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销量不是我们的第一追求。”今年2月1日国产揽胜极光上市发布会上,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长陈安宁如是说。然而陈安宁恐怕没有想到,这句本是表达自己对国产极光高定价信心满满的豪言壮语,如今竟一语成谶。
一季度以来,中国豪车市场收紧,几大豪华品牌销量两极分化明显,有的微增有的大涨,而捷豹路虎今年前4个月累计销量却猛然下滑超过20%,可谓“万花丛中一点绿”。这次在华遭遇滑铁卢,煞停了捷豹路虎这辆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突飞猛进的快车,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销量飞涨信心膨胀国产极光定价失策
翻翻前几年捷豹路虎在中国的成绩单,其销量增速堪称豪华品牌中的“急先锋”:2011年在华销售4.21万辆,同比大涨61%;2012年销量为7.33万辆,同比暴增71.4%;2013年达到9.52万辆,同比提升29.8%;2014年,销量增至12.2万辆,同比攀升28.1%,成为继传统德系三强之外,又一个在华销量过10万辆的豪华品牌。
或许正是之前太过顺风顺水的发展,使得捷豹路虎过分盲目地自大起来,虽然去年12月销量已经出现了下滑,仍旧认为国产揽胜极光的入市能够力挽狂澜,定出了令舆论哗然的高价,未曾想现实却无情地当头浇来一盆冷水。
今年前3个月,捷豹路虎在华销量的同比降幅分别为7.6%、20.3%和34.2%。到了4月,其在华的销量为8289辆,同比再降20.9%;前4个月的累计销量为3.18万辆,同比大跌20.6%。
捷豹路虎在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遭遇销量滑铁卢,“罪魁祸首”恰恰是此前被寄予厚望的国产揽胜极光,上市之后销量持续低迷,3月销量同比下滑7.0%至1.32万辆,第一季度则同比下降4.3%至3.11万辆。而即将由奇瑞捷豹路虎国产的第二款车——发现神行同样难逃厄运,捷豹路虎在华的前景不容乐观。
一时间,曾经最为畅销的路虎揽胜极光沦为众矢之的,舆论的矛头纷纷指向了其不切实际的高定价。上市之初,国产极光以44.8万元起的指导价进入市场,主销价格为49.8万元和55.28万元的两款车型,此价一出立即遭到媒体和消费者的诸多质疑。
显而易见,国产揽胜极光的定价失误体现在了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国产揽胜极光上市前夕,官方价格为57.8万~66.6万元的进口版本降价已经高达十几万元,几乎与国产车持平,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必然愿意选择带着“原产地血统”的进口极光;而与进口车相比,国内生产仅进口关税部分就可以免去25%,也就是说,国产之后极光即使比终端降价之后的进口车型便宜,也是有利可图的,而定价则完全没有体现出对消费者的让利。
另一方面,与同级别竞品车型相比,比如2015款奥迪Q5的官方价格为35.85万~57.17万元,目前实际终端价格为31万~49万元,以及2015款奔驰GLK的官方价格为39.8万~55.8万元,目前实际终端价格为35万~46万元,其主销车型均比国产揽胜极光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而品牌吸引力和口碑则犹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