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过3月,看上去很暖的阳光里仍旧裹着冷厉的风。这一年北方冬去春来的过程似乎有点儿长。
远远地,他出现在视野里,不着西装,不打领带,身体依旧是那么的清瘦,目光依旧是那么的清亮。
这是左延安最后一次作为人大代表出现在全国“两会”现场。或许,也将是他最后一次“挂衔”的亮相,而非正式性质。
一个月前,同样是充满寒意的空气中,江淮20余年来掌门人的首次“交接”,在江淮集团那座著名的红色“指挥部”完成。“教父”左延安正式退隐江湖,“二把手”安进接棒。
较之于此前业界对左延安退隐的反应,江淮人却一直显得很平静,再次印证了江淮的“稳”,这一特点并没有在左离去时,有任何变化。“其实这两年一直在‘交接’,左总在为安总铺路。”江淮内部人士这样对《汽车人》说。
两年前,已到退休年龄的左延安在安徽省国资委的极力挽留下,继续留任5年。原因是,在左延安准备退休之际的2009年3月,国家部委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此背景下,江淮汽车作为安徽省的汽车制造大户,省里对其寄予厚望,“左延安不能走”的呼声,拽住了这位车坛老兵。
但两年后,他转身了,与此同时,江淮变革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
在更为长远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变局。站在2000万辆的节点,中国自主品牌向何处去?这是每一个有使命感的汽车人无法绕开的问题。江淮,在这场变局中,无疑是一个地方国有企业的时代样本。
枞阳人左延安,41岁就任江淮汽车掌门人,作为江淮汽车灵魂人物,20余年的不弃不离,令他成为中国汽车界在董事长一职上“待得最久的人”。
与他同时代者,1992年改制的一汽,耿昭杰、竺延风、徐建一,董事长已历3届;1992年更名为东风汽车的二汽,苗圩已回归政界;上汽的陆积安、陈祥麟人去楼空,至于胡茂元做总裁、董事长的履历,只有左一半时间。
21年时间,把一个“年产汽车954辆,销售收入不足3000万元,亏损400万元”的地方老国企,打造成年产销超过40万辆、销售突破350亿的产品结构相对完善的综合性汽车企业,左自己也忍不住对《汽车人》感叹:“要感恩于这个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让我们这些汽车人有所作为,不要以为都是你的本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纵然无畏远征路险,终须留步。老街,老楼,老沙发,22年弹指一挥间,俱往矣。诚然,22年的时间他都毫无保留地给了江淮。
生于安徽长于安徽的左延安,至今还没有去过黄山,他说:“我记得自己曾经在1990年立下一个愿望,哪年超过1万辆,我就上黄山。可到了1万辆,就想10万辆再去吧。可到了10万辆,又有更多的挑战。”现在,江淮已经逼近50万辆,他依旧未能成行。
“做汽车犹如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似地经营着企业,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始终都有更高的梦想在激励着我们,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懈怠。”曾几何时,他这样说。
“坚持自主、尊重研发、坚信中国可以成为汽车强国。”是梦想,是信念,尤未竟。
被逼出来的自主1990年,时年41岁的左延安接手江淮的时候,或许想不到他会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20多年,并成为业内的“标兵”。
江淮前身是1964年5月成立的巢湖汽车配件厂,属安徽老牌工业企业。上世纪80年代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甚至到不得不以生产老鼠夹子、旱冰鞋来换米下锅的地步。至1990年前后,江淮已经成为“资产为零、利润为负”的濒临破产企业。
“那就是个烂摊子,当时没人敢接,左延安去了。”长期跟踪江淮的业内分析师曹鹤对《汽车人》如是描述。
就左延安的个性而言,并非锋芒外露之人。在出任江淮厂长之前,曾有一位领导当面对他说:“你为人太内敛,缺少魄力,是搞技术的料子,但不适合做管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定义为“不适合”搞管理的人,一上任就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停止生产江淮投产多年的发动机项目,改上客车专用底盘。在全厂上下一片质疑声中,左用3年的时间,江淮客车底盘年销售增幅分别达到100%、150%、200%。江淮起死回生。
