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规划为表,战略为里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5:50:41 作者:黄耀鹏

  

陈虹正在适应他的新角色——上汽集团董事长。虽然国企的董事长与外企同等职位相比,需要更多地参与管理。但陈虹能理解,他的重心需要更多转移到集团的战略规划上。

  6月19日的2013年度股东大会,成为阐述新战略的一个机会。陈虹第一次以上汽董事长的身份回应质询。

  董事长的位置不那么容易坐,股东大会是“年关”。2013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510.6万辆,同比增长13.7%,是国内第一家进入“500万俱乐部”的成员。这个成绩拿到全球,跻身前十不成问题。

  股东们对此并不满意。报名发言的5位股东,直指上汽经营上的短板——自主品牌。

  去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23万辆,只占集团业务的4.5%。累计投入已经450亿元之巨,八九年没有任何回报,股东对此非常不满。去年年初的时候,分管自主品牌的副总裁(现任总裁)陈志鑫说自主可以盈利,但年报仍是亏损。

  某股东还称:“上汽仨孩子,俩女儿嫁人了,争气能赚钱,可是儿子不成器,一直花钱赚不来钱。”

  哄堂大笑中,“二陈”恐怕都不觉得好笑。板子打在陈志鑫身上,陈虹恐怕首当其冲。

  陈虹请求大家耐心等待。不仅仅是回应,他借机阐述了集团对自主品牌的战略规划。

  他称,上汽已经完成细分市场的布局,但每个产品销量都不大,摊到单车的研发成本高,妨碍了盈利。不过,“上汽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一定要在国内第一阵营中。”

  他认为,在汽车行业,培育一个成熟的品牌,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并不算长。上汽自主品牌不强,这是事实,但处于高端市场,发展空间还比较大。这就是为什么荣威750、950卖得少,但也不能都把精力放在销售较好的350上面。

  挑战来自政策、环境、消费需求改变和跨行业企业。上汽的目标十分清晰:“战略定位就是要成为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中的一员(位列前5-8名)。主要目标就是在国内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居国内第一阵营,世界500强排名进入前100位。”

  然而,这只是战略目标,或称规划,而非战略本身。

  传统观点认为,强者无需战略,只需谋略;而谋略则与技巧、甚至诡诈联系在一起。既然上汽已经做到销量最高、自主品牌第一阵营,是否就意味着战略的重要性就被削弱了,规划就代替了战略本身?

  显然并非如此。既然陈虹谈到了诸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就不会否认上汽仍然需要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战略是秘密的。国企的战略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包含国资委名义上派驻的董事长),此中奥妙不可为外人道。在信息半公开的股东大会上,显然不适合讲具体实施。

  但是目标是可以讲的,于是就有了陈虹所罗列的种种,股东代表们听起来不足解渴。不过,陈虹还是透露了一点“战略”。那就是运用资本的力量,提升自主品牌,并暗合国际化。

  陈虹称,集团已经得到授权,加大资本运用。具体就是在硅谷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对全球最新汽车技术和业务的项目或者小公司予以支持并入股。此举领国企(不止是车企)风气之先。

  研发上的强大需要积累。资本实力强大的上汽,不满足于跟着过去几十年领先的对手后面的现状。借助“外脑”,追逐新的技术潮流。至少,从单纯的资本运作中博取收益,分散单一业务的风险。

  同时,上汽技术中心二期明年落成,陈虹仍强调立足于自身增强研发实力上面。硅谷计划只是“奇兵”,和以往一样,他并未把希望寄托在“买技术”上。

  和以往不同,陈虹没有对具体的产量规划、车型研发和上汽的国际化进程开出支票。在他看来,以前他分管的日常运营业务已经交给前副手陈志鑫,他只须把握上汽的方向即可。

  陈虹的发言,可以看做一次“述职”,操作层面并未多谈。他管控了话题的争议性,听上去四平八稳,新意不多。这和他本人低调严肃的性格有关,他对于将自己塑造成话题明星不感兴趣。集团业务存在不如意,并不影响陈虹设想的稳扎稳打、“火力平推”的风格。

  看起来,他对于上汽所处的位置和产业格局,都有清楚的认识。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