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品牌选择这个时机发布阅朗和GL6,既是为了谋篇布局,做好准备迎接2018年的挑战;更是看准了轿车与SUV激烈交锋、轿车市场强势洗牌的时机,欲以“史上最强中级车阵营”在汽车市场谋求更大的蛋糕。
◎ 《汽车人》记者 吴毓
别克就像擅长奔跑、从不休息的塔拉乌马拉人。“十一”长假结束,刚刚亮相了两台全新一代 Ecotec 发动机的别克品牌就宣布,“全新多功能旅行车别克阅朗将于本月16日正式上市。”如果考虑早已开始预热的全新别克GL6,别克正在迎来一波新产品的集中上市,将拥有中级车市场的最强产品阵容。
打造最强中级车“战队”
发布别克阅朗与别克GL6,别克品牌不仅一次进入两个全新的细分市场,更将拥有史上最强的中级车“战队”。
阅朗是一款基于中级车平台研发的多功能旅行车,将装备别克最新的eMotion智能驱动科技,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燃油利用效率的大背景下,为别克增加绿色出行的技术标签。此外,以“云”为中心、打造“人、车、生活”生态圈的eConnect智能互联科技,以及为每一位车主的日常出行保驾护航的eProtect智能安全科技,也将成为阅朗的标准配置。
别克GL6是一款瞄准私人消费市场的中级MPV。这款车有更长的轴距、更多的空间,为家庭用户提供更宽敞的出行选择;这款车还精致的设计、时尚的内饰,为年轻用户提供更高档的座舱体验。最关键的一点是,驾驶GL6的“标签”是一辆大空间私家车,绝不会被人认做“专车”司机。
当别克阅朗与别克GL6正式上市,别克在中级车市场的布局将达到创纪录的7款,并覆盖多个完全不同的细分市场。其中,既有高档舒适的三厢轿车别克威朗、高档运动的别克威朗两厢和别克威朗GS、定位于Low-Med的三厢轿车别克英朗,有纯电驱动的首款“别克蓝”车型VELITE 5,还有即将上市的中级MPV别克GL6、多功能旅行车别克阅朗。
如此庞大的产品阵容,无论中级车还是紧凑级车,亦无论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毋人能出其右。
看准最好抢市场时机
自2015年至今,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形态不断变化,有两个趋势逐渐明朗化。首先是自主品牌SUV逐渐崛起,中级SUV成为消费的主流。在2015年,销量排行前十的车型中,SUV品类仍是哈弗H6一家独大,占据乘用车销量排行的榜首;2016年的“前十”增加了广汽传祺GS4,SUV就此占据两席;至2017年,宝骏510、吉利博越也登上了销量排行榜。前述四款自主品牌SUV,除宝骏510之外,均可归入中级SUV。
在销量排行前十的车型中,中级轿车是绝对的主流,但入门价格低于10万元的轿车,其市场份已显萎缩之像。8.49万元的桑塔纳已在2016年退出“Top10”;9.68万元的福睿斯、7.99万元的捷达、9.98万元的轩逸则各自退后一步,期中福睿斯最是“危险”,但最终结果还要看今年Q4的表现。相比之下,更长轴距、更大空间的轿车产品在过去的两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10.99万元的英朗进步最大,从2015年的第7位跃至第3位;10.78万元的卡罗拉也从2016年的第9名攀至第5名。
别克品牌选择这个时机发布阅朗和GL6,既是为了谋篇布局,做好准备迎接2018年的挑战;更是看准了轿车与SUV激烈交锋、轿车市场强势洗牌的时机,欲以“史上最强中级车阵营”在中国汽车市场谋求更大的蛋糕。
提供最棒的选择喜悦
在2005年11月21日的广州车展上,别克曾发布凯越旅行车。那些年,强调生活品味的凯越旅行车,与年轻动感的凯越HRV、优雅舒适的凯越三厢轿车一起,组成了别克品牌最初的中级车阵营。正是凯越旅行车的上市,不但使得别克的产品体系完整化、多元化,更使得凯越在此后的10年中,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一杆标尺,成为别克品牌的一面旗帜。
今天发布别克阅朗,是别克品牌把握中国市场发展脉搏、迎合中国消费者选择升级的一次宣言。从2013至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2016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8260美元,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6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我国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93位……
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的脚步,中国消费者从未如今天这样关注生活品质、重视自身健康,其中蕴藏了因生活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巨大商机。
可以说,阅朗、GL6的上市将是别克品牌对消费理念转型的一次正式回应——别克正以全类型、多元化的产品覆盖主流的中级家用车市场,以智能化、互联化的前瞻技术刷新细分市场的应用标准,引领细分市场消费进步的潮流。
此次阅朗、GL6的集中上市,不仅是别克品牌在中级车市场全面布局、在更多细分市场占领先机,更是为中国的年轻家庭提供更灵活、更多元的选择,让“不会错”的选择变成“很不错”的喜悦。(《汽车人》记者/吴毓)【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