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的隔膜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07:26 作者:汽车人传媒

中日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与世界上其他的争端一样,拥有双方各说各话的双重版本;也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日本的做法。

日本实际控制钓岛,是主动的一方,本来不需要主动出招,只要维持现有局面即可。而现实中,日本频频挑动局势恶化。最新一轮“互动”,就是由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的“购岛”倡议引起。这反映了日本面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情绪。

美国的金融控制

中日1200年的交往史中,还从未出现过两者同时强大的局面,日本正在努力适应这个愈来愈明显的现实。

上世纪70年代,搁置领土争端的选择,使双方绕开了建交的障碍,也埋下了未来冲突的伏笔。80年代则是双方关系的蜜月期,日本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和发展援助,以及让中国人称羡不已的汽车、电子产品和技术;而中国则掀起了向先进的近邻学习的热潮。中国企业现代管理的概念和精髓,几乎都来自日本。

现在,双方企业的技术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日企仍然相对中企拥有巨大的技术领先优势,但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连续迎来两个“失去的10年”,而中国经济在这20年中则上演了大逆转,总量上实现对日实现超越。说日本没有危机感,恐怕不大诚实。

焦虑情绪和危机感化身为现实的行动,就体现为日本在政治上的鲁莽。日本率先打破了中日搁置钓岛争端的默契,强化钓岛周围海空区域控制能力。并非由于中国的直接军事威胁,而是中国的“块头”,让日本寝食不安。因此,日本一边表示,中国军事力量的“质量”远远比不上自己;另一方面,滑稽的是,日首相、外相一再寻求美国确认安保条约适用钓岛。

将自身的安全系于别国,从这点看,日本欲成为“正常国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民意调查,中日国民讨厌对方的比例分别为70%和85%,舆情民意的汹涌让政府的回旋余地减少。这种时候,如果还在探讨中日加强合作的途径,很可能被当成汉奸或者日奸(如果有这个词的话)。但至少双方政府都明白,坐视钓岛绑架两国关系的大局,甚至双方开战,绝对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目前争端的方式已经决定了现状不能因此改变,就像吵架一样不能解决问题,但双方仍希望比对方多骂一句,以免被视作懦弱。而恢复默契仅仅在于双方收声,,不再采取进一步动作,这个相对容易。中日政治家对于被人当枪使也心知肚明,破局的关键在于恢复双方的默契。

中日都应该明白,东亚之所以不能建立欧盟那样的政经联盟,美国是最大的域外因素。表面上看,是美国在中日之间打楔子,实际上则在于亚洲经济循环暂时无法摆脱美国的金融控制。

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虽然在模式上有区别,但都表现为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或资源输出上。中国干活儿最多、工资最低、附加值最低,是打工仔的生存方式;而日本则过于追求“硬件”的领先,在金融秩序的制定方面插不上话,虽是高级白领也是打工的。

这与美国这个靠着““金融永动机””牵引全球经济的办法完全不同。美国模式建立在对外资源输入和利润回流的““交换价值””之上,用一些品牌、专利和债券等虚拟产品,就把亚洲的廉价产品“换”走了。这是亚洲经济模式必须打破的天花板。在金融危机之后,这个全球性不平衡的循环出现了溃烂,在东亚建立自成体系的经济循环时机已到。

东亚领导人也看到这一点,东亚共同体、三国FTA,都是建立东亚经济圈想法的实现途径。美国还是老办法,只要一看见钓岛热度下去了,就添根柴禾,打乱中日构建互信的进程,让经济合作受困于政治纠纷。

制造好“天气”

虽然民间的经济行为与政治不是一个层面,但大气候的影响不可低估。这几年日车企在华发展速度有所减慢,既比不上德、美车企,也比不上它们自己刚到中国来的时候。不论管第三方研究人员,还是日企自身都坚决否认是技术原因。德国企业打技术牌也曾陷入“崴泥”的尴尬,而在技术风格上与德企唱对台戏的日企并未落井下石,来开展大规模的针对性营销活动,厚道得不可思议。

联想到丰田的“召回门”时期,德企也没有动作,也许这是行业内部的默契。嬗变的消费者口味也许是原因之一,但合资企业经营也许要看政治的晴雨表,尽管企业人士从未承认过。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大规模投资活动都悄悄搁置或暂停,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日两国都把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中日汽车产业合作作为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主导和推动力的作用并未遭到削弱。也即是说,双方仍然存在合作的坚实基础。

丰田中国特别顾问服部悦雄曾表示,日本汽车市场不断萎缩,而中国还有20%的增长潜力。“丰田要想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取决于我们在中国能占到什么地位”。

过5年时间回头看这句话,除了数字有些保守以外,服部预测得非常准确。日本政府担心产业空心化,日企担心丧失领先的核心技术,这些都未成为双方合作的障碍,反倒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政治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不正常的。

应该看到,时至今日,日本企业向社会化转型的过程中,商界财阀(政治商人)制度已经趋于没落,商界对政治的影响力趋于式微。商界即便对政府的政策心存不满,也无力干涉。所谓“防卫族”(武器制造商操纵的防卫官僚、政治家、舆论人士)的能量比普通商界大得多。虽然日本车企也继承了一定的政商传统,但它他们的趋势是逐渐远离政治中心的,其影响力远远赶不上规模远小于汽车产业的防卫族。

因此,中日汽车经济合作很大程度上还在看天吃饭。这个“天”,就是中日政治关系的格局和现状。中日政府的任务,就是让“天气”好一些,这样做符合双方的利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