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一场2万辆的硬仗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5:51:03 作者:覃仲芝

  

2014年伊始,北汽宣布,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2万辆。此话一出,语惊四座。

  2万辆意味着什么?这个销售量,是北汽新能源汽车2013年销售总量的12倍,甚至超过全国新能源汽车2013年1.76万的销售总量。

  北汽这个决定,听起来就像空中楼阁!甚至他们自己也倍感压力。

  “我认为1万辆会比较现实,2万辆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但确实很难实现。”北汽新能源新闻发言人林逸如是说。这位到了耳顺之年的汽车人,是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汽车教研工作近40余年,他因为研究新能源与北汽结缘,是北汽新能源的创始人之一。

  即使是1万辆,这个数字,也是极具里程碑意义。

  “电动车卖到1万辆,盈亏可以起码持平,或者为零。”自2009年开始,北汽新能源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集团最初下达的任务不是盈利,而是亏损不超过多少而已。如果按照中国的汽车市场现状分析,林逸认为新能源汽车年销售达到1万辆,则有可能实现规模经济。

  因此,不论是2万辆,还是1万辆,这些都只是数字而已。而数字背后,这一次北汽的目的,应该是扭转亏损局面,瞄准未来的竞争升级。

  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在的北汽新能源可谓是从上至下的全副武装。

  从成立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北汽新能源在地位上,从集团的三级公司升格二级公司,并且将从福田调任集团的郑刚,再度调任至北汽新能源任总经理。

  此外,还有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细节,北汽董事长徐和谊亲任北汽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按照北汽惯例,这位董事长只有在集团战略关键点,才会挂帅出征。

  “我亲自操刀上阵,大家拿出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力量,要把新能源干起来。干就要干到全国第一。”

  换言之,要迈的坎儿很多,北汽必须举全集团之力来打这一场硬仗。

  

元年

  

  与特斯拉的直销、比亚迪的传统销售不同,北汽新能源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即融合传统销售、直营店以及电子商城三种模式的交叉应用,以实现营销的最大化。

  6月份的一个骄人的业绩,论证了这一渠道建立的必要性,并且也暗示着北汽新能源的销售走势。

  北汽新能源营销公司销售管理科经理孙豹对《汽车人》透露,截至6月20日,E150EV的6月份线上线下的定单总量达到351份,确定定单150份,剩余100份将在考察完客户的充电桩安装条件后确定。

  这半个多月的数字,超过了2013年整年的对私业务126辆的销售总量。如果按照这样的态势进展下去,那么北汽仅是在对私业务上,销售量就将突破1000辆大关。加之,去年对私业务销售量占北汽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约10%。这也将意味着,1万辆的销售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1万辆,是否能让北汽新能源实现规模经济呢?

  20天,351份定单,似乎数字上可以并肩于特斯拉了。但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这些定单,有点像北汽新能源的“裸卖”。此话又当怎讲?

  北汽新能源发动的“卫·蓝先锋”行动,为500辆E150EV提供共2550万元购车基金(平均每辆车5.1万元),形成中央、地方、企业1:1:1的购车补贴标准。最终客户可以以8.48万元的价格配备电动汽车。

  这个价钱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北汽新能源来说,却是“裸卖”。“价格高”是电动车的共性。即使是配置最低的电动车,动则也能达到20万以上。贵在哪儿?

  “国内的动力电池,一度电的成本在2000-4000元左右。我们的车要25度电,电池成本就在10万元左右。”林逸解释道。

  从数据可以看出,除去中央和地方补贴,这个价格几乎没有盈利空间。再加上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没有实现量产,那么成本根本就无法降低。因此,北汽集团定下的目标依然是亏损不超底线。

  也许,今年实现不了规模经济,但起码新能源汽车的知晓度上去了。这有可能成为其扭转局面的“元年”。

  

三座大山

  

  北汽新能源2013年对私销售126辆新能源汽车,其中40%的客户集中在海淀区的大学城,他们平均受教育的程度较高,较易接受新能源汽车。“这类人群有可能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潜在客户群。”孙豹是北汽新能源对私客户的项目负责人之一,这是他和同伴张宇钊的市场分析结果。

