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见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分会会长王侠,是在第十二届北京车展新闻发布会的会场之外。记者们深谙这位车展当家人的新闻分量,真正的发布会没有开始,记者们已经守候在他势必通过的走廊。
尽管忙得分不开身,王侠还是显得从容而缜密,不但一一解答记者提问,而且还肯定地告诉大家:“自主品牌参展的车型数量增长快,从展台的布展水平上也绝不输于国外品牌。北京车展已经成为了我国自主品牌的主舞台。”这句话成为当天媒体转载最多的言论,背后则是王侠亲历自主品牌由弱到强之后由衷的感慨和欣慰。
主持北京车展22年,这样的时间跨度恰好囊括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好的时代,而这位车展当家人亲历了其中的苦乐冷暖。
22年苦与乐
王侠小时候喜欢拉二胡,一个曾经追求音乐梦想的少年长大后却和汽车共同走过20多年。198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在天津客车装配厂与汽车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而后掌舵北京车展,成为名符其实的车展当家人。
在一次媒体举办的颁奖晚会上,组委会颁发给王侠一个特殊的奖项——“车展奥斯卡最具人气导演奖”,获奖理由写得十分有意思:“既要为越来越多家展商排忧解难,又要与政府部门协同配合,还要应付难缠的数万名记者,王侠的手机永远是‘is busying’”。
熟悉王侠的人都知道,在大大小小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位“车展奥斯卡导演”永远谦虚地说:拜大家捧场。笑谈过后,王侠会一本正经地告诉记者:“实际上,汽车展办成什么样,应该是汽车产业决定的,是产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车展的发展,而不能说我们要办成什么样的车展。”
的确如此,车展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拿北京车展而言,自1990年创办第一届以来,它见证了我国汽车业从消费大国到生产大国的艰难跋涉,见证了中国自主品牌的蜕变。
北京车展的雏形是“北京国际汽车与工艺装备展览会”,2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400家企业到场,240辆参展车辆中绝大部分是特种工程车和大客车。当时的媒体评价说:“第一届北京车展参展的国内展车中,只有合资的桑塔纳轿车和北京吉普切诺基还看得过去。”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作为曾经推动北京车展的领导之一,在一次公开采访中不无感慨:“过去要办成一个展览会我们都要派人到国外去招展,现在变成了他们来求我们:你多给我一个好的面积吧!”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14亿的人口托起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北京车展再也不是桑塔纳的天下了,奔驰、宝马等知名品牌已经成为北京车展不请自来的常客,劳斯莱斯、宾利也开始放下身段,更多的新车型选择在北京全球首发。更显著的变化是,从没有自主品牌的身影,到吉利作为自主品牌的代表首次出现在北京车展上,再发展到现在,北京车展已经成为了我国自主品牌的主舞台。
这样的结果,与中国汽车工业的逐步成长与壮大息息相关,与王侠以及他的团队多年的努力更是分不开的。这其中的苦乐,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打造中国车展版图
目前中国车展布局已经基本形成,车展层次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具有国际影响的北京、上海车展主要以展示全球汽车新技术、新成果为主,广州车展以日系车为主,成都车展市场化运作发展最快。另外,区域性有影响的车展也在不断发展,如华南的深圳,西部的西安,东北的长春、大连,中部的武汉等。还有其他一些消费能力强的二三线城市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车展。
在这个过程中,王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谈起这个话题,王侠回忆起1998年第一届成都车展:“那个时候我们问自己,成都车展要办成什么特色?如何能在全国汽车展览会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何缩短与国际车展的差距?”正是这些思考让王侠把成都车展不仅办得有声有色,而且有自己的特点,现在的成都车展已经被视为西部地区汽车市场的晴雨表。
王侠并不满足于个别的车展做成功这个阶段,作为中国汽车展会领域的“骨灰级”人物以及国内四大车展的秘书长,他心中有一个中国车展版图:“欧洲每年有8个国际车展,美国每年有5个国际车展。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应该能产生七八个国际车展,我们有这个条件。”
犹如自主品牌的成长需要时间的历练,车展亦如此。对于车展的未来与属性,王侠心里有自己的考量。“什么时候我们自己的汽车产业做强大了,中国车展自然便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了。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