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扬敢言,这一点,采访过他的记者都颇有同感。
“中国公车改革,轮不到外资说三道四”、“市场没换到技术的说法很外行”、“中国汽车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单单是从这三个关于董扬的报道标题,已然能对董扬的风格略知一二。
身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不了解情况的人,自然会认为体制中人,这应该是个善于说空话、说官话的角色,但董扬却是个例外。也因为这个例外,他的观点和意见,才在一团和气的大环境下,愈显弥足珍贵。
如今,2012年第一季度刚刚过去。面对被行业内外普遍关注的公车改革、校车安全和国家GDP增长放缓与汽车产业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再度成为董扬口中念念不忘的关键词。
看看到底谁厉害!
你不让我进欧洲,我就不让你在中国卖,看看到底谁厉害!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如今在中国汽车产业上显现的愈发明显。随着中国公车改革的深入,公车采购新目录的浮出水面,一些受到影响的外资企业坐不住了。
2月28日,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Dirk Moens)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欧洲车企因‘公车采购目录’在中国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令人担忧。”而这种担忧,可能会直接演化为”敦促欧洲国家政府采取反制措施“,从而导致中国车企进入欧洲的前景更加不可确定。
欧盟商会对此的激烈反应,与欧洲目前形势危急的经济大环境有着重要联系。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欧洲车企在全球的最大市场,而中国的公车采购预计在数十万辆,资金达数千亿元的庞大规模。
随着新目录的出台,不能入局的欧洲车企意味着或许将与这张大单失之交臂。所以为欧洲企业撑腰说话的欧盟商会,这个时候急得蹦脚,更不惜说出狠话试图以此要挟中国政府妥协。
“说欧盟商会要对中国反治什么的,其实他治不了我们。如果他们阻止中国车企进入欧盟,那我们就可以停止欧洲企业在中国的行销,看看到底市场更重要,谁更厉害!”谈到这个话题,董扬的敢言风格更加鲜明。
事实上,董扬如此有底气的回应不是没有根据道理的。作为亲身参与了WTO谈判的他,对于“入世”的规则心中十分清楚。“政府采购,不受WTO普惠原则限制,因为政府采购是花纳税人的钱,且政府使用的物品又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等,所以政府采购可以自行制定规则。”
在董扬看来,欧盟商会的举动,不仅是个不合法的无理要求,更有几分得寸进尺的意味。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都对合资企业给予了超国民待遇,包括给合资企业两免三减半政策。而在中国实行已多年的“市场换技术”的原则下,外资车企虽然在中国合资生产,但却以外资品牌出现,已然对中国自主品牌产生莫大冲击。
如今随着自主汽车产业的成长,自主乘用车在品质上已经不输于合资品牌,更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政府采购的小市场上,政策向自主倾斜,不仅符合国情,更符合国际惯例。
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董扬,看多了外资车企借鸡生蛋的手段,难怪会对欧盟商会这次的小题大做颇有意见。
“西方亮了东方就暗些,这有什么关系嘛?!”董扬眉头一皱,手拍了一下大腿。这个动作,总是令人似曾相识,可能当年在WTO的谈判桌上,面对刁难的老外,董扬就是这样。
拆解中国车企强盛之路
和眼下的公车之争相比,董扬更关心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之路。这条路,已经走了近三十年。未来的三十年,中国汽车将走向何方?
“我们在1986年做了一个课题,一般认为我国汽车行业和国外的差距是30年,但我们现在的差距笼统讲是10年。改革开放30年,我们缩短了20年的差距。”从一个汽车大国,变成一个汽车强国。在董扬眼中,这是中国汽车未来的一个“十年之考”。考题已有,那答案又是什么?
无论是个人,或者企业,抑或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想要变强的根本,都是真正的独立自主,甩开别人的掣肘,不被任何一种力量所牵引。但面对国内、国际的双重资源和双重考验,中国的汽车之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产品没有人家开发得快,技术储备没有人家的多。我说的10年差距就在这个地方。”无疑,技术仍是自主品牌最大的桎梏与障碍。但和可以持续投入研发的技术力积累相比,自主在品牌上的弱势更让董扬焦急。
“我有证据表明自主品牌的故障数量相当于合资企业2004年的水平,但是老百姓的感觉却感觉差距更大。这是为什么?因为品牌不让消费者放心。”
究竟何时才是实现自主品牌跨越的时间节点?面对这个被所有汽车业者所关心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董扬希望的时间,是五年。“品牌什么时候改善?能不能改善?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全行业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企业要自己努力,政府也要支持。”
除了品牌与技术,董扬认为体制、油耗、零部件和海外战略,都是关乎中国车企能否真正立足全球,成为全球强大企业的关键。而在这方面,民营车企的吉利和长城,正在逐渐走到前沿。
而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董扬更相信那将是一个合资与自主共享双赢的局面。汽车文化的养成,汽车消费理解的成熟,都将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基石。
这也是像董扬这样,一生投身于此的中国汽车人,最大的梦想与愿景。
中国汽车人本色
如果说,什么才算是地道的中国汽车人,那董扬肯定算是一位。作为文革之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三十年前走出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大门,董扬的命运就与中国汽车深刻地交织在了一起。
从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司长,到背景汽车总经理,再到如今的中汽协副会长。董扬的身份在变,但与汽车的缘分始终未变。
尽管有着众多光环傍身,但曾经的角色,却注定不能让他太过轻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决定了,资深的业内专家,却鲜为业外人所了解。不过,2007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身为北京汽车集团总经理的他, 临危受命出任中汽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有了更多可以直抒胸臆的机会和空间。
和政工出身的汽车人不同,董扬是汽车专业科班出身,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技术人的坚韧和耿直。也因为这份技术背景,让他在主持制定过全国汽车行业“八五”、“九五”科技规划、执笔《汽车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甚至是参与WTO谈判的过程中,都更能以一种客观理性的角度,思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
早在2010年,中国车业受政策刺激正在全面井喷之际,董扬发文已经警醒被眼前胜利有些冲昏头脑的车企董事长们要“居安思危”。到了2011年,车市形势急转直下,董扬再次连续发表观点提醒:“今年零增长不是没可能”、“别让零部件拖后腿”。
如今,尽管看好2012年车市,但董扬仍念念不忘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看完日内瓦车展再次感到,对于新能源咱们是在说事儿,人家是在干事儿。”这不,日内瓦车展刚刚结束
不久,他又在自己的博客上说开了。
董扬谈汽车,这是他身在其位的职责,更是作为中国汽车人的警醒。而已年过半百,仍笔耕不辍的用心,更需要的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忠诚和热忱。
(作者/卢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