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草根”梦想论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00:55 作者:汽车人传媒

‍‍‍

“如果你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反向穿越到现在,你会选择在什么领域创业?”

11月10日,吉利GX7海岸之旅天津站活动现场,《冬吴相对论》的主持人梁冬抛出了这个问题,全场顿时一片寂静。

“肯定不能搞工业。”这是李书福的第一反应。

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后的第二天,一场全新变革到来之前,这7个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尤其是对于那些慕“草根创业教父”之名前来“求道取经”的小微企业主和新兴创业家而言,他们实在不懂李书福卖哪一门关子。

谁说“无路可走”?

如果重新开始创业,李书福直言想做的事情太多!可是,他却在第一时间否决了自己做了30年的工业。

“目前,发达国家重视的是制造业的回归,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大不相同。而国内,尽管政府依然非常重视工业,强调的重点却是转型升级。有基础才能升级,对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根本无从谈起。”大势已去,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中国本土——这就是他“不做工业”的理由。李书福感慨,30年前,那个很多基本商业要素还没有形成、大家凭借小聪明办厂、白手起家搞实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的创业起点很低……”丝毫不避讳自己的出身,多年来一直这样。正如那个“野照相”起家的李氏创业故事,在坊间甚至流传出多个版本。之后,李书福做过冰箱配件、做过装潢材料、做过摩托车,直到进入汽车领域,他算是认准了路子。

不同于许多创业者所信奉的“专注”,李书福的创业史似乎少了些连续性。但这只是表象,正是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创业片段,李书福硬是用自己的思维给串了起来——“研究变化,寻找商机”。旁人看来几乎“无路可走”,他却执拗地认为,绝对有机可寻。

事实上,在每次创业的时间点上,李书福所做的事,多半是“不受支持和鼓舞的”。初次创业,照相是特种行业,需要经过公安局的批准;二次创业,在垃圾堆里提炼黄金、白银和铜,而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原材料都是由国家控制和垄断的……

李书福第一次萌生创业的念头,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那时我就切身感受到创新、创业是非常危险的,是受打击的。”可即便这样,他又偏不信邪,还是走上了这条路。这和其骨子里的冒险基因有很大关系。

剑走偏锋的确是一条捷径,只是,风险太大。而李书福的“疯狂”在于,不但勇气可嘉,而且从不违法。

“你为什么一直做不可能的事,处于模糊地带,但是路却越走越宽呢?”当天的《冬吴相对论》上,另一位主持人吴伯凡问出了许多小微企业主的心声。

“借东风。”李书福并不吝惜跟小微企业主们分享其中的奥秘。这是他在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掌握了的诀窍——个人照相不合法,他选择了跟文化站合作,等到时机成熟,自己的照相馆自然顺利成立。

“生产冰箱、摩托车,最初都是挂靠。”这种“借东风”的手法,在李书福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延续,并在汽车产业中做到极致。正是这种变通,成就了吉利汽车“借鸡生蛋”和“借壳上市”的传奇。

“我拍照片时虽然没有营业执照,生产汽车时虽然没有资质,都要合作、挂靠,但是符合国家改革的方向。”于是,在各种逆流和挂靠中,李书福一路走来,企业逐渐独立、壮大。

野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探寻路的胆量都没有。在政策没有放开、竞争者无法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李书福“借东风”抢占先机。等到风向逆转,大家都在申请资质的时候,他已经占据优势,在国企林立的垄断环境中,拥有了自己的技术、资源,甚至是一定的市场。

“我相信三中全会闭幕后,一定有很多变化,有变化就有商机。” 在李书福眼中,任何时机都可以创业。而现在,机会更多,因为时代发生裂变。李书福的研究结论并不是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而是变化和改革的大势所趋。所以,针对最初的问题,假如逆向穿越到现在,年轻的李书福不会再做工业,那他会做什么呢?

答案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信息、互联网或者金融业。“从零开始做实业的商机已经不大,简单地重复我们原来的路,肯定不行。”

时移世易。李书福对创业者们的建议:“自己去买土地、买设备,重新搞工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大家要想办法把各种元素进行组合,形成一种新的竞争力,产生新的效益。转型升级、创新创业,要根据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创新,而不是重复过去的历史。”

“我们还没有成功”

在参加这次“吉利GX7海岸之旅暨中国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调查”活动之前,李书福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他不再是当年的“汽车疯子”,对于汽车产业的认知,他以谦逊的态度融入其中。但是,他依然还是他自己。真实,是他最大的标签。

那天的现场,他再发惊人之语:“以后土地是一个负担,千万别把土地当宝贝。现在中国的土地是全世界最贵的,比美国、欧洲都贵。创业者千万不要花钱买土地,这条路不能走。”