  剩下的60%,大多都是经过反复了解和考察,最终才达成购车意向。

  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续航短、充电难、价格高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三大难题,也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三座大山。

  “技术问题表现在这一代动力电池容量不够,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并且价格高。”林逸解释道,现在很多消费者都会针对续航里程短而担忧。

  去年,北汽新能源对600名汽车用户进行日常里程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90%以上的用户日均行驶里程不超过80公里,平均日行驶里程不超过40公里。因此,以目前国内电动车的续航水平均能达到100-300公里来看,基本满足日常需求。

  然而,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并不是越多越好。其一,续驶里程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电池组的数量为代价的,相应的汽车自重和成本也将随之提高,这不是最经济的方式。其二,电池容量越大,其活跃程度越高,这也意味着,危险系数越大,比如特斯拉在6个星期内出现3次电池起火事件等。

  在林逸看来,意识培养非常重要,“电动汽车的操作就如同我们每天给手机充电一样,如果每天上下班停好车后,只需举手之劳便能完成充电,如果养成这个习惯,也许续驶里程对车主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意识能够通过个体的接触和了解培养出来。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得到各方支持,单靠一个部门或公司的力量很难推进,靠个人力量根本无法解决。

  在北汽新能源6月份的定单中,有100余份被他们称之为“问题客户”。“问题客户”并不是客户不愿意买车,而是他们装充电桩的条件受到限制。

  私人用户如果购买电动汽车,至少要有一个固定车位才能安装充电桩。但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中,现有汽车540余万辆,停车位260多万个,也就意味着,传统车还有一半无处可停,那么更别说给电动车让位的事儿了。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与物业沟通等方面的原因层出不穷。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去努力。”不仅仅是林逸,北汽新能源的一线销售人员深有体会。比如北京市按照规划局规划,在新建小区中,要预留18%的停车位安装充电桩,否则楼盘不予验收;又如北京市规划今年要建设1000个快速充电桩,实现半径5公里以内就可充电的一个网络;国家电网开放充电桩市场,个人可在车位自建;北京市6月底7月初出台电动车不限行……

  愿景固然美好,但如何让电动车真正的走到千家万户,除了自身品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价格。

  现在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均在20万以上,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即使它跑100公里只需几块钱,但是如此高的初始成本,还是难以接受。

  因此,想要推广新能源汽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快电池研发速度,批量生产电动车,降低生产成本,让利消费者。

  

亮剑

  

  北京远郊如顺义、大兴等地,都有100-200辆北汽新能源电动出租车在运营。如果按照一天运营300公里来算,远郊出租车司机的最高月收入能过10000元。当然,中间需要抽个吃饭的时间,快充半小时,以保证下午的用电。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在成本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降低出行成本的3/4,降低汽车保养成本。“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方向,但是新能源汽车具有不确定性。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我们不动摇,但坚持多种路线。”这是徐和谊数年前就发表的观点。

  既然看好新能源市场,磨刀霍霍之后,如何亮剑?

  北汽新能源选择与庞大、京东、西门子、华商三优等平台合作,目的非常明确。

  市场上,它将按照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以北京地区为核心,覆盖山东、江苏两个新能源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镇江、昌河和广州等北汽现有的产业基地,统筹规划,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南方市场,用最快速度打开全国市场。

  技术上,把电驱动系统应用于电动汽车平台中,让汽车电机的功率范围由45千瓦提升至到200千瓦,提高电机功率,实现“2、3、4”(百公里续航里程)目标。

  基础设施上,在2014年实现1个自有桩+100个北汽桩+1000个公共桩模式,覆盖中心城区和近郊。解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现在,北汽新能源已经具备单班年产2万辆的能力,加上一轮又一轮的营销活动,北汽新能源的战役已经打响。

  “2014年是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元年,按照国内10年来发展的历程来看,大概每隔5年左右,电池比能量会增加1/3,成本会降低1/3。如果这样的话,应该5年到10年,就比较适合个人购买了。”林逸说。

  按照这个说法,北汽新能源汽车将很快迎来自己的春天。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