此后,左的每一次大决策,几乎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如,1995年上轻卡,员工不理解:“底盘卖得这么好,为啥要上轻卡?”2000年引入瑞风进军商务车,大家更不解了,依靠底盘和轻卡,江淮已经过得不错,何必又冒险“虎口夺食”呢?有人说:“通用别克、华晨金杯已经把市场握得死死的,何必要碰那个钉子?”但事实证明,每一次都成功了。借助3次成功突围,江淮不仅翻身,更赚得“第一桶金”。
左的“逆转术”一度被解读为“逆周期运作”。其精髓为:当大家都赶一个潮流,都认为其必然增长且一哄而上时,正是进入成本最高之时,此时切入损失惨重;当大家都不看好一个市场,正为其成本较低之时,实为企业介入的良机。这种逆周期运作的要点是“把握发展节奏和发展成本之间的平衡”。
众人皆知,江淮是惟一没有轿车项目的车企,却跻身中国汽车工业销量前十,被业界惊为奇迹。却不知每一次的逆转背后,都是无数被拒的辛酸。
最艰难的时候,左不是没有想过借助外力,他曾经四处寻找机会,国际合作层面就找过五十铃、日野、丰田等日韩企业。但对方一到现场,看到江淮汽车当时的境况,都摇头拒绝了合作。
即便是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的时候,江淮也不得不独自品味独立无援的处境。与现代的分道扬镳即是一例。
江淮和现代的合作始于1998年,当时通过技术引进生产现代客车,2000年到2001年间,江淮与现代达成技术转让,江淮全面买断MPV乘用车H1的制造权。在引进了客车、瑞风和重卡之后,双方又开始讨论进一步的合作,包括在轿车项目和商用车项目上的合资。但最后,两个项目皆以意外折戟而告终。
为何?根结在于轿车和商用车项目上的控制权之争,一直重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左延安,希望能够在引进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不因此失去控制权,继而影响自主研发,而这成为横亘在双方之间无法跨越的障碍,并最终导致双方结束了10年的合作。
控制权有多重要?左延安说:“什么是自主?所谓自主,是有没有地位,说了算不算,有没有真正的底气,有没有真正形成体系。”
当然,折戟的背后更有诸多地方暗战因素在内,如果要拍电影,恐怕会是一部综合了政治、经济、阴谋、阳谋等各种卖点在内的超级商战大片。
无独有偶。同出于一省的奇瑞也遭遇过此种类似于“逼宫”的合资要求,奇瑞掌门人尹同跃同样拒绝了不合理的合资要求。
无论是“错失”,还是“错过”,安徽省内两大龙头车企各自失去了合资的机会,也无意中造就了二者纯自主发展的特殊道路。
当然,合资的意外折戟对江淮有着深厚的影响。比如,本可以早几年上马的轿车项目,一耽误就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关于乘用车项目,左延安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很赞同“速度经济”这个观点,好比打机关枪,商用车是打单发,而乘用车则是打连发,“你慢了怎么行,不学习怎么行。”
但左的特点,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即便是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也能够扳回局面。这在无论上乘用车项目还是新能源项目中,都得到了印证。
业内评述左延安和江淮的最大特点是:稳健。曹鹤却认为,实际上只有一个稳健是不能带动江淮完全跑在前面的。“他做事不一定就是好,稳健是他一贯的风格,但是真正敢做转型的决策,战略决策的时候,他照样可以做。”
悟透大道连续15年保持50%以上的高增长“业绩神话”, 客车底盘连续10余年保持全国销量第一,轻卡全国三强之首,重卡进入市场主流,轿车3年销量高增长……掌舵江淮汽车20余年的左延安成功创立了“江淮模式”。
毫无疑问,“江淮模式”的成功也印证了他不止一次说过的话:“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当然,操作的过程远远不止说说这么简单。
“当年那么多企业,9个更多像江淮这样出身的,现在仅存江淮一家做到前十,而且还做到前10位,作为企业的生存状态,只剩下了一家,然后还做到前10位,为什么?”
左延安自己也在思考。江淮的DNA到底是什么?