两个“千万”,透露复杂的情绪。或许,他看见了过去的自己。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在创业过程中,总会被现实的因素所牵制,却忽略了未来可能实现的前景。即便成为草根创业的“样本”,李书福也不想形成苹果产品与其领导人那样的强关联,他不希望吉利也成为所谓的“教”,更不想自己以“教主”的身份成为企业品牌。“我当然希望不要强关联,但人们一想到吉利就会想到我,很难把它分开,所以我尽量地做好自己这个人,这很重要。”

“草根董事长”尽量保持着低调,也坚守着草根的本质和内涵。

面对其他草根的时候,他会深入地指导他们,告知一定要把信息技术和摆在面前的各种孤立经济要素结合起来,通过整合产生一种效应。无论是酒店还是工厂、是商店还是互联网,都要更好地排列组合。

在李书福看来,尽管目前中国的小微企业主面对诸多困惑和迷茫,但他们正像海洋中的“鲨鱼苗”一般,“不服输、勇往直前”的创业因子,注定流淌在他们血液里。只要坚守下来,他们就能长成称霸海洋的鲨鱼。

李书福对草根的坚守,不仅仅局限在他本人。“如履薄冰,永远处于起步阶段”,也成为吉利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真的成长为鲨鱼的时候,还是要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鲨鱼苗,这样它才可以不断地进行基因的突破和更新。”吉利汽车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孙晓东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无论怎样功成名就, 李书福与吉利,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草根本色。

“草根没什么不好,我认为这是一种美德,是一个很光荣的事情。如果我们草根不断地扎根发芽,不断在世界上开辟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些都属于收获,都象征着一种成功。”

在李书福心目中,自己与吉利并不算成功。“我们根本就没有成功,我们还有几百亿的贷款。一想到这些,压力很大,你看,我的头发都白了。”

他觉得吉利不过是个十六七岁的狂想少年。在这个阶段要想的,是怎么实现梦想,怎么让吉利汽车进入全球市场,在全球市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必须要实现的。

这也是他分享给小微企业主的创业经验:商机之外,“创业一定要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路线,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破晓前的承受

李书福不会向创业者们累诉他在技术、资金、人才都缺乏的前提下,如何“借鸡生蛋”,也不会强调为求一纸汽车“准生证”奔走4年,他只是告诉草根们,必须默默承受和持之以恒。

他很赞同吴伯凡对于时机的定义:“商机固然无限,却只属于那些‘先知’的人,因为很多因素表明这件事还没有到来。这是一种在破晓前的朦胧状态中洞察和判断的能力,青天白日来临的时候,机会就不再属于少数人。”

从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萌生创业念头,到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兴创业者指点迷津,李书福似乎就是这样拥有“先知”能力的人。

如何做?李书福的答案是:“这就考验大家对未来的判断和预期,也就是说对变化的世界要有自己的客观判断,判断明天有可能发生什么。”

对机会论者而言,时机比商机更重要。在这一点上,李书福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论,因为,“这是一种感觉”。

虽然他承认“想到不一定能做到”,各方面的因素经常不匹配,但至少要先想到。对时机的把握,主要来自于对未来发展的尽可能准确的预期。李书福的感觉很“到位”,尤其是,在那场著名的“蛇吞象”收购之后。

在做汽车的第四个年头,吉利的年产量大概是几万辆,李书福想到了收购沃尔沃。曾经,福特的首席财务官颇有挑衅意味地询问李书福,“你知道沃尔沃一年的销量是多少”,尽管从数字上来看,吉利与沃尔沃之间有着天渊之别,但随后的全球经济变化所引发的欧洲汽车工业危机,证明财务官的短视。这场收购,是草根的逆袭之战。如沃尔沃这样的北欧贵族,也只能借助中国力量,避免消亡的命运。他们的恐惧与压力,妥协在了更具生命力的中国车企面前。

早在十多年前,李书福就发出“通用破产”的预言,被嘲笑为“大放厥词”,事实呢?李书福的依据是:“中国经济突然崛起所产生的竞争力,全球经济体系根本承受不了,金融危机是预料之中。”他甚至坦承,金融危机来的时候很高兴,因为,“我们就是在等这个机会”。

在成功收购沃尔沃,进入世界《财富》500强之后,这家民营汽车企业在李书福眼中,依然是刚刚起步的草根。尽管白手起家做实业的最好时代已经过去,但“如果说现在还存在巨大机会,那就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企业,数据显示,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

或许,这就是吉利GX7海岸之旅暨中国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调查活动的初衷。

分享“过去的自己”,李书福希望创业者们能够抓牢“梦想的种子”。没有惯例的心灵鸡汤结尾,只有质朴的建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可以有很大的梦想,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计划,但是最后成功与否不是由你个人决定的。这个世界天天在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也许会发生对你有利的事情,也许有不利的事情。”

那么,在黎明到来之前,就在破晓的朦胧中默默忍受吧。毕竟,李书福也认为,坚持梦想,大有可为。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