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13年来,从上市之初的销量不足2万辆,到如今的200万辆,百倍速度的冲刺,意味着在不断超越期待成长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战略转型的必要。
这是东风股份总经理卢锋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集团“大东风”战略之下,东风股份作为贡献度日渐提高的子版块,不仅要做好轻型车和发动机的主业,更要借集团之力,充分运用集团优势。
应对微增长
如何应对微增长?在市场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要抢份额,而在市场“寒冬”里,“要补齐产品,并加紧基本能力的建设。”
“我们进入轻型车市场时坚持了两点,第一是作为商用车行业有良好制造和研发的基础,其次是更多地向竞争对手学习了如何灵活和低成本地运营。”卢锋表示,下一步的目标,是把客车和底盘业务、微车业务、轻卡业务和工程车业务由小板块变成大板块,并打入国际市场。
毫无疑问,在未来的1-2年内,东风股份新品推出速度会加快而不是减慢。此外,该公司郑州基地预计3年内将实现每年20万辆的生产能力,常州微车基地到2014年将形成15-20万辆产能规模。预计今年三大基地将共同形成50万辆的产能规模。
海外谋“10万”
与此同时,在集团全新制定的海外战略中,东风股份要成为“主力军之一”的身份,承担相当的任务。
卢锋以“激进”一词来形容集团的海外战略,所谓“激进”,并非指战略冒进,而是指对当下中国汽车出口海外方式的革新。因为按照一般做法,基本都以贸易模式为主,也即找到当地的经销商,再实现简单出口,由于分散在海外的资源未能达成协同效应,最终,也未能形成体系竞争力与品牌竞争力。
根据集团DH310海外中期事业计划,2016年东风汽车海外出口将达到30万辆,占东风自主品牌汽车300万辆(2016年要达到的目标)总销量的10%。按照东风股份占集团海外市场四分之一的比例计算,其要“贡献”8万辆的销量。与此同时,要集中优势资源,打造10个全球战略区域市场,东风在海外要形成一个品牌,一个形象,一种声音。
进一步聚合
当然,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对于旗下郑州日产,卢锋坦言有两点担忧:一是郑州日产要打造3个10万辆平台的产品,但因为郑州日产旗下的产品区隔很大,主要在于皮卡、CDV、轻型专用车、SUV等,网络如何考虑分开?二是郑州日产产品和事业单元差异性大,如何有效地驾驭经营,将各个品系做大,而不造成资源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东风股份正在更多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话语权,比如,在郑州日产新研发中心建成后,将实现NISSAN品牌新车型与日产的共同开发;新研发中心将同时承担东风品牌皮卡、SUV、MPV及CDV等车型的整车开发、改型任务,并将充分利用东风的研发资源协同展开新车型的设计开发工作。同时,将建5000辆/年新能源汽车试产工程中心。
卢锋坦言:“像东风这样的企业,如果分散的各个事业各干各的,不如更加灵活的企业。”他透露,东风公司在集团层面,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集成在一起,实现制造体系、设计上的规模化、标准化,迈过200万辆规模的东风股份,也将会如此行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