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者更有尊严

汽车人 2015-05-22 00:06:45 作者:《汽车人》社长 李苗苗

汽车人和爱车人的家园!

 

 

 

“崇尚劳动”与“尊重劳动者”之所以被习近平相提并论,想必不是一般的自然排序所为,而是别有所图,另有所期。可惜有些人不明就里,对于什么是“尊重劳动者”的真正含义——还劳动者以应有的尊严,缺乏足够的领悟力。

《汽车人》社长/李苗苗

4月份上海车展期间,汽车人传媒与易车公司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汽车人之夜”,其主题仍是“伟大出自平凡”——展示一线员工的时代风采,彰显中国汽车人的责任与使命。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在这个“红五月”里,我仍然想就“劳动”谈谈自己的管见。


劳动通常是指为了某种目的或在被迫情况下从事体力或脑力工作,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惟一手段,用学者的专业数语表述就是“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而“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崇高的事业只有劳动”之说,则是普通民众通过祖祖辈辈持续至今的传统劳动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得出来的广泛共识,“不劳动者不得食”、“幸福从劳动中来”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按劳分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通过其一生的辛勤劳动,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为人类的文明与幸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07年2月1日,距离门捷列夫73岁生日只有六天时,他的划时代名著《化学原理》伴随着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而诞生,第二天便溘然长逝。他本人虽然未能感到这本著作带给他的巨大荣誉和劳动者的价值尊严,身后却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类著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门捷列夫生前曾经由衷地感叹:“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


美国发明家、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罗则是一位脑体并行的劳动者。他认为,“管理的第一目标是使较高工资与较低的劳动成本相结合。”


1881年,泰罗25岁那年,开始对工人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后来又通过受雇于宾夕法尼亚某钢铁厂对其理论进行相关的质询和检验,最终完成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和铁铲实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他的“使较高工资与较低的劳动成本结合起来”的观点,在当时就已经袒露出还劳动者以尊严的思想光芒。这种对于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尊严的价值开掘,如今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共识。


可见,对于脑力劳动者而言,勤奋与否所耗费的心力大小,同样具有让劳动变得美丽或丑陋、崇高或卑鄙的价值选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素养的总体提升,“劳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核心价值都在与时俱进中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从市场上的商品属性和价格比较中即可发现,由人的手工劳动制作出来的商品。


价值远高于机械化生产的大宗商品,这种价值认同上的差异甚至对商品的视觉美学构成了颠覆与强力冲击,因为前者的粗糙与后者的精美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如此,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不仅不是局部的个别的,而且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已经相当普及,说明劳动者的尊严,不仅得到广泛的维护与认同,而且跃升到“劳动”之上,成为当代人类语汇中最瑰丽的语言。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时明确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崇尚劳动”与“尊重劳动者”之所以被习近平相提并论,想必不是一般的自然排序所为,而是别有所图,另有所期。可惜有些人不明就里,对于什么是“尊重劳动者”的真正含义——还劳动者以应有的尊严,缺乏足够的领悟力。


譬如,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一部旨在让“劳动”蔚然成风的电视片《劳动铸就中国梦》,4月30日登陆CCTV财经频道的黄金时段,5月1日起又分别在该台综合频道和纪录片频道同时播出,动静整得挺大。


该片共分“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点亮智慧”、“劳动提升品质”、“劳动缔造幸福”、“劳动彰显国魂”6集,意图梳理劳动的历史脉络;劳动之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价值;劳动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多重意义,通过形象、语言、影像等多维艺术表现手法,阐释“劳动实现中国梦”的主题,有人将其概括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劳动铸就中国梦》精神内涵的“三部曲”。


但是,总览全片却看不到劳动者本身的价值尊严,看不见“劳动者自身的价值尊严”,确实是一个不忍面对又无法回避的遗憾!


我认为,“崇尚劳动”不能是一句空话,更不能脱离人的主体而言。毛泽东生前曾经说过,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会发生。“人的因素第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


习总书记之所以把“崇尚劳动”与“尊重劳动者”相提并论,恰恰是针对当今中国普遍缺少的“劳动者尊严”而委婉发出的时代警醒。


事实上,他所提出的“四个全面”中,每一条都没有离开人的尊严。试问,一个物质丰富却人格尽失的社会,能够称得上是“小康社会”吗?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中的“深化”之意又是为何,如果离开了人的素质培养和支撑,离开了人的尊严,再深化改革也是徒劳,深来深去还不是无用之工?


全面依法治国又是为何?难道习总书记所要看到的仍是从墙头标语到案头文牍的“纸上谈兵”吗?法治如果不能维护和保障人的尊严,让劳动者的权利不再无端遭受任意侵犯,岂不是有意让“法”与“治”隔河相望?


同理,“全面从严治党”所指亦非物,而是人,8000多万中共党员哪个不是活生生的人?哪个离得开做人的尊严?


总之,没有劳动者的尊严,劳动的价值也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少了人的尊严,你就是把“劳动”的意义吹得天花乱坠,也依然是“空谈误国”!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指出:“现在的收入分配结构并不合理,城乡、地区、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仍然偏大。一线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劳动者,他们的工资水平是偏低的,所以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持续提高一线工人的劳动报酬。”


我也认为,劳动的价值直通劳动者的尊严,二者缺一不可。有鉴于此,各级党政工作人员和体制内外的劳动管理者,都应该把维护劳动者的尊严放在“劳动”之前,用切实可行的物质举措,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让劳动者更有尊严。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有明确的指示,他说:“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提高了,劳动的价值自然就不能小看,那么,劳动者的尊严呢,是不是也在水涨船高?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标准答案。者/李苗苗 原文载于《汽车人》5月刊【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