业内评价左延安,江淮汽车20年的稳健发展和步步为营的布局成功有两点:一是左对市场正确判定和决定,二是领导人发展风格比较稳健。
而更具样本意义的或许在于江淮独特的背景。一如业内人士分析,企业是国有体制,但对宏观市场政策制定十分准确,经营模式上导入了现代企业做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企业管理方法。
军人出身的左延安领导下的江淮,是为数不多实行军事化管理的汽车企业。这一点在中国实业界,有华为,有长城。每天升厂旗、吹军号、做早操、开晨会,是江淮独特的“风景”。而尤其特别的是,江淮员工的工作服是鲜亮的玫红色,业内称之为“红军”。
同样,左延安有着特别的“红军”情结。2006年,红军长征70周年时,左专门组织了一次“重走长征路”的行动,并写下两句话:“江淮汽车重走长征路,民族工业再现新红军”。
左常在企业里说:“一支队伍,只有有了凝聚力,才会有战斗力。”
靠什么来形成凝聚力?共同的愿景。难得的是,这并非口头的画饼。“我们不仅要做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左延安亲口承诺,“江淮愿意给员工创造幸福生活。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提出‘幸福员工’的理念。就是给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让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到今天,江淮内部的很多文化都成为业内学习的样本。上世纪90年代末,宇通客车曾专门带队到江淮汽车取经,学习其“40+4”培训模式。时至今日,与江淮汽车一样,宇通客车企业内部仍保留着做早操的习惯。
总结走过的道路,左延安颇有感慨。“悟透大道,利他者最终利己。很多人搞国有企业的为什么搞出问题来,他就没有悟透大道。”他对《汽车人》说。
“像我们这些人吃亏了吗?整个90年代付出极多,收获极少。但是现在呢,没有钱吗,没有房子住吗,没有车子坐吗,不都有了吗,你还要怎么样?至于多少亿,多少亿,那个我以为都不重要。这就是所谓悟透大道。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
大机遇,大责任2007年《汽车人》创刊时,曾问过时任一汽集团董事长的竺延风一个问题:“汽车行业里面这些老总们,或者这些知名人士,您最佩服的是谁?”竺延风毫不犹豫地说:“江淮的左延安董事长”。
《汽车人》追问:“为什么?”
“为什么?”竺的回答发人深省,“你一定要好好捉摸捉摸左延安这个人,他能把一个江淮带到今天,你要想一想,要研究研究,一定研究好左延安。”道理不难琢磨,一个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想要活下来,怎么样都有办法让自己活得滋润。但是,江淮却不然。
“跟人家相比,江淮汽车这20年可能更辛苦一些。”左延安曾在不同场合提过,江淮汽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地方国有汽车企业,“请注意企业前面的3个定语:地方、国有、汽车,这三大要素集于一身,心结在哪里?还不就是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当时只是为了百十口人吃上饭,那么从这点责任开始,到“为中国人”的使命感的升华,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为什么中国人拿这么点工资,而外国人拿那么多?干的都是差不多的事情,他们凭什么?”左延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反问道。
“还不就是因为技术和品牌不在你手中。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做到吗?当然可以。日本人做到了,韩国人也做到了,中国人为什么做不到?”
左并不否认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总体发展不错,但自主品牌、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战略缺失是我们一直忧虑的问题。”
“汽车行业的自主品牌是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两个层面的问题。”左延安对《汽车人》说,二者一宏观,一微观,不可或缺。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只有有了战略,才会有有效的产业政策。战略目标和关键战略举措的不清晰,就不可能有合适的政策。
“你现在是什么状况?要往哪里去?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你的强国梦?你现在差距在哪里?着力点在哪里?举措是什么?”左延安说,“这个搞清楚以后再出台产业政策,而不是先出台产业政策,几年来一个,几年来一个。”
事实上,业内人士都间或有表示,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已经不少,但是效果甚微,原因就在于没有前瞻性。
企业层面,做轿车时江淮就总结过自主品牌进入市场的得与失。不同于当年的日本和韩国,大众汽车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国,现在全世界所有大品牌都来了,“在这种背景下做轿车,一定要想好了才能做。”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大多数自主品牌做轿车更多仍旧是从低质低价起步。这引出两个问题:一是过早地过大地刺激了合资品牌,再加上允许合资品牌做自主品牌,“我编了一个三字经,合资企业做自主品牌,就是叫‘旧技术,新面孔,低价格,打自主’,12个字,就这么回事。”左延安对《汽车人》说道。
另一方面,作为自主品牌来说,决心转型,由追求规模向提升品牌转型,一走,发现不那么容易,碰到了天花板。要提升品质,就必须要买好东西,用好东西,用好装备,这样成本就上去了,成本上去价格也上去,价格上不去你就难以为继,“你不能老赔着做,赔一年可以,三年可以,五年,十年你赔得起吗?”
