访华之前,有媒体对欧洲1000位企业管理层进行调查,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认为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贸易保护政策以及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让生意越来越难做。不过德系车企们肯定是那少数的三分之一。

陪同默克尔访华的大众CEO文德恩与中国一汽签署协议,共同投资约20亿欧元,在青岛和天津各建一个工厂,此外大众在成都的工厂产能将增加至每年60万辆,并计划2018年前在中国投资182亿欧元,用于新建工厂以及研发新车型。

德国另一汽车巨头宝马CEO雷瑟夫也在默克尔这次访华的随同之列。雷瑟夫来华主要是完成于华晨集团第二阶段的续约工作,把期限延长至2028年。宝马与华晨的合资工厂目前产能约为每年30万辆,宝马的计划是短期内提升至40万辆,并在9年内实现产销量翻番。

更关键的是,默克尔访华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动德系电动车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动车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德此次联手代表了两国对未来技术路线的选择,德系尤其是大众或许谋得了下一阶段竞争的优先权。

 

德系车企的黄金期

 

如果往前追溯,大众一直在享受着入华30年带来的好处,尽管中间一度遇到了发展的问题,但是战略的迅速调整让其近几年在中国风头一时无两。

陪同默克尔访华的大众CEO文德恩表示,进入中国30年来,大众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车企,中国销量已占其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今年前5个月,大众及其合作伙伴在中国共售出150万辆汽车,比去年同期增加18%。“我不认为在中国的投资有任何风险”,文德恩说道,“只是希望各种审批能够加快进度”。其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大众之外,其他德系车企也同样在加大中国市场的布局,可以说,德系车企正在迎来一个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期,其对中国市场的倚重也在不断加强。

譬如大众,其全球登顶的主要助力毫无疑问将来自中国,最新的数据显示,大众在美国销量已经连续下跌15个月。尽管扭转美国市场表现非常重要,但显然,这还不如在中国进一步投资扩产见效更快。

奔驰宝马、奥迪的销量在中国和全球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如何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份额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其全球的格局。

现在看来,不仅是刚刚过去的几年,在将来一段时期内,德系车企在中国都将维持在较高增长的黄金期。

 

新能源或占据优势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对电动车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在这场关于未来的机遇争夺中,德系车企自然不肯放过,而这也得到了主导在德国发展电动车的默克尔的支持。

“中德有望扩大在电动车生产上的合作”,《Focus》周刊在默克尔访华前撰文表示。大众CEO文德恩则认为德系车企在中国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就是电动车,“大众将与中国厂商加大在电动车项目上的合作”。宝马CEO雷瑟夫来华的另一目标是推动i3i8电动车进入中国市场。这次并未随访的戴姆勒CEO蔡澈之前在接受采访时也对其与比亚迪合作生产的电动车赞不绝口。

德国媒体分析认为,若默克尔与中国最高领导层的会谈取得进展,德系车企手中电动车及配套服务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再现德国汽车在中国的辉煌“可以期待”。

这一预期看起来实现并不难。78日上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清华大学出席电动车产业论坛并发表演讲,为德系车企在华电动车布局呼吁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当天,锂电池概念全线飙升,截至发稿时,3只股票涨停,还有多个股票涨幅超4%

日前有消息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已经起草了电动车市场准入政策,最早有望年内获批。对此,中国汽研中心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证实,目前相关部委正在讨论向非汽车生产企业发放电动车生产牌照的政策,有望于今年年底前出台。据透露,“能够获批进入电动车制造领域的非汽车生产企业将极为有限,很可能就两三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默克尔若能为德系车企争取到更多有利条件的话,德系车企有可能将这一轮的景气行情延续下去。

 

中国市场的政治牌

 

汽车作为一个与政治联系紧密的重要行业,政治层面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车企的战略和发展。

默克尔显然非常擅长利用这一优势。在去年的德国联邦大选中,默克尔为首的基民盟联合姊妹党基社盟获得41.8%的多数选票,前联合政府另一执政党自民党遭遇历史性惨败,仅获4.7%选票,无缘进入联邦议会。

取得如此的成功,与默克尔对汽车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德国联邦统计局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7月份德国5050人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就业人数达530万人,同比增加2.5万人或0.5%;劳动时间同比增加3.2%7.04亿小时,支付薪金201亿欧元,同比增长4.9%,就业人数增加最多的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1.7%)

必须要承认的是,同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汽车业之所以能够在过去10年间取得了高速发展,同默克尔审时度势,着力构建中德之间的良好的互动关系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其庞大的访华经贸交流代表团中总是预留了德国车企的席位,而中国领导访德的行程表上也会高频出现参观德系车企的选项。可以说,在中德两国领导人的努力下,中德关系进入到历史发展中的“快行道”,而包括德国车企在内的两国企业自然也能享受中德友好关系的“政治红利”。

在这方面的一个反面教材似乎就是日本,受到此前钓鱼岛事件的影响,日系车企一度在中国陷入低迷状态,即便是现在正处于恢复期,但政治的阴影仍让很多企业内部人士感到忧虑。

某大型国企高管曾经透露,要转变此前过于依赖旗下日系合资车企的局面。之所以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政治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

尽管在市场上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产品和技术,但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德系车企显然是掌握了这其中的不二法门。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汽车人网:www.cnqcr.com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