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要GDP还是要蓝天?

2015-03-13 07:16:20 作者:管宏业

《汽车人》记者|管宏业


前央视记者柴静制作的《苍穹之下》,一部事先并未张扬的记录片点燃了社会舆论的关注。视频中所展现出雾霾的严重性、危害性让人揪心,也在深层次上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思辨。

如何消除雾霾重塑蓝天,成为当下最亟待改善的民生话题。不幸地是,在这场与雾霾抗争的战斗中,汽车被确认为污染的罪魁之一。纪录片显示,北京每天高峰期的时候,行驶在六环内的汽车每一个小时PM2.5排放量就达到一吨,而部分商用车在排放上的公然造假,更是让人震惊。

曾经被视为国民幸福指数象征的汽车,竟然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听上去确实很悲哀。在GDP增速放缓,环境、道路压力一并涌现的今天,同过剩的煤炭、钢铁产业一样,汽车产业是不是也到了必须“瘦身”的阶段?

实际上,自从10年前中国车市开启井喷模式后,关于汽车的争论也开始逐渐多了起来,曾几何时,国家一度将汽车工业列为产能过剩的产业名单而加以限制。只是由于旺盛的消费需求,市场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记录。

但刚刚过去的2014年出现了不一般的迹象。由于环境压力,更由于过度竞争,车业矛盾从未有过地集中表现出来:增幅放缓、经销商反水、行业内有关产能过剩的警报声也再次响起。

汽车业是否真的到了需要瘦身的阶段?对于这一问题,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当前汽车企业库存高的情况是存在的,应该引起行业的警惕,但他却并不认同产能过剩,汽车应该限制发展。

实际上,从汽车业与汽车社会协同的角度来看,无论道路资源紧张或是环境污染,绝不仅仅是汽车产业自身的问题,正如《苍穹之下》所揭示的,即使中国销售最好的柴油,油品质量长期比发达国家低两到三个等级,而只要提高一个等级就可以减排10%。对于汽车这一附着了太多社会属性的商品,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必须联系整个社会系统。

无可否认,类似北京这样的城市,超过三分之一的雾霾起因来自于汽车排放;加入限购限行行列的城市还在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更多老百姓还期待通过汽车实现小康生活,汽车在居民消费心目中的地位并未衰落,倘若违背老百姓意愿而限制汽车发展,断断不可行。

堵不如疏,毕竟,汽车远不是洪水猛兽,它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更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解决汽车业产生的附带问题,还需要回到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老话题。中国的人口、道路、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汽车永远不可能,也不应该达到欧美国家那样的普及率。

但若是管理部门能够在油品质量上、在城市规划中理清权责,再多下一些功夫;生产企业抛弃派系之争在环保上再多努努力,通过车联网等智能手段最大限度地缓解拥堵;不再是简单地以销量、以GDP数据论英雄,而是淘汰过剩产能、优化能源结构,相信汽车带来的毒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少,捆扎在汽车身上的紧箍咒也会越来越松。


产业发展进退维谷?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中国已经正式进入“汽车社会”。与此同时,庞大汽车规模带来的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已日益凸显。

应该说,这个速度远远大于人们预期。按照老一代汽车人张小虞的回忆,2000年时国内汽车产销200万辆,当时他预测到2005年时能够达到380万辆,结果这一数字在2003年即已达到并超过;2004年时预测2010年最多可达到800万辆,结果在2007年即达到并超过这一指标。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中国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百年的历程,走进汽车社会,因此面临的矛盾也更加特殊和突出。虽然远不是“罪魁祸首”,但人们印象里,汽车还是牢牢地与雾霾联系在了一起。

雾霾污染到底有多严重?2014年,一年365天里,北京污染天数达到175天。而北京本地的污染源中,最大的就来自机动车。据了解,在每天高峰期的时候,北京六环以内每一个小时的PM2.5的排放量即达到了一吨。

在实行限购前,仅在2010年,北京增加的机动车数量达到80万辆。如果把所有这些车头和尾连起来,这些新车可以从北京排列到深圳,再从深圳排回来。

曾经让人费解的是,北京每天出现污染峰值的时间都是在凌晨,这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清晨的概念,原因就在于:承担城市造血功能的大货车在白天不能进入北京市区,只能选择在每个晚上进入。

而大货车恰恰是最严重的污染排放源,一个业内共知的秘密是,90%以上的大货车排放不达标,只颗粒物的排放这一项,大货车就是国Ⅳ车的500倍。更可怕的

是,柴油车的尾气排放出来的颗粒物毒性远比一般的大,致癌性要高出一个量级。

必须认识到,过去那种以GDP论英雄的思维不仅过时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危害。在36个重工业中,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等22个行业严重过剩。而中国还有将近一半的省份,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仍然把钢铁煤炭列为支柱产业。

为什么,不是说这些决策者没有看到过度发展带来的危害,而是相对污染而言,更加不能承受剥离产业后带来经济空心化。以全球钢铁产业最集中的河北为例,早已到了产能严重过剩、污染必须治理的阶段,但业内人士知道,关停掉千万吨钢铁产能,也就意味着10万人就业危机,这恐怕是雾霾天里的北京人所不能体会的悲凉和无望。

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太多死结和矛盾,惟一的出路只有不断前行,不可能停下来,必须在不断地改善中去解决问题。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减少,制造业迁移到国外的现象更加普遍。

而对中国这样一个亟需解决大量人口就业的国家来说,制造业是国之命脉。政府必须通过减税、强化产业链优势的方式保持制造业活力。也正因为此,对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表汽车业来说,如何在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等负面效应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显得更加必要。(部分节选,更多内容请参见《汽车人》杂志3月刊)作者/管宏业 责编/吉盼丽)【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