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大集团当然有合资企业赚的钱作为支撑,没有合资企业的这些纯自主的汽车企业,显然就耗不起了。
“作为一个大产业,作为大产品,国家不使劲是不可以的。我话搁在这儿,时间会验证我这番话。如果国家有好的作为,自主品牌大有希望。”左延安叹道。
下一站当年,业内应该不止一个人在心底画过问号:如果有一天,左延安不在位子上了,江淮会怎么样?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特别提到了左,他说“体制不改变,国企不好做”。比如江淮,这个体制怎么延续下去,怎么能够继承江淮自主体系,他觉得很怀疑。
这样的疑问不仅存在于左延安一个人身上。无论是自主还是国有,无论是车界还是其他领域,那些深具掌门个人特色的企业“教父”们和他们视如己出的企业,无一不面临着这样的传承问题。
诚如江淮们,都无疑面临着自上而下3个格局的递进式变革——全球格局中的变革,地方整合,企业自身的体制变革。
一如前文所言,所有关于体制的变革,都不是单一企业能够左右的。国企的盘子如此之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诚然经改已经走到非政改而不可的地步,但政改从何下手,却是个大问题。
左的态度是:“我们就做一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么多年来江淮汽车一直坚持自主,院墙外面的事我们管不了,我们只能适应环境,把自己的事做到问心无愧。”
需要也更为人关注的是地方的重组暗战。
这应也是左的心结之一。从业20年,他已经把江淮带到了他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但无法更改的是地方大政。
“汽车市场好,不会想到(兼并重组),汽车市场不好了,兼并重组又提起来了。”按照曹鹤的分析,这只是政府自上而下的一个惯例。而在安徽省“十二五”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型,以汽车产业为龙头打造“大安汽”的决心之下,江淮、奇瑞的整合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左延安为什么反对与奇瑞的兼并重组?在对自主品牌的认知上,左与尹甚至有着相同的观点和相近的举措。比如前文中所提,二者都拒绝了不合理的合资要求。在二者关系上,左讲过一句话:“江淮是八路军,奇瑞是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两支革命队伍,都是抗日武装。”
根本的原因或许仍旧在于理念。同样是做自主,左显然并不认同奇瑞过于激进而铺张的做法。左更倾向于江淮汽车更加注意品质提升与积累,不搞跨越式发展,不搞弯道超车,汽车业要4个轮子着地跑,走稳才能走快。
而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兼并,有过前车之鉴的左也一直抱着这样的理念:强强联合,这样的事情一般做不到。因为并购最重要的一条,往往不是你从他那得到什么,而是能给他什么。并购,一定要建立在双方都有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双赢、多赢。
失败的案例即便是在安徽省内也并不少见,“拉郎配”后的结果,多半是1+1>2的效果没凸显出来,双方互为负累。
与业内此前的看法不同,曹鹤认为左退下来“闲不住”,安徽省对左应该有个交代,“大家都在看”,毕竟左是江淮20年的功臣。而其最有可能的去处,则是安徽省人大或者政协。
关于地方整合,曹鹤认为“不会等到‘十二五’末了”。就此,微观层面的体制变革已经无关紧要。尽管安进上任后整合不断,能做的无非是争取谈判的筹码。而这,“要看汽车市场给不给他机会了。”
在一份名为《杜拉克五问》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后半生目标和计划是什么?左延安的回答是“服从组织安排”。
其实,他的回答或许只是出于曾经军旅生涯磨练而就的本能反应,但现在看来这或许有了一些暗藏的隐语。一如他所言:“中国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实施细则,就会有很多变通的办法。”不到最后一刻,谁又知道输赢呢?
