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本土化的驱动力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00:23 作者:黄天鸿

对于跨国车企来说,相比将生产搬到中国,贴近最大的汽车市场,把研发也搬过来,并不是必需的节目。然而,近年来,即使最谨慎的跨国企业,也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发现了什么?

本田技研应该是最新一个这样做的企业。本田在近日宣布成立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宣称意在提高在中国当地的汽车开发能力。而本田在中国的开发工作,此前一直由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承担。

在2013-2015年的3年间,包括新车型和全面改款车型在内,本田计划在中国市场推出12款车型。其中将有5款是中国市场专用车。新公司将负责这5款车型的研发。

由设在中国的研发公司负责面向中国市场产品的研发,是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解读的结果。

一方面,为单一海外市场成立专门的研发部门,需要销量超过门槛,否则意在降低成本的举措,很难通过规模摊薄成本,反而会多花钱。另一方面,销量瓶颈促使跨国企业必须整合研发能力。研发并不简单是画出设计图纸、造出原型车那么简单,这仅是概念车的开发过程(尽管叙述得也很粗糙)。开发具备市场价值的产品,研发部门必须同时启动设计开发、部件采购和生产技术的开发。

简单而言,研发部门在项目成立之初就需要明白,哪些部件可以本地化采购,哪些环节的生产可以通过招标、外包解决,当地消费者的喜好变化如何。这些信息,设在本土的研发部门只能依靠海外公司的生产部门回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况且,确定生产环节的细节,本土研发部门更难以把握,一律依赖传统配套商,无疑不利于降低成本。如果集成本地化采购,将在传递信息和沟通上靡费时间。

而中国市场对于企业研发周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当然是竞争的结果。跨国企业常常在计划之外,出于因应竞争对手的产品线而提出研发计划。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汽车业的军备竞赛。研发阶段的后期,将用来规划生产技术、研发生产设备(如果需要的话),同时进行零部件供应的最后圈定。如果将研发部门前移到最贴近目标市场的地方,就像部队的指挥部从纵深前移一样,虽然有风险,但可以更快地获得战场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决定。

众所周知,跨国车企将研发放在中国,永远有成本和人才使用(后者属于劳动力成本)方面的考虑。虽然中国的制造成本优势相对于成熟市场迅速缩减,但取而代之的,在中国的研发成本优势正在扩张。这是中国作为生产者,向产业链上游迁移的结果,也是作为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中国市场实现研发本地化,跨国企业这样做的直接原因,包括产业链条完整性、适应性考量。最关键的,仍然是成本驱动。他们发现,这样做相对对手可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因此,本田公司认为,成立中国研发公司,最终目的可以扩大销量。不应将此看做讨好消费者的权宜之计,它属于公司的战略举措。不过,不应高估刚成立的中国研发部门的能力。在开始阶段,它可能看起来更像设计辅助部门。其发展取决于总部的授权和支持力度,也取决于本地研发部的投入。本田也强调中国研发部门将与本田(日本)合作。

研发本土化,正在成为潮流,其成长性可观。

(作者/黄天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