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记者|安丽敏
作为一个“老牌”合资车企,打上一汽-大众标签的人数估计会是一个天文数字,正因为其在人才方面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贡献,一汽-大众得了一个“荣誉”:中国汽车行业黄埔军校。
对于一汽-大众自身来说,这或许不是什么好事儿,但其人才培养的功力可见一斑,能够佐证这一点的还有,从来只听说有人从一汽-大众离职,但不管多大的“腕儿”鲜有从外界进入到一汽-大众的。就像武林高手一般,一汽-大众自成一派,骨骼清奇。
另外,之所以叫“军校”,应该和一汽-大众特殊的人才测评选拔体系有关——从2003年引入的AC测评系统原本是上世纪20年代德国选拔军官所采用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二战期间,在英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最终到1950年之后在商业领域大规模使用。
俗语有云:“商场如战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选拔一个管理团队与选拔一个“军官”并没有质的差别,他们都需要具备战略意识和团队意识,这些非专业能力决定了一场战役的输赢和一个企业的成败。
一汽-大众企业新闻发言人(现任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公关总监)、也是一汽-大众少有的AC测评几位主持人之一的李鹏程,对于这套体系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说上半个小时都不用费太多脑力,他告诉《汽车人》:“AC测评系统其实一个整体的体系,但其后备经理的选拔过程更为严苛,也更具代表性。”
据了解,AC测评系统在一汽-大众人力体系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成为一汽-大众后备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即不通过测评,不可能被提升为管理人员。按照一汽-大众去年公布的数字,AC测评共通过130人,测评通过率约50%,其中,90%的通过者原居住地不在吉林,也与一汽集团没有任何关系。
仅从比例数字上来看,AC测评就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项目,不过,在有资格参加AC测评之前,在一汽-大众也要经过层层的“考验”。李鹏程对《汽车人》讲述了一个正常大学毕业生在一汽-大众的“养成过程”。
首先,一汽-大众面向全国“211”、“985”院校进行招聘,并且选取这些学校中实力最强的专业以及专业成绩在前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这叠加的硬性要求下,一大批人就只能对一汽-大众望洋兴叹了。
其次,在通过招聘进入到一汽-大众之后,要先经过入职基础培训,非专业能力培训,并且到生产车间进行相应专业能力的学习,为期半年。然后,入职三年以上,KPI连续两年位于部门前茅者,经直线领导推荐可以作为后备候选人,通过严苛的外语考试后,要参加预选,预选通过后可以申请AC测评 。
一名员工一生只有两次机会进行AC测评,如均不通过不再测试(管理通道关闭,可以走技术通道晋升)。
可以想像,能够成为一汽-大众的后备经理,真说得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为了能够跟得上企业的高水准要求,学习,成为一汽-大众最突出的企业文化取向。
“要说一汽-大众有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学习。另外相比其他的合资车企,一汽-大众学习、传承了股东双方的很多长处。”李鹏程说。
一汽-大众就像它的人才选拔体系所体现出的那样,是一个战略意识和团队意识都非常强的企业,同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更高。一个有点“久远”的案例就能展现这一特质:一汽-大众最初提出“百万辆计划”时,德方认为太过激进并不同意,而一汽-大众高管团队趁着一次在德国开会的间隙(据称还借助了一点酒精的效用),最终让德方认同了一汽-大众的规划,而这份对一汽-大众至关重要的计划是写在餐巾纸上的。
曾经有人把中国的汽车企业比喻成一个班级,一汽-大众的角色是“班长”,这个称号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内涵和“黄埔军校”一样,可靠、高品质,这就是一汽-大众。
(作者/安丽敏 原文载于《汽车人》8月刊)【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