附文|记者手记:左氏 春•秋——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博弈
“老朋友见面。”
这是《汽车人》与左延安见面后,左的第一句话。回顾过去多年来见面,每一次,都有很深的体会。
在业内,左延安不算是最强势的人,但在企业管理上,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坚持。把一个濒死的地方“小国企”做到单凭商用车就可挤进全国十强的车企,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的离开被视作“教父的谢幕”。
无疑,放眼业内甚或是整个中国实业圈,能够被称作“教父”的企业家,凤毛麟角。一个地方国企的领导者,他缘何有如此声望?
来看江淮。很难将其归于当下中国车企中的哪一类。从企业背景来看,它是地方国企,处境与华晨相似,但其又没有合资背景;从生存状态来看,它很像民营,比如吉利、力帆、长城,但头上又顶着一顶国企的大帽子。
说得残酷一些,江淮在20多年时间里,顶着国企的光环,做着民企的事。鲜有得到“后台”的庇佑,亦少受到“特权”的眷顾,一点点打磨起来这样一个企业,有时候困难尤甚。
原因何在?既然处于国企背景下,就算得不到照顾,也无法像民企那样豁出一条路来“野蛮”式生长,它只能在既定的制度下,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这是怎样考验着作为舵手的左延安的智慧,想必多少个夜晚他秉烛夜思,夜不能寐,却无人诉说,无处求助。天明,号角一吹响,又是新的一天。是生是死,总要面对。于是擦把脸,捋起袖子继续干。
从一定意义上讲,江淮的路,无疑是于无路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悲壮,是一个国有自主品牌倔强生存的样本,无论之于国企,还是民营,都可以拿来解析借鉴,但反过来,它却没有任何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孤独乎?
即便是一省之内的自主兄弟奇瑞,命运也并不相同。
尹明善说:“汽车圈里,我只佩服搞自主品牌的两个人,一个是奇瑞前任董事长詹夏来,一个是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如此两个人,避不开“狭路相逢”。站
在抉择的路口,“红顶商人”詹夏来选择了从政,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地保护奇瑞。而左延安,时年亦非不可“企而优则仕”,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他要与一手建立起来的江淮同生死,共进退。
不同的抉择,共同的愿景,两人当年各自的决定就已经注定了江淮和奇瑞迥异的命运。
今天看来,你不能不惊叹于詹的政治远见。相较于军旅背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左,他对于中国企业的政治命运无疑理解得更为透彻更为残酷。
当然,走出安徽省,把江淮与奇瑞置于中国汽车工业更为宏大的叙事版图里,则现在的一切,都是浮云。
至少20年内,中国汽车市场最多只能维持在整合到8家左右的地步。原因,你我都懂。
既是如此,又何须感怀?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无疑,个体的命运是渺小的,无论是谁。不完美的完美,或许也是最好的结局之一。“
只有像左这样的人,才能带领江淮走出逆境。”宇通汤玉祥如是说。
“我最佩服的人是左延安。”耿昭杰这样说。
在这样缺乏英雄又缺乏真诚的年代,能够赢得如此恳切的评价,足矣。
左董,再会!
元 素:左氏语录★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做好。★企业小不是美,大也不是美,演绎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才是美。★企业给你做微分,员工回家做积分。★技术引进首先是描红,然后才是楷书,最后才是狂草。★不要老是在跑步的时候左右看,这样你能跑快吗?我们就盯准自己的目标,不放松,用余光看对手,不要被人家的套路打乱思路。我相信,什么样素质的企业,造什么样的车。★企业一定是长大的,不是并大的!★无论是独立发展还是联合重组,最重要的是能否保持江淮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的灵魂就是系统思考,而系统思考就是在各种矛盾中寻求一种平衡。很多人都在探究江汽发展的所谓奥秘。这么多年来,我一贯的观点就是我们的成功源于“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协调平衡、追求卓越”。★如果没有“自主”两个字,搞全面合资,中国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汽车工业,我们这群人也都是没有用的。因为在合资企业里,自己的主意越大,能力越强,破坏性就越大。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