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与品质感,是两个不同的话题。其中既有关联,又不能一概而论。产品品质关乎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监督等技术环节。而品质感,则关乎一个品质的品牌形象、市场营销策略,乃至对消费动向的掌控。
在J.D.POWER 2014年新车质量排行榜中,中国的自主品牌上榜量并不算少。在紧凑型轿车这个细分市场,前三名分别是北汽E系列,奇瑞风云2,吉利自由舰。在中型基础轿车细分市场里,长城腾翼C30排名冠军,启辰D50/R50和荣威350位列2、3。

在所有参与J.D.POWER调研报告的中国品牌中,传祺极具代表性。在2014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品牌排名中,广汽传祺品牌整体99分,在参与调研的62个品牌中排名第14位,不仅是中国自主品牌第一,同时也超过了东风雪铁龙、长安福特、上海大众等更加知名的合资品牌。
作为较新的自主品牌,传祺的高质量生产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广汽长期与日系品牌合资的结果。传祺依托于广汽集团的资源,大量吸收借鉴了丰田、本田两大日系品牌的生产体系管理,并在品牌建立初期就将目标锁定在这一级别之上。本刊也曾经多次从上到下对传祺进行采访,以探究其高品质生产的原因。
从传祺可以看出,汽车品质竞争的根本是体系能力的竞争。丰田以精细化生产管理著称全球,不仅帮助丰田公司成为全球车业霸主,同时也由此影响了一大批汽车企业。
这个被称为“改变了丰田,改变了日本,并且在改变着世界,被称为是21世纪的生产方式”的体系能力,如今也让传祺因此受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传祺还是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消费者印象最深最直观的仍然是低价格,而很难将其与“高品质”之间产生联想。这种调研报告与市场结果的差异性,充分显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塑造品质感方面,与合资品牌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并不能单纯以自主车档次低、售价低一言以蔽之。纵观全球市场,日本汽车曾经正是以低价和高品质的结合,才能在海外市场所向披靡。价格,并不是品质差和品质感差的遮羞布,恰恰相反,低质低价则意味着低价格非但没有成为竞争优势,而是竞争拖累。
如今的中国自主品牌,已经构建了自己的初级体系能力与研发能力,但显然在市场端仍然处于模仿和跟跑的角色。当跨国车企不断融入本土文化,闲庭信步地利用一个个文化热点、传统节日创造出互联网模式下的流行营销案例的时候,自主品牌仍疲于在市场端靠价格战努力争夺市场。其品牌力在这样的斗争中一次次被透支,品牌地位不断与跨国车企拉开距离。(作者/卢山 责编/袁月)【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