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鸣镝:新朗逸最大对手是自己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5:26:13 作者:卢山

  “‘心强,自锋芒’,这种精神在向强者致敬的同时,也引领我们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 

 在8月19日上海大众新朗逸发布会上,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贾鸣镝情感充沛地阐释着新朗逸的品牌内涵。而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新朗逸,同样也适用于这位上海大众销售有限公司的少帅身上。

  新朗逸的上市,无疑是8月车市的最重磅炸弹。作为A级车杀手级的角色,新朗逸的一举一动都让竞争对手加倍关注。但对于贾鸣镝来说,这些并非最重要的。因为新朗逸最大的竞争对手,只有自己。

通吃A、B

  无论是上海大众还是朗逸品牌,近几年来突出的市场表现都担当得起“强者”这个称号。朗逸作为大众体系中第一款专为中国设计的车型,自上市以来走势之强劲令人瞩目。截至今年7月,朗逸累计销量已突破80万辆,成为A级车细分市场的领军车型。

  “在产能充足的情况下,2010年销量最高的月份是11月2.8万、12月3.1万销量。但是有些低的月份大概维持在2.5万左右。全新朗逸的目标是要超越老朗逸目标销量。” 对于新朗逸的销量,贾鸣镝很有信心。这份信心,正是基于新朗逸从内到外几乎无死角的全面竞争力。

  和老朗逸圆润的车身线条相比,新朗逸在外观上有了全面的变化。车身设计更加硬朗大气,整体风格与新帕萨特更为贴近。这种向大众家族化设计靠拢的设计取向,提升了新朗逸外在的档次感,十分讨好中国消费者对于面子的需求。

  技术上,新朗逸显然更有自信。被大众视为看家法宝的T+D黄金动力组合,兼顾了油耗和动力。1.6L发动机则帮助新朗逸把价位下探到更低。而新朗逸增加的HHC坡道起步辅助系统和定速巡航功能以及弯道辅助照明功能,都更强化了其性能优势。

  “毋庸置疑,新朗逸将会是A级市场的主角,我们的目标是B-、A+的市场。”关于新车的市场定位,贾鸣镝对新朗逸上下通吃的目标直言不讳。“高端的朗逸的配置非常高,很多B级车的技术新朗逸都配置了。朗逸的产品线比较长,有技术很豪华的,也有性价比很高的。”

两代同堂

  新朗逸上市,老朗逸是否退市?对这个问题,贾鸣镝明确表示:“新朗逸与老朗逸目前不会垂直切换,老朗逸还是会生产。”

  “是垂直换代,还是两代同堂?在新朗逸上市前,上海大众内部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年多的讨论。”贾鸣镝告诉记者,老朗逸从造型风格到目标消费群,都跟新朗逸有一定区别。所以计划在一年内,新老朗逸还会在市场上并存。

  目前两代同堂的现象在汽车市场越来越普遍,也是不久前刚刚上市的新轩逸,在新车上市的同时,也将老款换名为“经典版”,以低于10万元的价格重新推上市场。

  基于这种市场现状,新老朗逸在定位上做出了区分。新朗逸在配置上有很大的提升,从造型到空间都做了很大的改变。老朗逸则是基于中国市场审美观念的开发,针对特种车用户、特别偏爱老朗逸的用户和对性价比要求比较高的用户。

  尽管贾鸣镝没有透露老朗逸未来的价格调整,但根据新朗逸11.29万-16.69万元的定价区间以及竞争对手的布局,老款朗逸的价格极有可能会降至十万元附近。

  有了这样一高一低两款车型,可以预见未来朗逸品牌的销量将进一步放大。两款车总量月销破3万辆或许将成为常态。采访中,贾鸣镝还向记者透露,目前正在开发两厢运动版的溜背设计车型。未来朗逸品牌将有两款甚至多款不同的车型出现,进一步巩固上海大众在这一细分市场的优势。

自我提升

  “整个营销、服务的过程,都是对品牌的定位、传播。即使是一款标准B级车,但如果接触的服务是非常初级的服务,客户也不会认为品牌有价值。”尽管上任销售总经理不到两年,但贾鸣镝对于营销和服务的理解已经极为深刻老到。这一次新朗逸的上市,随着产品定位的提升,上海大众在营销服务上也随之进化。

  “现在客户对汽车的消费心态更[FS:PAGE]成熟,也可以说大家都更懂车了。”贾鸣镝认为,一款车的定位是A级还是B级,除了厂商宣传之外,客户自己会从品质、配置、服务体验等多个方面得到答案。这也是为什么朗逸在A+和B-市场会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目前,上海大众已经针对新朗逸的定位对经销商展开培训,就是希望借由新朗逸对整个朗逸品牌的信誉度以及客户对品牌档次的识别性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根据规划,未来上海大众将会推出全新的C级车,大众体系中最高档的车型将有望在中国首发。为此,上海大众已经在渠道上开始进行准备。“最近我们一直在抓客户满意度的工作,将来做C级车的时候,将真正考验我们是否能做高端客户服务。”

  强势车型与强势品牌的结合,更需要有强有力的营销战略支持。随着7月26日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正式启用,明年上海大众的产能将达到140万辆。这个如此巨大的产销体系,将是对贾鸣镝这位1975年出生的营销少帅未来最大的挑战。

(作者/卢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